孔子,中國教育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教育家。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他的人格、他的學識、他的教育仍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學習。我們應當如他的弟子一樣,盤膝而坐圍繞在先生身邊靜靜聆聽他的教誨,聆聽那本偉大的教材《論語》中的字字句句。
我相信,周勇老師這本《跟孔子學當老師》一書實質上就旨在呼吁廣大教師靜下心來,尋求最原始最純真的教育,追尋自己心中最柔軟的教育之地。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到:錢穆先生最杰出的弟子余英時先生的《論語》解讀路徑就非常好。他認為,《論語》應該“冷讀”。“念一句受用一句,得到一句就是一句。”的確,《論語》中從來都沒有長篇大論,都是孔子平日里教導弟子的只言片語,每一句都能讓我們受益匪淺。對孔子的重新解讀,跟孔子學做老師會讓我們明白在今天這個紛擾浮躁的世界中,有一種教育叫做回歸,這種教育值得我們回首并且流連忘返。
一、學之初:信念的力量
“教學,有如柏拉圖式的愛情。”多么美好的比喻。作為書中上卷的標題,作者靈動而貼切地道出孔子心中完美的教育形態,而孔子的一生也同樣在為了這樣的教育而奮斗。無論是生活的窮困,還是政治的打壓,無論是愛徒顏淵的病逝,還是子路的離去,他都義無反顧,只因他心中似火的信念。
孔子的教育信念似一團教育路途上燃燒的火,點燃了燈,照亮了前進的路。我們學習孔子,首先就要學習他將教育看做事業的信念。跟孔子比起來,我們在信仰方面,常常不是空白一片,就是“隨機應變”,生活中是這樣,教學中也同樣如此。以至于自己一路走下來竟不知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甚至陷入迷惘。
那么,孔子的教育信念到底是什么?我們可以從《論語》中找到答案。《論語》的第一篇即為“學而篇”,但奇怪的是,其中關于如何學習或是學習方法之類的言語卻是少之又少。如果非要說“學”什么,我們從這字字句句中讀到的都是“學做人”。孔子所說的“學”一定是引導學生入“道德之門”。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的教育信念,在于一個字:仁。他相信,教育,要從道德做起。孔子的教育信念也在于兩個字:君子。帶著如此厚重的責任,他的信念才會時刻鞭策著他不斷前進。
孔子之所以值得學習,是因為他的精神可以成為我們的“根”。我們以他的精神為“根”,不僅可以讓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個中心,而且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給學生帶去一種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
跟孔子學當老師,學之初,我們應以孔子的信念為指向,邁出我們無比堅定而執著的一步。
二、學之中:大教至簡
余秋雨說,一個成功的大企業,它的經營模式一定是簡單的;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人際關系一定是簡單的;一個危機處理專家,他抓住問題核心的思路一定是簡單的;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也一定是簡單的。回頭看一看,幾千年前孔夫子所說的那寥寥幾語的話雖簡單明了,卻仍然充滿著教育的大智慧。
每次想到孔子,我的眼前就會浮現出這樣一個和諧的畫面:孔子與弟子們席地而坐,微笑著向弟子詢問課業,時而點評兩句,時而閉目思考,時而說上兩句“溫故而知新”“逝者如斯夫”這樣簡短而意蘊深長的話。甚至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讀《論語》中的字句,仍然像讀鄉下外公的來信般親切。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詠而歸。”孔子的教學就是如此樸實歸真,有的人可能會說在現代化的今天,教育已沒有太多的條件為我們創造這樣寬松的環境。是的,升學的壓力與社會的需求讓這種歸真的教育沒有了立足之地。但是沒關系,作為教師,客觀的環境我們無法決定,但我們所要跟孔子學的更重要的內容是我們主觀思想上的返璞歸真,難道不是嗎?
跟孔子學當老師,當一個有簡單理想的老師。教育是什么?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怎樣理解教育,就會擁有怎樣的教育。想要做一個好老師,就要潛下心,耐下性。想要在教育中獲得物質上的滿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在精神上我們會是永遠的富翁,因為一個好老師的理想非常簡單,那就是看到學生的成長。在自己的努力下,學生一絲一毫的進步都會讓我們獲得極大的滿足。
跟孔子學當老師,當一個有簡單工作的老師。老師每學期的工作很重復,無非是授新課、復習、考試、總結;老師每天的工作也很重復,無非是備課、上課、下課、改作業、評講。如此周而復始,形成自己整個的教育生涯。但是,教育工作卻又是簡單而不枯燥,重復而非乏味的。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教育對象不同,學生問題大都相似而不相同。孔子口中的“因材施教”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開動腦筋,調動經驗,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工作是需要大智慧的。
跟孔子學當老師,當一個有簡單生活的老師。李鎮西老師說他經常無不自豪地跟別人說他現在的生活內容就是教書、讀書、寫書。看來,他跟孔子學當老師學得很成功,與孔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孔子在教書的同時,也大量閱讀,并編纂書籍。孔子的一生除了教學之外,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如此拼命,難道他就不累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當他將教學,將終生學習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這將是一件多么歡欣的事情。想要給學生一滴水,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有一片海洋,讓我們在書海中一同遨游。
大教至簡,讓我們順著孔子的這道清晰可見的主軸線坦坦蕩蕩地走下去。
三、學之終:大教教心
孔子認為,大教在于教心。因此他從來都以“仁心”“仁愛”作為自己立身和教育之本。孟子理解他,提出“大丈夫”不應喪失“赤子之心”;朱子繼承他,提出:“人之所以為學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
大教教心首先要贏得學生的心。當我們的心靈與學生的心靈相通時,教學才會有所升華。想要贏得學生的心,需要真誠。一位優秀的教師說:“想要走進學生的內心,就要先從他們喜歡的感興趣的地方出發。他們愛看動畫,我也看一看;他們愛聽周杰倫,我也聽一聽。當我能參與他們的討論時,彼此的心也就更近了。”如孔子一樣,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和喜好,談論不同的話題,即使是相同的話題,跟不同的弟子也會以不同的角度盡心討論。這也是孔子教心的前提。想要贏得學生的心,需要努力。由于年齡、經歷和價值觀的不同,老師和學生對待相同的事情往往很難開始就默契地朝著相同的方向思考和行動。教師一味專政般地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強迫學生放棄自己的想法,這是談不上“教育”二字的。真正的教育會令人心服口服,因此教師首先要努力尋找兩條道路上的交叉點,然后逐漸引導學生,找到通向學生心靈的入口。
大教教心,任何問題我們都可以從深一層的角度來看,不可停留在表面。只教書本知識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是依托書本,努力將學生帶向真實的世界,帶向學生的心中所想與現實相融合的世界。這正是孔子教育的獨到之處。談學習,孔子不僅僅是談讀書。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談為政,孔子不僅僅是談權謀。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談古今,孔子不僅僅是談歷史。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由此可見,無論是何種話題,孔子總能歸其根本,以教人做人為最終目標,圍繞一個“仁”字開展教育。我想,這也正是“大教教心”的真諦所在了吧。
曾經讀過一本書,名為《六十個孔子》,書中收錄了60個人對孔子的感受。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學到不同的智慧。而我也相信,在不同的時期也可以跟孔子學到不同的智慧。跟孔子學當老師的旅程并沒有結束,而且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孔子就像永遠走在前方的榜樣,當我們在教學中迷茫時、無措時、成功時、失敗時都可以尋找他的身影。相信他的精神可以一直給我們帶來鼓勵與希望。
(作者單位:肇州縣朝陽中心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