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白廟鄉“政府全裸”名列首條
半月談雜志社為廣大讀者從社會新聞事件中,梳理出2010年度中國社會建設十大新聞。透過這些事件,我們欣見政府與社會組織的互動正在加深,社會建設的文化與制度環境進一步改善。
四川巴中市白廟鄉“政府全裸”
2010年3月起,四川巴中市巴州區白廟鄉政府公示該鄉的公務開支明細表,詳細地記錄了每分錢公務花費,而且就連“花1.5元購買信紙”,招待上級官員煙酒都悉數公布。如此透明,被網友稱為“政府全裸第一例”。白廟鄉“全裸”的意義,是財政預算真正實現了公開透明,這是對公民知情權、監督權的尊重,體現了政府踐行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的誠意,是社會建設進程中堅實的一步。
2、社會組織“華麗轉身”
繼深圳2009年“社會工作服務納入政府采購”后,2010年,北京、上海等地政府與社會組織實現深度合作:北京市財政撥款上億元,購買300個社會組織的公益服務項目,主要涉及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扶貧救助、扶老助殘、醫療衛生、婦幼保護、促進就業等十大領域,每個項目將獲得3萬元到30萬元不等的資金支持。
3、新一輪工人維權思考
“中國工人”作為一個群體正彰顯其全球的影響力:繼2009年入選《時代》年度人物后,又登上美國道瓊斯公司旗下雜志《財智》2010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然而,不時發生的勞動者維權事件,卻真切地將中國工人群體身影勾畫上悲情的輪廓。2010年5月29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在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職工隊伍和社會穩定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維權是維穩的前提和基礎。此后,主動為工人維權,正成為各地工會的主要工作。
4、基金會中心網開通運營
2010年7月8日,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等15家公募基金會和南都公益基金會、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等20家非公募基金會機構發起籌建的基金會中心網啟動,全國1800多家基金會相關的資助項目、財務收支及捐款信息將通過中心網向公眾披露。此舉標志著基金會行業自律邁出重要一步。
5.陳光標公開信折射中國財富倫理的進化
中國的慈善正在社會部分存在的“仇富”與“逼捐”等壓力中前行。2010年9月,私營企業家陳光標發出離世后捐出全部財產的公開信,“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富人應該回報社會”的觀念在中國激起千層浪。超過一百位的國內企業家通過來信、來電、傳真的方式響應其“裸捐”的號召。
6. 世博會凝聚志愿精神
從奧運會到世博會,再到亞運會,志愿者不再是一個普通的稱謂,更代表著一種使命和責任。上海世博會辦得“成功、精彩、難忘”,離不開一大批擁有志愿精神的工作者。在參與和接待人數上,上海世博會接待觀眾人數遠超北京奧運會,實現了讓參觀者“在任何位置腦袋轉動180度即可尋找到志愿者身影”。
7.“專拍哥”用鏡頭改變108名兒童命運
劉向陽,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20多年來,他奔波于300多個村莊,共拍攝生活在極度貧困中孩子的照片13000多張,為400個失學兒童建立檔案,并將這些照片、資料發布到網站,呼吁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給予關心和幫助。在他努力下,目前已有108個孩子得到了救助。
8. 抑制“誹謗罪公訴化”的輿論監督
“誹謗罪”屬刑事自訴案件,但眼下正日益呈現“公訴化”苗頭:繼河南靈寶青年舉報政府非法用地被以涉嫌“誹謗政府”名義遭跨省追捕之后,2010年,蘭州網民王鵬舉報馬晶晶在寧夏公務員考試中舞弊,被寧夏警方以“誹謗罪”之名跨省刑拘。“誹謗罪公訴化”嚴重損害了公民權利。雖然這些“跨省刑拘”案件在媒體的監督之下得到了糾正,但無不付出了高昂的社會成本。
9. 首屆“中國社會創新獎”在京頒獎
2010年11月29日,由中央編譯局、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華夏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的首屆“中國社會創新獎”20個入圍項目揭曉。選出的入圍項目中,“城市社區參與式治理能力建設”(北京市東城區社區參與行動服務中心)、“搭建公民權利圓桌對話平臺”(重慶市綠色志愿者聯合會)、“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浙江省寧波市社會融合組織促進會)等,都體現了以公民參與促進社會建設的創新精神。
10.微博勃興
微博自2009年在中國發力:2009年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熱點事件,有近三成是由微博爆料而引發公眾關注的。到2010年兩會,不少政協委員以及各大主流媒體意識到了“圍脖”的問政潛力,紛紛通過微博搜集民情民意、議政問政,成為兩會新風景。 (摘自《半月談內部版》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