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文化部、財政部的要求,我省448家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將在年內全部實現零門檻進入。免費,能否讓公共文化場所充分發揮社會效益,并拉近與公眾的距離?為此,本刊采訪了四川博物院院長盛建武,探討新時代博物館的功能與發展方向。
#61562;博物館不是堆放文物的場所
《四川黨的建設》:盛院長,公共文化場所走向更為開放,是否已成為大勢所趨?
盛建武:是的。其實,全省范圍內很多文化場館早都已經實現了免費開放。2009年5月省博物院新館開館后,一直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的。現在我們主要思考的問題是,免費了,如何讓公眾聚集到我們這里來,博物館能不能更大限度地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能不能充分發揮博物館應有的作用。
《四川黨的建設》:現在的人好像一年都去不了一次博物院,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盛建武:博物館是公眾的事業,我們應該把博物館的陳列展覽、社會教育,包括博物館的學術和保護工作,都圍繞著公眾互動、滿足公眾的需求來做。當代中國博物院的辦館思想和理念,就是把博物館還給公眾。
公眾的愿望很實在,我們的展覽怎么樣把文物后面的故事,把四川文化的淵源講清楚,講明白,讓公眾走到博物館能夠實實在在地學到知識,提升文化素養,這是我們的夙愿和要求。但是傳統的展覽在內容和形式上比較呆板,給觀眾的互動性、參與性的確比較少。
《四川黨的建設》:您認為“把博物館還給公眾”這樣的辦館理念效果如何?
盛建武:通過我們的努力,從開館到現在,到四川博物院來參觀的人數已有180萬人了,平均每天還是有3000多人。不過,我想講一下我們應該反思的地方。我們不能讓公眾認為,博物館就是一個堆放文物的場所。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融入博物館,使博物館成為他們文化生活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我們還有許多具體工作要做。
#61562;圍繞公眾的需求建設博物館
《四川黨的建設》:如何引導公眾參與到博物館的建設上來?
盛建武:圍繞公眾需求,我們邀請各界人士走進博物館,幫我們提出陳列展覽的意見,使觀眾廣泛參觀博物館陳列、展覽和設計。為此,我們開了很多這樣的專題懇談會。
四川是一個了不起的文物收藏大省,我深切感受到四川特別是成都有著廣泛的文物愛好和需求,送仙橋市場在全國也是大名鼎鼎的。我們構建了一個收藏資源聯盟,現在整個聯盟成員已經有兩千多人了。通過廣泛深刻接觸,我們向收藏界的朋友傳遞這樣一個理念:文物收藏再多,它的歸宿還是在博物館。構建聯盟以后,有很多公眾幫助博物館搞建設,搞陳列,搞管理,也幫助博物館去征集文物。
目前,通過公眾的互動和他們的幫助,我們已經征集了幾百件文物,這是過去沒有的情況。
《四川黨的建設》:我們注意到,四川省博物院近期開通了自己的微博,及時向網友發布一些參展消息,怎么看待微博這種傳播方式?
盛建武:現在通過各種形式傳達市民和公眾的反映、需求和我們的文化工作,并搜集到網友對博物館工作的關注和理解,我們希望有更多像微博這樣比較新穎快捷的形式,對社會、民眾提供更多的服務,傳達更多的聲音。
《四川黨的建設》:聽說你們還在籌建網上博物院?
盛建武:建立網上博物院是一個長期漫長的計劃。四川博物院有近30萬件文物,在全國省級文物藏品和等級數排在第四。去年博物院職工花了一年時間,把所有館藏文物當中的等級文物全部實現了數據庫的錄入,下一步要通過一些應用軟件、管理程序來打造虛擬博物院,最終實現大眾足不出戶,就能逛博物館、參與互動活動。這個工作還有一個過程。
#61562;博物館需要“請進來”和“走出去”
《四川黨的建設》:除了繼承和發揚巴蜀文化以外,您在引進西方的文化有沒有什么自己的計劃呢?
盛建武: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學習別人的文化,增長見識,與國外特別是西方的文化交流,對于我們提高整個四川的文化氛圍,提升文化素質,打開眼界有非常大的好處。開館以來已經展出法國、印度、新西蘭等國家的一些藝術品。
今年是四川博物院建院70周年,我們還要引進高端的西方文化精品到四川博物院來展覽,陳列的內容一定是震撼性的。另外,我們還要求新,就是引進現代技術手段,利用三維、四維、幻影、互聯網等來展示文物。
《四川黨的建設》:應該還有更多的人都想去博物館看看,但博物館大多設在大中城市,這會不會成為一種阻礙?
盛建武:現代博物館應該有多樣的傳播形式,不應該被具體的場所束縛。去年省博物院打造了中國第一個以大篷車為形式的流動博物館,在基層一共做了15次流動博物館活動,使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文化傳播功能能夠延伸到很邊遠的地方。我們把文物帶到大巴山基層去,很多老百姓背著背篼,帶著孩子,扶著老人來看博物館展覽,當時很感動。我們也贈送了很多有關文物保護的讀物。有一個老太太我問她你拿那么多書干什么,她回答“我拿回去給我們屋里喂豬的,還有那些在田里面的人看”,我當時覺得作為文化工作者,我們所做的事非常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