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在省紀委九屆七次全會上談到紀檢部門職責時指出,紀檢部門既要當“啄木鳥”,“吃蟲子”、“紅牌”拿下,也要當“預警員”,及時 “黃牌”警告、“吹哨”叫停。
我們都知道,反腐敗包括懲治和預防兩個方面,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只有堅決懲治,才能遏制住一些領域腐敗問題易發多發的勢頭,震懾腐敗分子,為有效預防腐敗創造條件;只有注重預防,才能從源頭上遏制腐敗現象的發生,鏟除腐敗滋生蔓延的土壤。
而劉書記要求紀檢部門既要當“啄木鳥”,也要當“預警員”,闡述的正是懲治和預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道理。懲治就是要從嚴從快查辦違法違紀案件,預防就是要采取各種措施防止腐敗行為的發生。毫無疑問,懲治和預防都是紀檢監察機關的重要職責。
如此說來,當好“啄木鳥”,就是要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方針,進一步加大查辦案件工作力度,嚴厲懲處腐敗分子和整治腐敗現象,決不讓任何腐敗分子逃脫黨紀國法懲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每年清除大量腐敗分子,實踐證明,正是這種嚴厲懲治和對腐敗毫不妥協的態度,遏制了腐敗現象的蔓延。
當好“預警員”就是要把改革的推動力、教育的說服力、制度的約束力、監督的制衡力、懲治的威懾力結合起來,完善教育制度,創新教育方法,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說服力,切實做到警鐘長鳴,使廣大黨員干部真正入耳、入腦、入心,從感情上痛恨腐敗,從心理上排斥腐敗、從行為上抵御腐敗,發揮教育在預防腐敗中的基礎性作用,筑牢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
由此,也讓我想起了“扁鵲三兄弟治病”的故事。據《史記》載,魏文侯曾問扁鵲說:“你們三兄弟中誰最善于當醫生?”扁鵲回答說:“長兄醫術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說:“可以說出來聽一聽嗎?”扁鵲說:“長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于鄉里。而我是治于病情嚴重之時,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所以都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天下。”
“扁鵲三兄弟治病”的故事所闡述的道理,對于做好紀檢監察工作,當好“啄木鳥”、當好“預警員”很有啟迪。反腐敗如同治病,最有效的就是要加大預防力度,像扁鵲大哥那樣,治病于未發之前;發現一些黨員干部有苗頭性問題,要像扁鵲二哥那樣,治病于初起之時,與人為善,早打招呼,改了就好;對腐敗分子,要像扁鵲那樣,動手術,下猛藥,嚴肅查處。
由此可見,劉書記要求紀檢部門既要當“啄木鳥”,也要當“預警員”,是紀檢監察機關做黨的忠誠衛士、有效完成反腐倡廉任務、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必然要求,讓我們從中讀出的是信任、是鼓勵、是期待、是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