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斗成在3月17日的《南方都市報》上撰文指出:每年的“3·15”活動雖然揭露了不少問題,但無良企業和商家害怕的少之又少,罰款又能怎樣?風頭一過又可掙大把昧良心的錢,反正違法違規成本極其低廉。老實本分的百姓日子本就過得不易,被假冒偽劣產品坑騙,掉進潛規則陷阱。自然指望能挽回損失。不是消費者維權意識不強,而是頭腦冷靜下來一掂量高昂的成本,不得不忍辱負重而放棄。消費維權熱線難打,消協身份不尷不尬,職能部門把搪塞、推諉等功夫練得爐火純青,難找說理的地方。總是缺席的監管往往對無良商家萬分仁慈,無動于衷地放任坑騙欺詐等現象蔓延,而涉及到法律層面,存在“誰主張、誰舉證”等規則缺陷,獲得高額賠償等法規遲遲無法出臺。制度的關鍵在于落實,如果法官輕易奪去了公民的消費者資格,再優良的法律也將淪為“稻草人”。一條條底線失守,一個個是非混淆,張揚什么、反對什么似乎一目了然。消費者維權和守法經營成本高昂,而無良商家的違法成本卻很低,非法所得遠遠超過被罰款,底氣十足。如果說顧客是“上帝”,那無良商家更是“大爺”,身份、倫理的錯位導致了社會責任和道德血液流失,顛覆公眾對公平、道義、規則的認同和遵守。但受到傷害的不只是公民,更沖擊、重創城市文明、地區形象以及科技創新和創意、裝備進步、產業升級等鏈條。觀念影響行為,如果還意識不到無良企業的危害,靠什么動機來校正失衡的市場秩序、清除病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