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在3月1n日的《羊城晚報》上撰文指出:政協會間,多住院士痛斥院士評選的歪風,揭穿一些院士候選人拉關系、包裝成果,乃至候選人所在單位集體“跑院士”:“有人說,你要當院士,沒有幾百萬元的公關費拿不下來”。個別人品行不端,任何國家、任何領域、任何級別的人,都可能會有。然而,如果在一個社會、一個領域或者一定階層,品行不端、觸犯規則乃至法律的人和行為都頻頻出現,多到做的人不以為恥、看的人不以為怪,這就主要不能歸咎于個人道德,而應該追問社會性、體制性、整體性的原因。沒有象牙塔,沒有潔凈場所,沒有精神高地,無處不江湖。我們的眼神開始空茫,無處不在的倫理陷落,顯示著一種時代精神的困境。然而,這精神的困境又是從何而來?有人歸責于時代變化,有人歸責于民族性的惡劣,有人歸責于沒有信仰。而我始終相信,我們缺乏的首先是體制的導善能力。院士評選的歪風,終究只是體制不能導行良善的一個局部表現而已。用制度守護公信力成長
3月3日的《人民日報》刊登評論部的文章說,提振政府公信力,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任務。公信力建設,只有扭住制度問題不放松,著重從制度層面尋找出路,才能獲得立足的根基、持續的動力。政府的公信力,是一種社會認同和信任,從現象上看,常常表現為干部與群眾之間的人際誠信,而從實質上看,則是社會運行和治理過程中,人們與政府達成的契約,社會對制度的信仰。因而,提振公信力,干部的職業操守、道德形象固然重要,但更為關鍵的是制度基礎是否扎實、制度執行是否有效。制度是公信力的根本保障。在現代社會,利益格局更趨多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公眾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訴求更加強烈,政府面臨的公共問題日益繁雜,更容易遭遇信任挑戰。近年來的一些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中,也不時暴露了制度問題造成的公信力軟肋。在這樣的背景下,制度建設唯有與時俱進,因時而變,更加符合經濟社會內在發展規律,更加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調整、完善、創新,才能實現政府公信力的保值增值。從現實情況看,制度的完善固然重要,但制度的執行更為緊迫。一些問題和矛盾的產生,正是由于制度執行不得力、監督不嚴格、落實不到位,有法不依、執法不公、執法不嚴的現象時有發生,少數干部存在權大于法、濫用權力等問題,這不僅在無形中架空了制度,也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損害。樹立公信靠制度,制度公信看法治。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十二五”時期的政府公信力建設,尤其應把公信力構筑在法制基礎上,把依法行政作為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線,把依法辦事作為公信力的生長點,用法治的力量守護公信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