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月1日,人民調解法正式實施,標志著人民調解工作從此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據統計,近5年來,全國人民調解組織直接調解、協助基層人民政府調解各類民間糾紛2904萬余件,調解成功2795萬余件,調結率為96%。輿論普遍認為,人民調解法的實施,有利于及時、高效、妥善地解決民事糾紛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被譽為“東方一枝花”的人民調解制度必將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61562;亮點一:完善人民調解組織形式
案例一:
十年土地糾紛案
1993年,原宣漢縣峰城鎮龍泉村三社村民李某家的房屋不慎被大火燒毀,因無力重建家園,李氏夫婦決定隨其已出嫁的女兒居住,所承包的土地交女婿耕種。后來李某多次找到村社,以自己年事已高、無力耕種為由,要求將土地交集體所有。1995年6月,與李同社的程某愿意承包李某的承包地,村社對此承包經營關系進行了確認,程某便于當年在其承包的土地上開了磚瓦窯。1999年,李氏夫婦沒有表露出繼續承包原土地的意愿,村社便依照相關規定,將其原承包的土地發給程某。
2000年,李某女婿張某家修建房屋想借用程某的磚瓦窯燒制磚瓦,程沒同意。張之妻認為這是自己父母原來的承包地,當時就找人將程制作的磚坯毀壞。程某起訴到縣法院要求張賠償損失。縣法院認為程所開辦的磚瓦窯沒有工商營業執照,屬于非法開辦,駁回了程的訴訟請求。程某認為自己開辦的磚瓦窯每年按時上交相關費用,相關部門也知道,于是便向達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結果法院維持了原判。氣急之下的程某決定舉家外出務工。張某夫婦則趁機鏟除程某承包的土地上的莊稼后自己強行耕種。程某從2008年開始多次上訪,均被遣送回家。鎮政府也多次出面組織雙方到場調解未果。
2010年6月,市法院對該糾紛案進行了重審并作出了張某賠償程經濟損失652元的判決,判決一結束,程就申請相關部門,要求在該土地上修建房屋。11月8日,張見程家在砌墻建房,于是到現場阻止,并發生打架糾紛,導致雙方家庭多人受傷。
11月30日,鎮黨委、政府決定由鎮大調解中心組織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村委會、村民小組的同志一道對程、張兩家糾紛進行調解。通過反復做工作,終于使雙方達成了一致協議:一是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歸程氏兄弟所有;二是李氏夫婦原來的自留地0.42畝由張某家耕種;三是兩家打架后產生的醫療費用雙方各承擔50%;四是雙方起訴到法院的案件沒有辦結的雙方到法院撤訴。至此,長達十年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經過人民調解,得到圓滿解決。
《人民調解法》法條:
第三十四條鄉鎮、街道以及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根據需要可以參照本法有關規定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
解讀《人民調解法》除了進一步規范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設立、組成和推選程序外,還擴大了人民調解組織的設置范圍,即規定鄉鎮、街道以及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根據需要可以參照本法有關規定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從而為各種新型人民調解組織的設置預留了制度空間,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調解實踐的發展和需求。
#61562;亮點二:調解協議有法律效力
案例二:
房屋拆遷案
2004年10月,宜賓市翠屏區北城北正街修建打金里農貿市場。住戶林某的房屋屬于拆遷范圍。拆遷過程中,林某家提供的產權依據只有87.99㎡,但是實際丈量面積為213㎡。為此林某家和逸宇拆遷公司就房屋拆遷安置面積發生了意見分歧:林某家要求按現有實際住房面積213㎡進行賠償,并提出安置房屋全部為原地返遷。而拆遷公司認為林某家所能提供該房的合法依據為產權證上載明的87.99㎡,而現房(213㎡)超出的126㎡房屋被認定為自建房。為此,拆遷公司申請宜賓市房地產管理局仲裁。
2008年11月17日,宜賓市房地產管理局作出裁決,并于2009年4月10日向翠屏區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翠屏區人民法院于2009年5月6日作出行政裁定書,準予執行宜賓市房地產管理局作出的行政裁決,并于2009年6月15日向當事人林某等發出公告,責令被執行人林某等于2009年6月21日前遷出房屋,逾期不履行,翠屏區法院決定強制執行。
林某得知后,全家多次到市、區相關部門上訪,對翠屏區的招商引資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2009年12月16日上午,重慶美迪房產在正常施工時,林某家誤認為開發商要強挖她的住房,在現場發生了嚴重的阻工行為,還掛出了早已準備好的用于對抗區法院強制拆遷的4幅言詞尖銳的橫幅,引來了上百人的圍觀。 2009年12月17日,北城街道司法所調解人員與社區領導干部主動上門到林某家作思想工作,在調解人員來回奔波和不懈努力后,拆遷人和被拆遷人終于達成了和解協議。
《人民調解法》法條:
第三十二條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后,當事人之間就調解協議的履行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發生爭議的,一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三條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后,雙方當事人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對調解協議進行審查,依法確認調解協議的效力。
人民法院依法確認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解讀以前由于人民調解協議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一旦義務人拒不履行義務,往往還會重新進入訴訟程序。這不僅增加了當事人的訟累,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司法資源。現在《人民調解法》規定,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后,當事人之間就調解協議的履行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發生爭議的,一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同時還規定,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30日內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調解協議的效力,如確認調解協議有效,則權利人在對方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時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61562;亮點三:解決糾紛不花錢
案例三:
人身賠償案
2009年1月3日,廣安市岳池縣茍角鎮村民宋某在廣安區濃溪鎮全民水庫庫區釣魚時,因釣魚桿搭上高壓線觸電落水身亡。其家人以安全措施不到位為由向水庫管理方——廣安市全民水庫管理處索要高額賠償。雙方各執一詞,矛盾激化。廣安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出面協調,但宋某家人認為廣安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站在全民水庫管理處一方,不相信能得到公正處理;岳池縣人民調解委員會出面調解,但全民水庫管理處認為是在幫著宋某家人漫天要價。僵持之下,廣安市人民調解委員會迅速組織力量介入調解。經過調解員耐心細致的調解,雙方自愿達成調解協議。
《人民調解法》法條:
第四條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收取任何費用。
第六條國家鼓勵和支持人民調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人民調解工作所需經費應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員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解讀 人民調解是老百姓最經濟的解決糾紛方式,《人民調解法》規定人民調解工作不收取任何費用,全是無償的,有利于人民調解減壓閥、穩定器的作用得到更大發揮。同時還專門對人民調解的經費保障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還規定人民調解員從事調解工作應當給予適當的誤工補貼,在人民調解工作崗位上致傷致殘或犧牲的人民調解員及其家屬可以享受國家救助和撫恤,以激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人民調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