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州產茶歷史悠久,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豐富優良的茶樹品種資源,“十二五”時期,如何在全國和全省經濟發展的視野下,加快茶產業發展,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滿足廣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加快農村脫貧致富步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全省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發展,的確值得認真研究和思考。
關鍵詞:茶葉生產 優勢產業 發展 思考
《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黔黨發[2007]6號)明確提出,將茶產業作為全省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之一。借助國內外有關產業發展研究的理論,從貴州茶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對有關加快貴州茶產業發展問題進行分析研究,這對于促進“十二五”時期貴州優勢產業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廣大農村茶農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作用。
一、支柱產業與待培育的支柱產業
(一)支柱產業的概念
經濟學的研究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產業結構發展的階段中,存在一個或幾個這樣的產業部門,由于它們具有能夠帶動和促進其他產業部門發展的能力,對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和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主要的支撐作用,所以,把它們稱為支柱產業。美國的經濟學家羅斯托和日本的經濟學家筱原三代平,很早就十分重視和探索對支柱產業演進規律的研究。揭示了支柱產業的演進,不僅與國內外經濟環境和地區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而且按照客觀的發展規律,從初始的低一級狀態向以后的高一級狀態演進,呈有序性的變化。上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在培育和發展支柱產業的過程中,需要的時間周期一般在20年左右。
(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根據馬賢惠《貴州茶葉產業的開發與應用》(貴州科技出版社1994.2)一書中的研究,“九五”以來,貴州茶葉生產遞增速度為5%,已經超過農業總產值的年均增長速度4.4%,需求增長彈性系數大于1,說明茶葉生產已經超前。同時,茶葉產值占種植業產值的比重,由“九五”的10.26%。上升到“十五”的13.85‰,進一步說明茶產業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加強。它不僅是農業生產中繼油茶籽、烤煙之后的第三大經濟作物,而且已成為新世紀貴州經濟發展中具有產業特色的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據統計,截止2008年,貴州全省茶園面積187.6萬畝,其中,投產茶園100萬畝(無公害茶園13萬畝,有機茶園7萬多畝),分布在全省81個縣(市、區),面積1萬畝以上的縣(市、區)40個。另據統計,2008年全省茶葉總產量3.62萬噸、總產值14.19億元,其中,春茶產量1.03萬噸、產值7.59億元,分別占總產量和總產值的28,5%和53.5%。貴州適宜發展茶葉的土地面積有750萬畝左右,目前全省茶園面積300萬畝。根據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茶產業發展目標要求,為把貴州建成中國高品質綠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綠色食品茶、有機茶的重要生產基地,到2020年,全省茶園面積發展到500萬畝,力爭使貴州成為在規模、品質和品牌上引領全國的茶產業大省。不言而喻,通過打造茶產業成為貴州經濟發展中具有產業特色的支柱產業,將不斷優化我省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二、國內外茶葉市場發展趨勢和特點
(一)全球茶葉市場發展現狀
茶葉是全球性消費商品,作為世界上消費量僅次于水的一種飲料,遍及五大洲150多個國家,為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民族的廣大消費者所喜愛。目前,全世界有近50個國家和地區產茶,2007年茶葉產量達到379.5萬噸。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需要進口茶葉,年貿易量155萬噸左右。2008年,中國茶園面積約1500千公頃,位居世界第一;茶葉產量120萬噸,2008年1—9月,茶葉出口量22.76萬噸,茶葉產量和出口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創匯3.96億美元,其中綠茶出口到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世界貿易量的近90%。據世界糧農組織預測,全球茶葉消費量將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長。
當前,世界飲茶人數雖然已經過半,人均消費量也有所增加。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茶葉市場產大于銷,出口競爭十分劇烈。原因是世界主要產茶國通過擴大面積,提高單產,以及發展茶業區域化、專業化、集約化水平,結果茶葉產量增長大于面積增長。如后起之秀的產茶國肯尼亞,茶園面積及產量占世界茶園總面積及總產量的3%和6.4%,名列世界前茅。特別是單位面積茶葉產量最高,平均每公頃1.85噸,而世界平均值為每公頃1噸。其茶葉出口量為世界茶葉出口總量7.9%,躍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以來,發達國家為適應現代生活需要,改變傳統飲茶方式,開發用茶新產品和各種軟飲料,加上拉美和非洲一些國家大力發展咖啡生產,與茶葉搶占市場,致使全球茶葉消費增長不快。應該指出,雖然世界茶葉生產發展增長比較緩慢,但由于世界人口的增加和人均茶葉消費量的增加,國際茶葉市場也將進一步的發展和擴大。
(二)國內茶葉產銷及消費結構變化
據統計,2007年全國茶園面積達2419.5萬畝,茶葉產量116.5萬噸,與1990年相比,面積增長52%,產量增長l倍。1990年中國綠茶產量為36萬噸,2005年增加到69萬噸,增長了92%。2007年全國茶葉出口28.9萬噸,其中綠茶出口量22.4萬噸,約占世界綠茶貿易總量的80%;茶葉內銷總量為46.57萬噸,其中,綠茶為26萬噸,花茶為10.5萬噸,花、綠茶占內銷總量的78.4%,大宗優質茶市場潛力巨大。全國茶葉市場消費,南方省區以綠茶、烏龍茶為主,花茶占第3位;北方省區以花茶為主,綠茶為輔,烏龍茶、綠茶消費快速增長。從總體上看,消費結構由低、中、高檔向中、高、低擋轉變。特色茶、禮品茶具市場也在不斷擴大。目前,我國茶樹種植面積約占世界茶園面積的50%,居世界第一;茶葉產量約占世界茶葉產量的31%,2005年超過印度后,成為世界第一大生產國;茶葉出口量2007年躍居世界第二位。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的提高,消費者對名優茶葉及茶葉飲料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全國茶葉市場消費的發展,將對貴州的名優茶的生產和對外市場開拓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國茶區遼闊,品種資源雄厚,名優產品層出不窮,這是其他產茶國不可比擬的優勢。我國大力發展茶葉生產,既是開拓世界茶葉市場的需要,又是國內各族人民的愿望。長期的市場產銷實踐表明,內銷增長速度大于外銷增長速度,同期的內銷盈利也大于外銷創匯。所以,不僅要重視國際茶葉市場的發展態勢,也要重視國內市場產銷發展研究。江南茶區是我國茶葉的主產區,茶葉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茶葉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二,無論是內銷、外銷和邊銷都占有極大的比重。西南茶區是我國最古老的茶區,包括貴州省、四川省大部、云南省中北部以及西藏自治區的東南部。西南茶區萬畝以上的產茶縣占全國的30%左右,茶園面積及茶葉產量分別占23%和18%。西南名茶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也是我國外銷紅碎茶、功夫紅茶和邊銷茶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
貴州茶葉的種植栽培歷史和生產發展實踐表明,貴州具有其他省區不可多得的有利條件。不僅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包括豐厚的熱量、充沛的雨量、山區云霧的光照和微酸性的土壤,而且有250多個茶樹品種和全國茶樹繁育網絡中的主要茶場良種場。特別是貴州在繼承傳統生產技術的基礎上,開拓發展了以“都勻毛尖”領銜的,包括“湄潭翠芽”、“石阡苔茶”、“貴定云霧”、“雷公山銀球茶”、“春秋綠寶石”、“南方采仙翠芽”等為主要代表的貴州名優綠茶。這些名優茶不僅生產技術精湛,而且色、香、味、形獨具一格。眾所周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特別是貴州作為一個農業省,農業人口比重達87.6%,高于全國平均數20個百分點,目前尚有250多萬農村人口的脫貧問題亟待解決。加上全省財政收入的45%以上直接或間接來自農業,所以,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農業發展至關重要,不僅影響著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財政收入的多寡,而且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的安定。在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茶葉作為貴州三大經濟作物之一,又是傳統出口商品,充分利用產茶有利條件,大力發展“黔茶”生產、加工與開發,做優做強做大貴州茶產業,既能滿足廣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出口增收創匯,又能加快新農村建設和農民脫貧致富步伐,促進農村生態良性循環。所以,加快茶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作為“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間貴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重要內容,對制定和研究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現實作用。
三、貴州茶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存在問題
(一)貴州茶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冬無寒冷,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獨特的生態環境使“黔茶”具有內含物質豐富、香高馥郁、鮮爽醇厚、湯色明亮等獨特品質。其次,由于全省廣大民族地區茶園受工業污染少,加上農藥和化肥施用量低,十分有利于有機茶的栽培。目前,湄潭、晴隆、余慶三個茶葉主產縣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全國創建無公害農產品(茶葉)基地縣,鳳岡縣被中國特產之鄉命名委員會命名為“中國有機富鋅富硒茶之鄉”。第三,貴州茶葉品種資源豐富,各種類型茶樹品種資源600余種,既有都勻毛尖、湄潭翠片、羊艾毛峰、遵義毛峰、貴定雪芽、雷山銀球茶、安順竹葉青等一批知名品牌和地方名茶,又有選育的和引進的一批優良品種,包括生產名優綠茶的中小葉種和生產紅茶類的大葉型品種。所以,充分利用貴州得天獨厚的“高山云霧出好茶”的環境和條件,為加快貴州茶產業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二)貴州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貴州茶產業2007年以來有了較快發展,但與全國先進地區相比,在生產、加工和出口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存在以下的主要問題:一是一些地區對貴州茶產業發展目標方向不明確,缺乏對茶產業發展的戰略緊迫性、科學系統性和生產連續性的認識,缺少統籌規劃的指導和管理,產業調整和優化緩慢。二是產業發展方式落后,一些地區還沿襲有性系繁殖方式發展茶園,忽視對茶產品的創新和省內外市場開拓,以及管理體制建設落后,產業資金投入少,缺少名優茶的名牌效益及產品市場的綜合競爭力。三是貴州茶葉加工企業規模小。全省433家茶葉加工企業中有124家沒有工商登記,占28.6%。工商注冊的309家企業的同定資產平均240萬元,年均銷售收入60.5萬元。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上1000萬元的企業屈指可數。四是茶葉加工企業設備老化嚴重,機械化程度低,加工的茶葉產品質量差、附加值低,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還有相當多的企業仍沿用手工操作,排斥機械制茶,茶產品品牌難以做大做強。五是全省投產的百萬畝茶園中,分布在全省81個縣(市、區),由于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茶園的集中度、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低,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茶園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種植的,近一半左右茶園老化或半老化。近幾年來,地區中發展起來的個體茶園,普遍存在小、散、亂現象。而省外茶商到貴州來“黔茶淘金”,致使近三分之二的“黔茶”原料和企業資金雙向流失。六是全省專業科技人員缺乏,對茶葉優良品種的選育和繁殖,茶樹栽培及低產茶園改造,施肥措施及病蟲害防治,茶資源高效利用和新產品開發,以及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的技術標準與監測技術等缺少研究,總體科技水平不高。以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既是全國茶葉市場在新形勢下不斷深化改革的反映,也是貴州茶葉市場多年積存問題的綜合反映。
四、加快貴州茶產業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一)把茶產業發展納入全省和地區的“十二五”發展規劃
“十二五”是貴州加快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關鍵時期。茶產業是貴州農業綠色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興辦綠色工程是發展農業經濟中的一項戰略任務。大力開發荒山、荒坡、荒水等非耕地資源,建設包括茶園在內的“四園三場”,是促進全省農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幫助廣大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所以,全省和地區政府應學習好貫徹好省委和省政府《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黔黨發[2007]6號),深化和加強對發展貴州茶產業的認識,按照打造茶產業成為新世紀貴州經濟發展中具有產業特色的支柱產業的發展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做優做強做大茶產業,以高品質綠茶為發展方向,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貴州綠茶名優產品和適銷對路多茶類產品的優勢,把加快茶產業發展作為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
(二)調整產品結構,開拓多元化茶葉產品
當前,調整我省茶葉產品結構,發展優質綠茶生產,開拓各種新型茶飲料,是我省茶產業發展的方向。根據國內外市場對茶類商品的不同需求發展的變化,圍繞打造“都勻毛尖”、“湄潭翠芽”、“石阡苔茶”、“貴定云霧”、“雷公山銀球茶”、“春秋綠寶石”、“南方采仙翠芽”等名優系列高端綠茶產品,整合全省和地區茶資源,塑造“黔茶”整體形象,有效地對全省的名優茶產品結構進行調整,提高“黔茶”在國內外市場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長期以來,全省和地區以農戶為主體的“黔茶”生產,大部分茶園習慣性地只采清明前后的獨芽或一芽一葉茶青進行加工,并全部采用手工采摘和修剪,很少對春芽二、三葉進行采摘,甚至對夏茶和秋茶不進行采摘加工。由于全年茶葉下樹率低,浪費損失嚴重,不僅降低了茶農的經濟收入,而且造成了“黔茶”結構的品種單一。所以,在調動廣大茶農生產積極性的同時,應加強對茶農關于調整和優化茶產品結構的宣傳和教育,轉變長期觀念,從注重獨芽茶利用向注重獨芽與一芽多葉綜合利用轉變,從注重發展高端產品茶向發展高中低端產品綜合利用轉變。
為進一步發揮我省茶葉資源豐富和茶葉無污染、內在品質好的優勢,開拓多元化茶葉產品生產,應積極發揮和調動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開發各種新型茶飲料,如保健茶、速溶茶、茶果露、美容茶、茶多酚、茶乳晶、茶食品等多元化茶葉產品,延長茶產業生產鏈,提高茶葉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
(三)加強對茶產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協調茶葉生產發展中的市場問題
為打造貴州成為全國高品質綠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以及綠色食品茶、有機茶的重要生產基地,到2020年,全省茶園面積發展到500萬畝,實現貴州在規模、品質和品牌上引領全國綠茶生產及產茶大省的發展目標,需加強政府對茶產業發展的宏觀調控,通過全省各地和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共同解決茶產業發展及市場營銷中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建議省政府有一位領導直接分管貴州茶產業的發展。組織省農委等有關單位,研究制定“十二五”貴州茶產業發展規劃,確保和發揮茶產業在全省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為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作出貢獻。
同時,進一步發揮省茶葉行業協會、各級茶葉商會、茶農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的作用,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組織和企業內部之間的團結與合作,作好產品價格與價值的統一,生產與流通的統一,促進企業健康發展,通過依靠科技進步,開拓發展省內外市場,不斷提高企業員工素質等,把貴州茶產業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為富民興黔多作貢獻。
(四)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規模化茶園建設是茶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條件之一。為實現2020年全省茶園面積達到500萬畝的發展目標,全省每年應集中建設20個以上規模在上千畝以上的無性系良種茶園,優化全省茶葉區域布局,使茶葉主產縣茶園面積占全省茶園面積的比重達到70%以上。同時,打破部門、地區、所有制界限,遵循市場規律,以優化股權結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為重點,加快茶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擴大企業的產業經營規模,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通過扶持國家級、省和地區的茶葉生產龍頭企業,力爭近5年內,使年銷售收人5000-100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到5家,3000—5000萬元的達到10家,1000--3000萬元的達到20家。同時,促進全省中小茶葉企業向骨干企業、優勢品牌集中,形成集約化經營,改變企業小、散、亂的現狀。不斷加大對外招商引資力度,發揮產業集群作用,打造在全國有影響的茶葉企業集團,提高貴州企業集團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黔黨發[2007]
6號)2007.3.30.
2.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貴州產業發
展研究報告,2009.7
3.李金順,黔山茶話,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5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