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
蕓蕓眾生源于水,浩渺乾坤活于水。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父子率眾河工于岷江上游“深淘灘、低作堰”,修建了福庇萬代、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在天府之國這片土地上,歷經兩千多年風雨的都江堰,以其永不枯竭的勃勃生機,造就了惠澤川西7市37縣(市、區)的全國最大灌區,以全省5.9%的土地面積,解決了全省27.5%人口的吃飯問題,支撐了全省44.3%的GDP。
然而,隨著全球水危機的襲來——大范圍洪澇、大面積天旱、大量城市缺水,與能源危機、金融危機一樣,在嚴峻的水危機面前,中國、四川不可能獨善其身、置身事外。
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的持續推進,僅靠一個都江堰灌區已實難挑起四川糧食生產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
從總量上看,四川缺水問題已經比較突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確定的用水緊張線為人均水資源量1750立方米,四川低于這一標準的人口超過4700萬,占全省人口的比重近60%。
從結構上看,區域性缺水的矛盾十分尖銳,全省有92%的人口和88.5%的耕地都集中在東部盆地,而這一區域的水資源量僅占全省的45%。
從農業上看,由于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導致全省60%的耕地沒有得到有效灌溉。1999年以后,四川的糧食總產量一直徘徊不前。
從工業上看,四川大部分城市都處于缺水狀態。水資源承載能力不足,就會影響到工業布局。目前,成都、眉山、達州、巴中、遂寧、南充、資陽、內江、廣安、自貢等城市,水資源人均擁有量低于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
形勢催人,時代呼喚。
“當代李冰”高瞻遠矚要治水興蜀,“當代河工”順勢而為要再創偉業。
從省委九屆四次全會提出“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戰略構想,到省政府頒布 《規劃綱要》;從水利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到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十年間再增有效灌溉面積1000萬畝,這一宏偉戰略規劃開始了在廣袤巴蜀大地上的偉大實踐——
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可為廣元、南充、廣安、達州4市12縣區提供生活生產用水保證,控制灌溉面積292萬畝;
武引二期灌區工程將解決綿陽、遂寧、廣元、南充4市6縣(市、區)的干旱缺水問題,控制灌溉面積105萬畝;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將解決成都、資陽、遂寧3市6縣(市、區)的城鎮用水和農田灌溉問題,控制灌溉面積125.5萬畝;
向家壩灌區工程的建設將使瀘州、宜賓等川南城市“不干旱”……
如果我們用穿越時空的眼光來看,這一個個項目不僅僅是造福百姓推動發展的水利工程,它更是一個時代的寫照。
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偉大時代的偉大創舉,必將澤被后世,在巴蜀大地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鄧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