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在四川、云南、貴州、陜西、甘肅等地,進行了大規模的“三線建設”,在對內地的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對內地的社會文化發展產生極大影響。
位于四川省南部的自貢市,向來以出產井鹽聞名于世,也是“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在“三線建設”開始前,作為當時自貢支柱產業的井鹽生產,無論技術還是設備都相當陳舊落后。一位在六十年代中后期“支內”到自貢的上海工程師回憶,他當時參觀一家井鹽工場,看到的是木制井架,工人普遍赤膊手工操作,用竹筒提取鹽鹵,用鐵制平鍋熬鹽,頗為這樣近乎原始的生產設備和生產方式感嘆。
“三線建設”開始后,陸續內遷自貢的企事業單位近二十家,十年間內遷的各地人員超過一萬,占自貢企業職工總數的將近一半。內遷工廠的陸續建成投產,使自貢市的工業結構由原先科技含量和勞動附加值較低,偏重以井鹽生產為主的單一性,頓然變為科技含量和勞動附加值大大提高,匯聚機械、冶金、機電、化工、建材等的多元性工業結構。
#61562;從“苗子”到“洋棒”
對“三線建設”項目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和國防工廠的建設選址,當時中央制定的原則是“靠山、隱蔽、分散”,這主要基于當時反侵略戰爭的考慮。像自貢東方鍋爐廠這樣的較大型企業,就建于當時的市區邊緣,各車間散布在好幾條丘谷之間,廠區面積達幾平方公里。像這樣的企業,除了生產設施,還建有一整套生活保障體系,如醫院、托兒所、學校、公安分局等等。很多大型企業職工中,不無幾分自豪地流行“除了火葬場,廠里什么都有”的說法。這樣的企業在遷建初期,也經常組織文娛活動。放映電影、表演歌舞一般都在露天空地。每逢這樣的露天演出,除了本廠職工,廠區周圍方圓數公里的市民、農民,也會扶老攜幼前來觀看。在電視遠未普及的當時,這些露天演出,成為自貢群眾一項重要的文化娛樂節目。
一些自貢市民的審美觀、價值觀、消費觀等,也在內遷工廠到來后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自貢歷史上久有“鹽都”美譽,不少自貢市民在不乏自豪感的同時,也滋生一定的優越意識。許多外地人內遷到自貢,部分市民就有過怨責,認為涌入的外地人,有他們看不慣的生活方式,干擾破壞了他們習慣的生活秩序。“三線建設”初期,有些自貢市民將內遷職工稱為“苗子”,語含譏蔑。過了一段時間,有些自貢市民又將內遷職工改稱為“洋棒”,因為內遷來的外地人的服飾打扮和言談舉止都帶有明顯的“洋氣”。
從那時起,北京的松緊布鞋,上海的皮鞋、網球鞋,上海的化纖料襯衣、尼龍襪等,逐漸成為不少喜愛時尚的自貢市民的追求物品,他們想方設法托請自己的內遷職工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從北京、上海等地購買。當時自貢市民對內遷職工帶來的外地物品的喜愛和追求,還包括上海產的大白兔奶糖、光明牌奶粉、玉兔牌羊毛衫、紅燈牌收音機等。當時有上海內遷青年職工在自貢結婚成家,特意從上海購買流行的“老虎腳”“捷克式”組合家具,不久便引得自貢新婚家庭紛紛仿效。
#61562;地域與“廠族”
在當地人眼中,內遷到自貢的東北人豪爽,北京人正直,上海人精明會過日子。一些自貢市民和其他地區內遷到自貢的職工談到,上海內遷職工在農貿集市買菜,最愛討價還價,斤斤計較,有的人按說好的價格與農民成交后,走時還要拿農民的一兩棵蔬菜或瓜果。
內遷工廠到來后,各地的內遷職工,除了普遍懷有故鄉情結,還有一種“同為異鄉人”的情結。一些內遷工廠特別是大中型的內遷工廠,一般都有各自的生產、生活體系,形成一個狀似“小社會”的特殊社區,在這個小區域里,形成特色鮮明的“廠話”,即從遷移地所帶來的地方口音,于是,走在大街上一聽話音,就能判斷出是哪個企業的職工。
內遷工廠的“廠族”意識,突出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工廠職工的“近親傳承”,就是內遷工廠招收新工人,往往優先安排內遷職工的子女。在六七十年代,這樣做主要為調回內遷職工的上山下鄉子女;在八九十年代,主要為解決沒能考上大專院校的內遷職工子女的就業。
其二是內遷職工之間及其子女間婚姻結成廣泛復雜的關系網。第一代內遷職工中的青年男女談婚論嫁時,大多首先在內遷職工中選擇對象,來自同一地區的最好,其次考慮來自其他地區的,再其次才會與當地青年結婚。內遷職工不愿與當地人結婚,還顧慮當地人在家鄉有一大群親戚,唯恐結婚后難于應付。這也形成內遷職工子女間結婚的普遍情況。自貢某內遷大廠的一位工會干部,其父母是第一代內遷職工,他告訴我,有一次他同朋友聚餐,偶然說到某人,沒想到飯桌上的十人中居然有六七人自稱是某人或近或遠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