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功能區規劃出臺,標志著唯GDP考核體系即將結束。未來發展中,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將加碼。
歷時4年多,作為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終于在去年6月中旬出爐。
主體功能定位也成為“十二五”開局之年相關部門工作的關鍵詞之一。定位主體功能區本質上就是要讓各區域主體功能定位清晰,讓國土空間獲得高效利用,這二者合起來就是可持續發展,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部分。
2月18日上午,四川省副省長王寧主持召開主體功能區規劃工作專題會議。王寧要求參會人員要高度重視主體功能區規劃,深刻理解,盡快研究制定我省的實施意見。
▍牽一發而動全身
“未來不同區域的發展,將依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這一科學開發國土空間的行動綱領和遠景藍圖,明確發展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近日,接受采訪的權威人士透露。
“規劃推進實現主體功能區主要目標的時間是2020年,范圍包括除港澳臺地區以外的全國陸地國土空間以及內水和領海。”這位權威人士特別強調,海洋是目前我國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載體,有關部門也將依據規劃編制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
“規劃出臺牽一發而動全身。”在他看來,包括財政、投資、產業、土地等政策都將進行調整,中央根據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各自的功能定位,分別設定了不同的考核指標。
自此中國將告別“唯GDP論”的考核體系。未來發展中,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將加碼。
我省從實際出發,為到2020年全省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具體構想如下:促進五大經濟區功能分工協調發展;推進四大城市(鎮)群集聚發展;加強四個生態功能區保護和建設;推進三類重點扶持區域跨越發展;強化四類重點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鞏固我省國家農業基地的戰略地位。
[延伸: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就是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并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
▍重構績效考核“標桿”
“支撐主體功能區規劃核心的政策之一就是政府績效考核政策。”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樊杰表示。
根據國家的要求,可以將國土空間按開發方式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四類主體功能區;按開發內容分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三類主體功能區。
鑒于國家已經把成渝地區列為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因此我省劃分主體功能區大致可以考慮分為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三類功能區,不再單列優化開發區域。
重點開發區域,實行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優先的績效評價,綜合評價經濟增長、吸納人口、質量效益、產業結構、資源消耗、環境保護以及外來人口公共服務覆蓋面等內容,弱化對投資增長速度等指標的評價。對中西部地區的重點開發區域,還要弱化吸引外資、出口等指標的評價。主要考核地區生產總值、非農業就業比重、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用水量、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率、“三廢”處理率、大氣和水體質量、吸納外來人口規模等指標。
限制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區實行農業發展優先的績效評價,強化對農產品保障能力的評價,弱化對工業化、城鎮化相關經濟指標的評價,主要考核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民收入等指標,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投資、工業、財政收入和城鎮化率等指標。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強化對提供生態產品能力的評價,弱化對工業化城鎮化相關經濟指標的評價,主要考核大氣和水體質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率、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草原植被覆蓋度、草畜平衡、生物多樣性等指標,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投資、工業、財政收入和城鎮化率等指標。
禁止開發區域將依據法律法規和規劃要求,按照保護對象確定評價內容,強化對自然文化資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情況的評價。主要考核依法管理的情況、污染物“零排放”情況、保護對象完好程度以及保護目標實現情況等內容,不考核旅游收入等經濟指標。
[延伸:劃定主體功能區,推力之一是對于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除了區域政策的推動,另一重要推力則是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的調整。圍繞此次規劃的出臺,中央要求建立健全符合科學發展觀并有利于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系列政策定位明確
根據不同區域承擔的主體功能,實施差別化的、分類管理的政策措施,形成市場主體行為符合各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的利益導向機制。
財政政策。要增加對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用于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逐步使當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
投資政策。要重點支持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支持重點開發區域基礎設施建設。
產業政策。要引導重點開發區域加強產業配套能力建設,增強吸納產業轉移和自主創新能力,引導限制開發區域發展特色產業,限制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產業擴張。
土地政策。在保證基本農田不減少的前提下適當擴大重點開發區域建設用地供給,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嚴禁生態用地改變用途。
農業政策。要加大農業農村投入,完善惠農富農政策,健全農業補貼制度,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
人口政策。要鼓勵重點開發區域吸納外來人口定居落戶,引導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穩有序轉移。
環境政策。要嚴格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指標和產業準入環境標準,完善保護環境的市場機制、環境評價和修復機制。
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政策。重點促進民族地區跨越發展,扶持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加快發展。
[延伸: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落實,關鍵在政策。權威人士指出,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編制工作大大落后于既定時間表,主要制約之一便是保障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區域政策遲遲未能明確,科學開發的利益機制有待形成。伴隨規劃的出臺,中央已要求各級政府對現行政策和制度安排作出調整和完善,建立健全保障主體功能區布局的法律法規、體制機制。]
▍主體功能區布局形成之日,將是人與自然更為和諧之日
到2020年,全省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之時,我省的國土空間總體上將呈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青水碧,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天府之國”更加美好的景象。
空間開發格局清晰。形成以五大經濟區、四大城市(鎮)群、四個生態功能區、三類重點扶持地區、四類優勢資源開發為重點的總體格局。
空間結構得到優化。全省開發強度控制在4%以內,三類主體功能區生態空間分別大于60%、70%和95%,城鎮工礦面積控制在47.2萬公頃以內,農村居民點占地面積控制在101.4萬公頃以內,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88.8萬公頃,其中基本農田不低于513.75萬公頃。
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城鎮空間單位面積創造的生產總值顯著提高,城鎮空間的人口密度進一步提高。各類工業園區單位建設用地的要素投入和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單位面積耕地糧食與主要經濟作物產量和產值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縮小。不同主體功能區以及同類主體功能區之間收入和生活條件的差距縮小。扣除成本因素后的人均財政支出能力大體相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不斷縮小。
生態屏障建設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達到37.36%,森林蓄積量達到10億立方米以上,大中城市空氣質量基本達到Ⅱ級標準,長江出川斷面水質達到Ⅲ類以上,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顯著增強。
[延伸:“人”與“自然”的問題是主體功能區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也是在主體功能區戰略的指導下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