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通用電氣公司執行總裁(CEO)杰克#8226;韋爾奇在其暢銷書《贏》中認為:“企業爭取贏的手段必須是光明正大的,應該很干凈和遵守規則——這是先決條件。那些用不公平的手段去競爭的公司和個人沒有資格談贏。”然而,這一信條在過去十年的華爾街被“貪婪”嚴重破壞,最終導致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
進入2010年,在金融危機中逐漸好了“傷疤”的美國社會要求對危機的始作俑者進行追究的呼聲日漸高漲,加之銳意改革的奧巴馬總統在取得新醫保改革的成功后,決心趁熱打鐵,進一步推動金融改革。自此,向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推波助瀾”、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銀行家們“討要說法”的聽證會依次舉行。
4月1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就高盛集團在擔保債務憑證(CDO)買賣中涉嫌欺詐顧客向紐約南區法院提起正式民事訴訟。
4月20日,兩名民主黨國會議員寫信給SEC,要求擴大對高盛的調查范圍直至發現任何可能報告給司法部門的刑事犯罪行為。
4月27日,國會調查委員會在國會山,就高盛可能存在的欺詐行為引發了2008年金融危機一事召開聽證會。
4月27日的這場聽證會可謂影響深遠,對高盛高管的“拷問”發人深省,聽證會引發的“后續反應”讓人們共同見證了違反商業道德的代價。
此次聽證會的主席卡爾#8226;萊文在聽證會之前已經對金融危機的禍因進行了長達一年半的調查。高盛方面應要求到場的是CEO勞伊德#8226;布蘭克費恩、副總裁法布里斯#8226;圖爾和前抵押貸款部主任丹尼爾#8226;斯帕克思等人。他們均在危機中依然拿到了巨額分紅。
萊文:高盛責任不可推卸,需派警察到華爾街
萊文首先報告了他一年半以來的調查結果。他認為,金融危機的爆發主要是如下原因造成的:第一,眾多的抵押貸款機構為追求短期高額利潤,不斷設計出高風險的金融產品,并推銷給不具備償還能力的客戶,然后再將這些不合格的貸款打包轉售給其他金融機構。第二,相關監管機構已經發現了這些問題,但卻沒有及時采取阻止措施,甚至相互擎制,耽誤共同行動。第三,所有的信用評級機構均沒能在準確、公平的基礎上履行各自的職責。
對于此次危機中高盛的問題,他指出,高盛為了自己的利益,把顧客和社會的利益“拋之腦后”,設計出眾多復雜的金融產品,助長了“有毒資產證券”的傳播擴大。例如,高盛設計的合成抵押債務證券(SCDO)即是一種對基礎建設毫無用處的“賭博”,賭的是高盛自己客戶的投資虧損。高盛向客戶隱瞞信息,一方面向客戶推銷SCDO,另一方面卻又做空SCDO背后的資產。最后,當市場崩潰時,高盛從賣空中大發橫財。
對于高盛為何要“賭”自己客戶的投資虧損,萊文指出:“絕大多數投資者都會假定投行賣出證券后會希望那份證券給客人帶來成功,市場曾經確實也這樣運作過,但華爾街現在不這樣做了,華爾街的文化已經從服務客戶、造福客戶轉變為現在的自我牟利!”
因此,萊文認為,這場危機完全是人為制造的(Man-made),高盛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于高盛(華爾街)的這些行為,萊文希望:“這屆國會能向八十年前的另一屆國會學習,改革金融,派警察到華爾街(意為實施監管)!”
高盛高管:自身表現“優秀、誠實和正直”
在參議員們發言后,高盛的四位高管在發言中均表示自己在公司中的行為正常、待客誠懇和絕無欺詐。其中,斯帕克思還高度夸獎了高盛集團的“優秀、誠實和正直”,并為其在高盛的工作經歷而自豪,而圖爾更是完全否認了之前證交會對他的欺詐指控。
對高盛的拷問:所謂的“誠實和正直”Anderson交易中的“誠實和正直”
在聽證會質問階段,萊文作為主席主持對高盛高管的質問。
他首先對高盛在2007年3月組合發售的Anderson(即Anderson Mezzanine Funding 2007-1,是一個SCDO產品)交易進行提問。Anderson的標的物是約三億美元的BBB級的房屋抵押貸款證券,而這些證券背后的抵押貸款則是由信用和財務狀況都欠佳的美國New Century Mortgage次貸公司發放的,風險很大,極不可靠。高盛對此非常清楚,因此高盛對其進行了約1.4億美元的信用違約掉期(CDS)的賣空操作。隨后,當高盛察覺到美國房市衰敗到來時,拋售了部分Anderson證券,其損失則通過另一半的CDS保險賺回來,這是一種既讓下家(證券買入方)吃虧,又讓上家(證券保險方)倒霉的,唯我獨賺的“投資”策略。
但是,客戶也知道Anderson證券的“背后”是不好的資產,因此有三家客戶拒絕了高盛的交易請求。然而,高盛的管理層“知難而進”,在被拒絕后繼續催促其銷售人員纏說客戶,軟磨硬泡,并最終得逞。
“因為和New Century Mortgage有關聯,客戶不愿意買Anderson,但你們卻仍然大肆推銷。那么,在你們拼命叫賣時,為什么不告訴客戶,你們自己已賣空了將近一半的Anderson證券?”萊文質問高盛。對此,高盛的高管都無法給出正面回答,斯帕克思則辯稱,Anderson作為合成CDO,意味著其中的資產會發生變化,參加交易的客戶應該自己去了解這些資產。
Timberwolf交易中的“誠實和正直”
結束對Anderson交易的提問后,萊文開始對Timberwolf交易進行提問。Timberwolf是一個合成混合型的SCDO,被高盛在2007年第一季度售空,市值約十億美元。根據高盛的內部文件,高盛為其中的絕大部分標的證券購買了賭空頭的CDS。
2007年初,與Anderson證券一樣,高盛為應對房市下跌,決定拋售Timberwolf。萊文查到,斯帕克思在其發給下屬的電郵中催促盡快賣空并許以巨額獎勵。
到2007年春,高盛把市值三億美元的Timberwolf證券賣給了貝爾斯登,而這些證券的市值在貝爾斯登接手后僅5個月便狂跌約80%,一年后全部降為垃圾股,貝爾斯登因此宣告破產,而高盛卻從CDS中大獲其利。這又是一起高盛坑害自己客戶的賭博行為。對這種賭博行為,高盛自己的員工都“看不下去”。萊文調查發現,高盛的一位雇員在2007年6月22日的電郵中寫到:“這筆Timberwolf交易賣的是一包狗屎!”
在自己都覺得所賣產品是“狗屎”之后,高盛卻依然大力推銷Timberwolf,并把它安排在各項工作之先,極力轉嫁風險。據此,萊文質問:“高盛該不該推銷狗屎交易?”對此問題,高盛主管無法回答。高盛的賺錢之道和其所宣揚的“誠實和正直”間存在著很大距離。
在此提問中,萊文一共11次引用高盛信件中粗俗的“狗屎”一詞,開了國會“粗口”之“先河”,在美國社會引起不小震撼。
Abacus交易中的“誠實和正直”
在其他議員發表提問之后,萊文主要就Abacus交易,對之前已被證交會指控欺詐的法布里斯#8226;圖爾進行提問。
曾自稱“超常優秀”的圖爾與斯帕克思相似,在2007年4月,亦即高盛決定集中大量拋售有毒證券期間,負責進行了一筆名為“Abacus
2007-ACI”的合成CDO交易。這筆交易的最初發起人是華爾街有名的Paulson對沖基金公司,它請高盛代理這筆證券交易。但在高盛的運作下,Paulson作為發起人,最后居然加入到了“中立”的SPV(特殊目的公司)的證券組合挑選中,并同時把部分自己挑選的證券暗中賭了空頭。圖爾本人以及高盛管理層均明知內幕,卻有意向擔當SPV的ACA管理公司隱瞞了此事,從而構成欺詐。這筆交易的最終結果和前述的交易一樣——客戶虧了大本,高盛和Paulson卻賺了大錢。
聽證會上,萊文根據文件質問圖爾,是否確實沒把Paulson在背后賭空頭的事實告知客戶。圖爾則完全否認,堅稱自己曾對客戶提起過Paulson賭空頭的做法,沒有誤導客戶。但圖爾的回答無法從文件和客戶的證詞中得到旁證,只能被視為自說好話。
CEO口中的“誠實和正直”
在聽證會的第二部分,由高盛的“出色管家”——CEO勞伊德#8226;布蘭克費恩——出場作證。
萊文在簡述之前的Anderson、Timberwolf和Abcaus交易后,又把反復提問過的問題提給了布蘭克費恩,即高盛為何把賭空頭的證券又賣給自己的客戶。
和之前斯帕克思等人的回答不同,布蘭克費恩沒有刻意推拖和回避,他指出:第一,客戶的信任對高盛來說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須的。第二,作為中間商,高盛完全是按照客戶的要求買進或賣出風險產品,所有的產品都是客戶依據自己的判斷做出的選擇。第三,作為議員,通過從個別雇員的信件中挑出的話語來指責高盛是不公平的。高盛有三萬多名雇員,他們不可能都了解交易的全貌。第四,作為交易伙伴,對方不應介意高盛對某個產品的看法,而應該有其自己的觀點,高盛沒有義務透露自己賭空頭的情況。對于布蘭克費恩的說法,萊文一一進行了反駁。
隨后,參議員麥凱恩開始提問。麥凱恩的提問主要針對為何高盛一方面在危機中接受政府救助,另一方面卻實現了巨額盈利的事實。
高盛在危機時期作為“牽涉進救助計劃的銀行”之一,接受了100億美元的TARP(不良資產處置計劃)資金,卻并沒有直接用來發放房屋貸款。房市破滅后,高盛一方面獲得了100億美元救助,另一方面卻在市場上大獲其利,對外公布的2009年贏利約為130億美元,并給予了高管巨額分紅。其中,給予CEO布蘭克費恩的分紅為900萬美元。就麥凱恩對其巨額分紅的質問,布蘭克費無法回答。在全美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個人卻能賺到如此多的錢,并且其公司還要索取TARP款項的幫忙,這讓民眾深感憤怒。
麥凱恩調查發現,在美國很多社區銀行接連倒閉的情況下,高盛的情況卻非常之好。2007年11月,在高盛接受TARP資金之前,布蘭克費恩在一封電郵中寫到:“當然,我們也掉進了房市的陷阱,我們虧了錢,但我們又從做空中賺回了比損失更多的錢!”麥凱恩要求布蘭克費恩對“賺錢”的數額做出說明時,布蘭克費恩卻回答高盛在危機時的房市上總體仍然虧錢,他郵件中所說的“賺錢”僅僅是指個別小案例。
麥凱恩提問完后,在聽證會的最后階段,萊文著重就兩個問題向布蘭克費恩進行了提問。
第一個問題涉及在危機期間,高盛從AIG(美國國際集團)獲得的一筆數額為129億美元的保險賠款。這筆錢實際上是美國政府提供的救助款,也即美國納稅人的錢。萊文指出,高盛和AIG兩家私人公司做生意,最后卻從政府也就是從納稅人處拿錢“買單”是非常不合理的。
第二個問題涉及到布蘭克費恩一開始就否認的“故意大規模做空資產”一事。對此,萊文通過部分高盛的內部圖表文件,逐一證明了高盛確實在2007年大規模、有計劃地采取了為自己牟利的做空行為。對此,布蘭克費恩無法否認。
最后,萊文在總結中再次強調了銀行家們應堅持的道德原則,即決不應把自己都認為不好的金融產品賣給客戶。至此,這場歷時11個小時的聽證會“落下帷幕”。
“拷問”后續:金融改革法案通過
聽證會后的第二天,美國及世界主要媒體均大幅報道了這場“超級”聽證會。美國的許多網站上也出現了這場聽證會的視頻截圖,其中尤以萊文質問高盛賣了多少“狗屎”這段視頻特別突出,成為本場聽證會的一個標志性亮點。俄羅斯國際電視臺在此次聽證會后,組織了專題電視討論會,與會人員一致認同聽證會所揭露的高盛坑害客戶的“丑行”。
至此,國際上形成了一股針對高盛的強大輿論壓力,不僅使其宣揚的由所謂“誠實和正直”構成的“信譽”嚴重受損,而且還迫使一部分本來想為其“背書”,反對多德(美國參議院金融委員會主席)的金融改革法案的國會議員迅速改變立場,惟恐被認作是“華爾街黨”(Party of Wall Street)。
例如,來自亞拉巴馬州的參議員理查德#8226;謝爾比作為共和黨內的領袖性人物,一直反政府對金融的干預,完全拒絕多德法案在參議院的通過。然而就在聽證會結束后的第二天,即4月28日,在目睹了強大的民意壓力之后,為避免被抨擊為“華爾街黨”的代言人,謝爾比迅速放棄之前的立場,主動向多德本人“妥協”,終于使多德法案在修改后,于5月中旬在參議院獲得通過。
此外,還有一些議員雖然并不是金融改革的反對者,但對金融改革法案的通過“積極性”不高。在聽證會后,這些議員“醒悟”過來,積極加入到了對高盛的“討罰”隊伍中,從而間接推動了金融改革法案的通過。如來自馬薩諸塞州的議員斯蒂芬#8226;林奇,在聽證會后的第三天,聯合另外九名議員共同“上書”國會的監督和政府改革委員會,要求對高盛經營的金融產品,特別是CDO做更進一步的調查,從而進一步把高盛及其“背書者”推向了公眾輿論的對立面。
面對這股強大的輿論“黑潮”,高盛不得不迅速做出回應。5月初,布蘭克費恩三次在媒體和股東大會上高調亮相,頻頻發表演講,以圖改善形象,恢復信譽。同時,布蘭克費恩還“破天慌”地宣布,高盛愿意就華爾街一直反對的“沃克爾原則”(即分離金融機構的商業銀行功能和投資銀行功能)做出讓步。
此外,對于證交會4月中旬指控高盛“欺詐”一事,高盛原本是要“抵抗到底”——這也是華爾街的一貫做法。然而在聽證會后僅一周,就傳出了高盛準備向證交會認罰以換取和解的消息,此消息在7月得到了證實,開了華爾街“屈服”證交會之先例,這不可謂不是聽證會的“功勞”。
正是如此,借著4月27日聽證會的“旋風”,《多德-弗蘭克法案》及其修正案于5月中旬在參議院獲得通過,隨后被轉交給國會的一個特別委員會(Conference
Committee)。這個委員會再把參眾兩院的批準版本優化組合,形成一個最終的報告,于6月底再返回參眾兩院,經這兩院分別于6月30日和7月15日最終批準,再于7月21日經總統奧巴馬簽字后,報告最終成為美國的正式法律。
中國也需“拷問”高盛
2010年11月,中國股市連遭重挫。12日,上證指數和深圳成指分別大跌5.16%和7%,雙雙創下14個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16日,滬深兩市再度暴跌,上證指數和深圳成指分別重挫3.98%和4.61%。整個11月,A股市場累計跌幅達5.33%。
在此次股市巨幅震蕩中,高盛的“身影”最終浮現。11月12日,高盛以郵件形式提醒境外客戶,表示中國政策調整可能引發加息預期,建議客戶賣出手上的中國股票,當日A股即暴跌。但之前,在10月底時,高盛發布了一份積極看好中國2011年前景的投資策略報告,報告內容與11月12日高盛郵件中內容完全相悖。輿論一致認為,在《人民日報》中提到的“某國際知名投行”即是高盛,高盛建議賣出中國股票的郵件是此次大跌的“導火索”,并有操縱股指牟利之嫌。高盛在股市敏感時期通過發布“陰陽報告”趁機牟利的行為,與前文所述的其在美國市場上的種種“賭客戶”的做法如出一轍。
高盛先以“缺德”發財,后又因“缺德”而失財的行為昭示出一個重要的道理,即如果堅持把自身利益放在社會公眾利益之上,把“德者,才之帥也”變為“財者,才之帥也”,那么終有一天會像本文中的高盛一樣走進“國會”,并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
(作者為留美華人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