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在經歷了2008年暴跌后,2009年和2010年在震蕩中逐步回升,2010年5月初開始明顯上升。但是在二季度以后,由于歐元區的風險加大帶來金融市場波動性增強,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下降。不過,在近幾個月,大宗商品價格有所回升,其中,食品和農作物價格上升較快,主要是由于惡劣的天氣狀況和一些主要糧食出口國自然災害導致產量較預期銳減,推高了糧食價格。金屬價格在近幾個月回升勢頭較好,已經超過5月峰值,而原油價格雖然有所上升,但是仍未達到5月峰值時的價格水平。
從中期來看,大宗商品價格仍然會保持高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全球商品需求的持續提升,需求的上漲和供給的相對疲軟會維持商品價格的上漲趨勢。未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勢主要取決于全球經濟復蘇的速度和強度,其中新興經濟體的表現尤為重要。因為新興經濟體承擔了大部分商品需求,尤其是中國,在國際大宗商品需求中的份額越來越大。
此外,金融市場和貨幣市場的波動也會蔓延到商品市場,影響大宗商品價格的穩定性。近年來,黃金、石油、有色金屬和農產品等大宗商品金融屬性越來越強,成為重要的保值避險工具,加上這些大宗商品大多以美元來計價,美元的走勢對大宗商品價格影響日益明顯。
經濟危機以來,各國為刺激經濟增長普遍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了全球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壓力大。目前,美歐各國經濟增長疲軟,歐洲央行宣布將把當前的非常規長期流動性招標措施延長至2011年第一季度末。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表示,在完成現有的6000億美元的二次量化措施后,還可能繼續擴大國債收購。持續的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將給商品價格走高提供動力。
國際原油市場
國際原油價格從2008年7月的峰值147美元一桶急速下跌到年末最低谷33美元一桶,在2009年伴隨經濟復蘇,價格逐步回升。總的來說,2010年石油價格還是保持在每桶70~85美元之間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主要是由于發展中國家在危機過后需求強勁增長。而且,針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需求增長以及保持合理水平的剩余產能以應對一些特殊情況,一些石油開采投資項目已經開始進行。
2009年隨著經濟的復蘇,全球石油需求逐漸回升,但是2008年的暴跌使得一些石油生產者延遲了一些投資項目和開采計劃,這可能會導致2009年石油供給略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石油價格的回升。2010年,隨著石油價格回升,油價上漲預期強烈,一些非OPEC組織國成員加大了石油產量,緩和了全球石油需求上漲帶來的壓力,2010年上半年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隨著世界經濟復蘇,石油需求不斷上揚,導致2010年第三季度需求大于供給。
OPEC原油儲量占世界原油儲量的79.6%,所以,原油價格走勢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OPEC產量計劃的影響。根據OPEC的報告,目前有足夠的資源用于滿足預期的需求增長,世界原油存貨也比較充裕。OPEC閑置生產力仍然較高,可以有效滿足需求的突然上漲;而且技術的進步可以有效提高開采效率,增加石油產能。OPEC預計,非OPEC國家2010年總的石油供應量為5192萬桶/天,同時預計2011年非OPEC國家總的石油供應量會增加到5227萬桶/天。
全球石油行業上游投資在經歷2009年減少了22%以后也開始進入上升趨勢,2010年預計會上升8%達到3530億美元。比如在2009年開始的墨西哥灣深海的投資已經啟動,能增加30萬桶/天的總產量,在2010~2014年,將能夠提供近60萬桶/天的產能。這些投資計劃可以使上游產量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這可以有效緩和新興發展中經濟體需求的上漲,而且還可以不用動用OPEC組織用于儲備的剩余生產力。
中國石油需求從2010年石油需求波動較大,但整體還是處于比較高的位置,預計2011年石油需求會趨于平穩,與2010年相比會有所減少,但是需求量仍然較大。
經濟復蘇進度、美元匯率問題以及供需基本因素仍是影響2011年及未來國際原油價格走勢的三大因素。就供需基本因素來看,由于全球經濟活動的增強,石油的需求上漲,2010年上半年石油需求增長2.7%。這其中主要是新興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復蘇較快,需求回升主要來自非OECD國家和地區,特別是中國、印度和中東,其中中國經濟的快速恢復帶來石油需求增長14%,超過實際GDP增長3個百分點,對全球石油需求影響很大。但是,全球需求增長也受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緩慢的限制,如果2011年隨著各國經濟刺激計劃的逐漸退出,經濟增長還存在著不確定性。
金屬市場
自2008年第三季度美國次貸危機惡化以來,國際金屬市場的價格走勢與金融市場,尤其是與全球股票市場的整體走勢顯示出了很強的一致性,反映了宏觀經濟對市場的普遍影響。2010年前幾個季度,由于全球經濟復蘇的預期充滿了不確定性,金屬市場對此作出了強烈的回應,價格大幅度的震蕩。但四季度以來,各國正面的宏觀經濟數據提振了經濟復蘇的預期,鞏固了需求,加之銅、錫等金屬供應缺口的繼續拉大,庫存的進一步下降,支撐金屬價格強勁上漲。預計金屬價格將維持高位,并且從中期來看這種趨勢不會改變。
新興市場一直是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復蘇的引擎,并且可能在今后幾年中繼續領跑全球經濟,它們在基礎原材料消費結構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在過去十年里,中國在全球基本金屬需求中的份額迅速增長,鐵礦石、鋼、鋁、銅、鎳等金屬消費均越居世界第一,基本金屬市場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中國需求量的預期。2009年在中國龐大的宏觀經濟刺激計劃帶動下,基礎設施的投資的大幅增加,其中大量項目集中在能源、交通、汽車和家電這些金屬大戶上,有力地拉動了基本金屬消費,目前中國對基本金屬的需求基本穩定在一個高位。2010年11月,中國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5.2,較10月份上升0.5個百分點,且優于此前市場預估的54.7,連續第4個月回升,并創下了7個月的新高。可以預見到中短期內,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還將是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隨著經濟刺激計劃影響的弱化,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會適當回調,需求的增速也將有所回落。
發達經濟體近期樂觀的經濟數據增強了市場對于全球性經濟復蘇的預期,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新興經濟體對需求的決定性作用。最新公布的美國2010年11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為56.6,美國經濟顯示出加速增長的信號;歐元區11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從10月的54.6上升到55.3,是4個月以來最快的回升,歐洲經濟也有加快復蘇的跡象;可以預見2011年發達經濟體對基本金屬的需求將有所回升。
就近期來看,供給方并不是決定價格變動的主要因素,但從中長期來看,供給增長的放緩甚至絕對性地減少在決定市場供求和市場價格方面的影響將越來越大。目前銅礦和鐵礦產量的問題最為嚴重,主要表現在發現的新礦數逐年減少,且老礦品位持續下降,同時由于礦開采特有的技術性限制,開采周期長,資源不可再生等因素的影響,銅、鐵、鎳等金屬的供需缺口持續擴大。僅2010年1~9月份,全球銅市供應短缺11.2萬噸,全球鎳市供應短缺4.1萬噸。同時,政府致力于減少金屬冶煉(鉛、鋁)對環境的污染等政策管制也將成為阻礙某些金屬供給增長的原因之一。
2011年全球或將進入補庫周期,也將對金屬市場形成價格支撐。2010年上半年開始多種有色金屬的全球庫存開始下降,截至2010年10月初,全球銅庫存下降了22%,創2004年以來最大跌幅,預計到2011年初全球銅庫存將跌至歷史新低,新一輪的補庫周期將使一些金屬的供需缺口進一步拉大(尤其是銅)。由此看來,2011年金屬價格上漲的趨勢將持續一段時間。考慮到若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實施不力,或中國大力控制通貨膨脹,市場的樂觀情緒將會受到打擊。
食品市場
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上的食品價格在2010年前兩個季度普遍下跌,但是從7月份開始,食品市場的價格連續5個月增長,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食品價格指數從6月份的163點飆升到11月份的205點,逼近2008年7月創造的最高點。與其他大宗商品(例如基本金屬和能源)相比,食品價格對于全球經濟復蘇預期變化或者全球金融市場震蕩的反應不太敏感,食品價格主要還是由國際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此外,美元走勢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普遍性影響以及投機性因素也會引起食品市場的價格波動。
食品需求對于周期性因素的敏感度相對較低,多種農作物之間較強的替代性以及不同地區食品需求結構的差異使得多種力量相互抗衡。考慮到全球人口的增長和消費結構的變化,農產品市場上的食用需求和飼料用需求將適度增長。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產量的變化也是影響農產品需求的因素之一。2010年上半年能源市場價格的走低致使能源食品價格比下降,生物燃料產量增長放緩,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上半年農產品市場的需求和價格。但是這種放緩很有可能是暫時性的,因為能源市場價格的回升速度要快于糧食市場,同時低碳環保的要求也會給糧食市場需求帶來政策性的影響。
市場預期2010年和2011年全球糧食產量將大幅度下降,是造成2010年下半年全球食品市場交易價格大幅度走高的最主要原因。2010年下半年全球極端惡劣天氣明顯增多,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俄羅斯、加拿大,以及歐盟等小麥主產區普遍大幅度減產;此外,烏克蘭、哈薩克斯坦、澳大利亞等世界主要糧食產區也因為異常天氣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產。糧食減產使一些主要的糧食生產國開始限制糧食的出口,糧食供給緊張進一步加劇。近期,聯合國糧農組織將2010年6月份預計的2010/2011年全球糧食產量上升1.2%,調整為下降2.1%,總量約為22.2億噸。其中以小麥減產最為嚴重,預計產量將下降5.1個百分點,創近三年新低。
總的來看,“供給沖擊”是短期內推動糧食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考慮到全球谷物類糧食作物的庫存還比較充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氣候性因素導致的產量下降;糧食需求的增長也在正常的范圍內,國際市場上進口增長主要集中在奶、油、糖等,谷物的貿易量變動不大,對國際糧食價格不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因此,預期2011年全球糧食供求偏緊,小麥、大豆、玉米等主要農產品還將維持高價,國際食品價格指數會維持小幅震蕩走高的趨勢。從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最近公布的2009~2010年市場交易者構成的變化來看,“非商業持倉者”比重大幅上升,即投機性因素成為2010年國際糧價上漲背后的重要推手。雖然從全球糧食供求關系來看,中短期內不存在再次爆發糧食危機的跡象,但是2011年末全球糧食庫存將下降到歷史性的低點,如果主要糧食作物產量回升受阻,加上投機資金的炒作,糧價還會存在大幅度波動的風險。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