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近年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而歸根到底在于,一些部門和工作者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則了解和重視不夠。本文對貴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則進行了理論探討,認為貴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應該堅持以下原則:以人為本原則、目的性原則、政府主導原則、科學性與實用性原則、時代性與前瞻性原則、聯系性與可比性原則。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原則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惠及全民的民心工程,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是我國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務,其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基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這種現實的需求和重要意義,貴州近年都在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努力構建和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重硬件輕軟件”、“重投輕管”、“供需脫節”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許多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費。而這歸根到底在于,一些部門和工作者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則了解和重視不夠,因此,有必要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則進行深入地理論探討。
一、以人為本原則
貴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文化權利是每位公民的基本權利。在我國,農民能夠享有文化權利、占有并享用文化資源是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由于農民是農村的主體,因而以人為本實質上就是以廣大農民文化需求的滿足為本,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目標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雖然近年來貴州不少地方政府開展了為農民送戲、送書等活動,但仍然存在著某些不足:一方面,送去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不完全符合農民的需要。因為不少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創造者、提供者,并不真正熟悉農村、并不真正了解農民,也沒有對鄉村進行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他們單方面主觀地以自己的需要來推測農民的需要。這種“閉門造車”式的東西,不符合農村實際,自然就不受農民歡迎。另一方面,這些文化產品和服務很難被送到所有村寨。即使送到了所有村寨,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文化溫飽”的問題。而且對農民來說,這種輸入式的幫助,可供農民選擇的余地不大,因而農民參與的熱情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沒有確立以人為本的原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主要目標是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必需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農民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享用者和受益者,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主體。以人為本原則,決定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農民。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使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與農民的生產勞動、生活方式相適應,與農民群眾的接受能力相協調。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該了解農民的真實需求,提供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在貴州農村,農民群眾最需要的是脫貧致富、科學技術、衛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識。如果只是簡單地送幾臺戲、幾本書下鄉,難免會被認為是在做表面文章應付差事,必然收不到實際效果。以人為本原則,意味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作用,讓農民不但成為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者,而且也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享用著、受益者。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以人為本原則對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具有非凡意義。
二、目的性原則
所謂目的性就是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這一目標的確立和設定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目標不明確,勢必會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流于隨意,這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得如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有何意義,應采取什么步驟及實施方案等就會陷于肓目,從而收不到應有效果。從根本上說,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為了讓廣大農民在滿足其物質需要的同時,滿足其文化精神需要。那么,目前農民文化需求的滿足狀況以及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滿足的程度是否會有明顯提高,就成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必須考慮的重要內容。沒有目標就不可能有實現目標的手段,同樣,沒有目標就會喪失努力的方向和具體措施。因而,從農村的現有實際情況出發,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內在需要。只有目標明確,方法得當,措施有力,方案合理,農民文化需要的滿足才會從可能變成現實。貴州是西部內陸省份,由于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農民物質方面的需要尚未得到根本滿足,文化精神需要的滿足自然就處于很低層次,基于此,既不能脫離實際,急躁冒進,把目標確立和設定得過高,也不能因為起點較低而妄自菲薄,以致裹足不前。從目前的情況看,肓目追隨發達地區和城市社區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目標肯定不切實際,但在現有水平上停步不前又會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失去意義。因此,貴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應當有明確的目的性,應當始終考慮其是否從實際出發、是否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政府主導原則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由地方政府舉辦、非營利性、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各種文化組織和文化服務的總和。公益性是這一體系的主要特征。由于“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政府應承擔的主要職責,因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就成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在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方面,各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文化部門的指導和監督,并從資金、設施、場地、機構和人員等方面給予支持,以保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正常運轉和功能的充分發揮。在貴州農村,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還相當薄弱,如果地方政府坐視不管,農民群眾必然享受不到文化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從而就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理念相背離。目前所進行的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把文化分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而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就是要由政府主導、增加投入。強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就是要突出政府主導原則。堅持政府主導原則,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目前,貴州城鄉公民之間的文化權益不公平的現象還相當突出: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比較豐富,享受著較高水平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而農村相當一部分農民仍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生活。這種城鄉公民之間文化權益不公平的現象會導致農民心理的失衡,而這將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障礙。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只有在政府的主導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才能真正向農村傾斜、向農民傾斜,使農民群眾普遍享受到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帶來的好處。需要說明的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等于單一的設施建設,也不等于突擊開展幾項活動,而是要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構建格局,使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能夠惠及廣大農民群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為農民群眾提供穩定的服務。貴州農村由于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薄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更是任重而道遠。它需要政府的財政投人,更需要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只有在政府主導下,才能改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隨意性和人為性,避免時緊時松、大起大落的現象發生。
四、科學性與實用性原則
貴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構建還應堅持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統一的原則。要讓廣大農民從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中得到實惠,科學性與實用性缺一不可。如果文化服務體系缺乏科學性與實用性,那么,農民的文化權益就得不到切實保障,農民的文化精神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因此,無論是起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還是強化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都應當建立在實事求是、對客觀事實進行一分為二分析的基礎上。不僅如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應當著眼于實用,就是說,在為誰服務的問題上必須時刻考慮服務的對象是占農村絕大多數的農民,他們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也沒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他們的主要精力都用來從事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他們的生存壓力與其它社會群體相比要沉重得多。因此,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要盡量做到少投入、多產出,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既不能想當然,沒有經過科學的分析和論證就倉促上馬,也不能做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勞民傷財的無用功。金錢應當花在刀口上,時間應當用在關節處。在貴州廣大農村地區,由于農民的知識水平和視野有限,因而,讀書、看報、看電視、看電影等文化活動,無疑是增長他們文化科學知識、開闊他們視野的有效手段。要堅持科學性與實用性的原則,有必要做到以下幾點:(1)制定措施不但要看動機,更要注重效果。如果沒有效果或者收效甚微,就應當及時反思當初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訂的方案是否切實可行,是否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經驗,如果不行,就應當迅速作出調整。(2)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不僅要盡量做到全面系統,而且要看群眾是否滿意。如果只片面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而忽視農民的真切感受,只能弄巧成拙,有時還會引起農民的反感。(3)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不能完全依靠外在強制,而更應著眼于內在轉化。如果廣大農民有了對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強烈渴求,那么,他們會想方設法地使自己的這種渴求變為現實;如果他們本身沒有求知的意愿,缺乏提升文化素質的動機,那么,任何強迫性的灌輸都只能是一廂情愿。不僅不會產生任何正面積極作用,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五、時代性與前瞻性原則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必須堅持時代性與前瞻性相結合的原則。所謂時代性,就是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容要緊跟時代步伐,要與時俱進,提供給廣大農民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應是先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而不能是落后的、過時的、與時代要求相脫節的。所謂前瞻性,是指文化產品和服務要力求超前,盡量前衛,要有一定預見性,做到未雨綢繆,不能被動應付,人云亦云。要爭當領跑者,而不能甘當追隨者。時代性與前瞻性原則應用于貴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實踐時,就應當做到在讓農民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時,要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那些新精神、新政策、新動向作為農民吸收和學習的主要內容;在讓農民知法守法時,要把新頒布、新修訂的法律法規作為農民學法懂法的重要依據,一切過時的、已經廢止的法律條文,都不能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成分;在學習和運用科學技術時,要盡量引導農民去掌握那些費力少而績效多的脫貧致富的養殖和種植技術;在改善農村衛生狀況增進農民身心健康時,要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了解一些簡單易行的強身健體的常識;在倫理道德的養成方面,應著力讓他們樹立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尊老愛幼、誠實守信、互幫互助。總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必須緊扣時代脈搏,必須與時代同步,必須與現代人的思想、心理以及先進文化的要求相適應。不僅如此,地方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在制訂文化發展規劃時,還應盡可能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出發進行謀劃,不能只顧眼前、鼠目寸光。《中庸》有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般說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時限短則應考慮三至五年,長則十年八年。這就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要有預見事物發展方向和趨勢的能力,要站在時代前沿,要對未來有一種正確的估計和判斷。力求達到未卜先知,而不能過后方知。如果對農村未來的情況缺乏把握,對農民的需求缺乏認識,那么,今天還勉強管用的到明天可能就過時了,現在還有價值的過幾年可能就一錢不值。為了不至于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轉眼就變成昨日黃花,不管是地方各級政府還是文化部門都應當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同時,也應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否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作為管理和評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指標。需要說明的是,強調時代性和前瞻性并不意味著否定和忘記歷史,那些經得起歲月檢驗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依然是廣大農民成長進步的源泉,無論時間如何流逝,它們對人的作用依然是不能抹殺的。
六、聯系性與可比性原則
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系、可以比較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也應把這種聯系性和可比性考慮在內。鑒于此,聯系性與可比性就成了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當堅持的原則。聯系性與可比性原則的內涵可以作如下理解:(1)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因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當體現出自身特色,切不可照搬城市模式。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無論如何完善、如何優越、如何理想、如何令人向往,它終究是與城市的功能、特點、市民的文化基礎、生活方式、生活內容、思維習慣等實際聯系在一起的。農村區別于城市的地方,正是它的功能、特點、農民的文化基礎、生活方式、生活內容、思維習慣與城市不同。與此相聯系,農村就應從其實際出發去構建自己的文化服務體系。(2)欠發達、欠開發地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當有別于發達和開放地區。由于歷史、氣候、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貴州無論在經濟、科技方面,還是在教育、文化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地區。這種欠發達、欠開發的現狀,必然會反映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中來。即使同屬西部省份,貴州與相鄰的四川、重慶、云南、廣西的實際也存在著差別,因此,貴州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應當展示出自身特色,切不可肓目跟風,脫離實際。(3)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應當突出自身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貴州是一個山地、丘陵占90%以上的內陸山區省份,又是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多民族雜居的地區,在這種地域和民族特色都相當突出的省份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地域和民族元素就必須納入其中。只有充分注入地域和民族元素,把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結合起來,村民才會感到親切,才會感到自己是文化的主人,文化才會有吸引力、凝聚力,文化氛圍才會最終形成。(4)文化的聯系性和可比性與數量、質量和層次等密不可分。因此,所謂聯系和比較并不是指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之間迥然不同的性質,而是指不同文化的各自特色,在文化共性的基礎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背景之下的文化所存在的數量、質量和層次上的差異。只有正視差異,并以此為依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才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