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在2月(下)的《人民論壇》上撰文指出:過去的一年中,常見媒體曝出官員獲得各種榮譽稱號。在我看來,官員的隱性利益分兩種,一種是物質上得到好處,另一種則就是獲“名”了。我們不排除一些官員在某一方面會很有造詣,但是,自從他成為黨政官員的那一天起,他的主業就已經發生了變化。作為一個官員,當好官才是最關鍵的。對這個觀點,有的官員可能提出反對意見,會說“我有這個水平,憑什么不能參評?大家要一視同仁。”其實不然,作為官員,理應受到多一些的限制,這就如同針對官員的財產申報制度一樣。因為在官員的位置上,獲得不當利益的可能性要比一般老百姓大得多。隱性利益中的“與民爭名”往往更具隱蔽性,獲“名”的官員可以說他經過了評選,評委也可以信誓旦旦地說是按照公正原則來進行的,所以很難被抓到大的把柄。物質上的“利”很容易被看到。但社會對“名”的認識度還很低,因此限制隱性的“名”就顯得更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