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生態文明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公眾環境意識;要尊重自然規律,倍加愛護和保護自然;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抓好節能減排,保護資源與環境。
關鍵詞:建設生態文明 科學發展觀 節能減排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并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我們黨首次把“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寫進黨的行動綱領,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任務,是黨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發展、是生態建設的新目標,必將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產生重大影響。
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輔相成,一方面,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離不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類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生態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與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脈相承的。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認識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方式,克服不顧環境承載力、在發展速度上層層加碼的傾向,真正做到在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前提下推進發展,促進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之間的良性循環。
建設生態文明,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要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二十多年前,時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就對畢節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開發扶貧、生態建設和人口控制”的思路,倡導建立了畢節試驗區,為我區這樣貧困地區實現科學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近來,省委、省政府又站在發展的新起點上,提出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戰略和“保住青山綠水也是政績”的新思路,正確處理發展中“又好又快”與“更好更快”的關系,理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防止和避免環境與經濟發展中的不協調現象,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二要尊重自然規律,倍加愛護和保護自然。發展經濟要尊重自然規律,充分考慮自然承載能力和承受能力。作為欠發達、欠開發的畢節試驗區,生態脆弱、森林覆蓋率較低、水土流失嚴重,石漠化侵蝕也比較嚴重,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斷言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喀斯特石山區”。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只有堅持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思路,充分利用石漠化綜合防治的政策、對策和措施,采取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治理措施,強化森林、湖泊、江河、海洋等自然生態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強對瀕臨滅絕野生動物的保護,還人類一個“山川秀麗、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的人居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要堅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畢節試驗區作為“能源大區”具有豐富的煤、鐵、硫、銅、鋅等礦產資源,正在得到開發,“西電東送”已經取得成效。但是,隨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滋生了安全隱患、生態破壞、地質災害、百姓生活用煤等一系列問題。要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堅持以十七大基本方針為指導,堅持節能減排,繞開“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實施“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同時把民生問題放在“第一位”,把解決農民生活用煤問題放在關鍵位置加以解決;還要加大開采技術培訓力度,有效地防止山體滑坡、瓦斯爆炸、礦井灌水等安全事故的發生;實行“誰開發、誰毀壞、誰治理”環境保護問責制,促進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實現生態良性循環。
四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傳統經濟下,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把污染和廢物大量排放在自然環境,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導致了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和枯竭,并釀成災難性環境污染后果。因此,必須根據畢節試驗區農村的具體實際,發展循環經濟,從“小農經濟”的意識中走出來,樹立現代農業的意識,以“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為開發模式,以“豬—沼—果”或“蠶—桑—魚”為生產發展模式,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或“公司+協會(專業合作組織)”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發展農村循環經濟。
五要抓好節能減排,保護資源環境。我們要把節約能源資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切實做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因此,必須注重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相統一,在“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上,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樹立綠色GDP的意識,“多給子孫后代留點青山綠水”,不要“吃子孫飯,斷子孫路”,要把生態效益放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等重要位置,同研究、同安排、同部署、同推進。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轉變“先污染后治理、邊發展邊治理”的觀念,以“讓人民群眾喝放心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干凈的食物”為己任,在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抓好生態環境建設,增加人類幸福指數。特別要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凡不能通過環境測評的企業,經濟效益再高也要“拒之于門外”。引導農戶使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沼氣、秸桿氣化爐等)等措施來減少農村污染,以“綠”打扮鄉村、以“綠”裝扮城市、以“綠”美化環境,創建生態園林宜居城市,為農民和城市居民營造一個舒適、靜謐的人居環境。
總之,生態文明建設,是現代社會文明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規律而取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成果的總和。因此,只有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所讀書籍:《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