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詩歌歷史中,唐詩是詩歌發展的高峰;在唐詩的發展歷史中,李白、杜甫的詩歌是兩座并峙的高峰。李白在太平盛世中唱響了浪漫主義詩歌的情懷,杜甫在亂世中彈出了現實主義文學的杰作。一個豪放飄逸,一個沉郁頓挫,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兩朵常開不敗的奇葩。特別是從詩歌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們無窮的人格力量,這種人格魅力影響了數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形成了今天中國人堅強不屈和樂觀向上的靈魂。在此,我用這支拙劣的筆,走進李白的詩歌寶庫,探索一下詩人豐富的精神世界,以饗衷心熱愛李白的千萬讀者。
“詩言志”,詩歌是李白精神世界的再現,在詩人有據可查的九百幾十多首詩歌中,每一首無不是詩人高尚人格的絕唱。我們可以從他詩歌粒粒珠璣中一一品讀,去認識他,去仰慕他,去追隨他。
一、遠大的抱負與樂觀情懷。
李白自幼好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并“好劍術”,“遍干諸侯”。有建功立業的強烈政治抱負,自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25歲前,詩人游歷了蜀中不少名勝古跡。蜀中雄偉壯麗的山川,培育了李白開闊的襟懷,豪放的性格和對大自然的熱愛。開元十四年,李白“駭驥筋力成,意在萬里外。”于是“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宏大抱負,開始了他大半生的游歷生活。他在《上李邕》中: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詩人以奮飛直上青云的大鵬鳥自喻,抒發他要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遠大抱負。后來,在吳筠的引薦下,他實現了“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愿望。
李白的思想性格中最感染人的一點,那就是對人生價值的自我肯定。再艱難再曲折的路,在詩人的眼中,總會有希望。長安的賜金放還,給詩人帶來了如被冰雪的打擊。在此期間,他寫下了許多表達痛苦、憤懣的詩篇。如《行路難》中“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在《將進酒》中“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內心深深的痛,但我們又不得不被詩人那樂觀的情懷所折服,在極度失望中詩人并不絕望,他始終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堅定“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信念。
二、狂放不羈的個性
李白的一生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濟蒼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自由,蔑視世間一切。他還深受游俠思想影響,敢于蔑視封建秩序,敢于打破傳統偶像。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俠本不相容,但李白卻把這三者結合起來了。并且幾種性格在詩人的身上都得到了盡致的發揮,倒是他的狂放不羈讓后人不能忘記。
李白的狂放表現首先他是一個游俠。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詩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們譽為既有俠肝義膽,又有仙風道骨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充滿了英雄的豪邁氣概,好劍術游俠,重義氣,樂于助人。年輕時在游歷蜀中名山時就養成了任俠的作風,李白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里說“托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他的好友魏顥也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他的《俠客行》、《扶門豪士歌》等詩,都是歌頌俠義人物的詩歌。它的豪俠性格以及作為浪漫主義詩人所特有的非凡氣質,溶入了來自詩人自身的主體精神的催化劑,自然地膨脹為天下舍我其誰的自大、自負與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所以才有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邁。
李白的狂放集中表現在他政治失意后的悲憤表達。詩人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庸俗的社會關系讓他感到窒息,便采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度,追求個性的自由解放。長安三年,因厭倦統治者的奢華無為,在酒肆中狂飲,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因此杜甫刻畫他
“李白斗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
“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雉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
曳裾王門不稱情。”
大聲控訴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對貴族王侯的鄙棄。他常以無拘無束自由翱翔于天地間的大鵬鳥自喻,懷揣“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曠達;到朋友家做客,可以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情,還能反客為主,有“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不羈;當他理想得不到實現時,又能達觀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三、傲岸不屈、鄙視權貴的精神
李白的人格中,最具魅力的是他傲岸不屈,鄙視權貴的精神。他是懷著“濟蒼生”的熱血踏上長安之途的,可現實是唐玄宗只讓他做了一個粉飾太平的御用文人,加上宦官外戚的專權,理想離現實是越來越遠。可他錚錚傲骨不肯向權貴低頭,桀驁不馴,最終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黑暗的現實,使得本來就“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的詩人更是對權貴王侯嗤之以鼻。于是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大聲疾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將進酒》中“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在《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中“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在《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中“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從這眾多的詩句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那充斥在胸中如波濤滾滾般的怒氣,對統治者、權貴的極端的鄙棄。他的59首古風,有不少也是借古諷今斥責豪門貴族之作。在儒家忠君孝親思想統治之下的大唐王朝,敢于這樣想、敢于這樣說的人并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四、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
李白詩歌的中心主題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詩人本來就懷著遠大的理想,常以魯仲連、范蠡、樂毅、朱亥、侯贏、謝安等人自詡,相信自己也能向他們那樣憑個人的才氣和智慧,濟世安民。面對國事,他“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他“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他認為“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可見他的壯懷是何等的遠大激烈。
他希望能平步青云,一舉躍為卿相,來實現自己“濟蒼生,安社稷”的志向。天寶年間,唐玄宗輕動干戈,逞威邊境,而又幾經失敗,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面對戰爭的慘景,詩人憤怒的寫下了《戰城南》,以
“野戰格斗死,
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
銜飛上掛枯樹枝。”
來揭示不義戰爭的罪惡,是對統治者窮兵黷武的無情鞭撻。安史之亂后,玄宗倉皇西逃,中原大地狼煙四起,千里蕭條,詩人寫下了《永王東巡歌》“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前途的深深憂慮。
李白對權貴態度倔傲,但對百姓卻是非常的親切和謙遜,他在《丁都護歌》中以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
萬人系磐石,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寫出了船工拖船之艱難,生活條件之惡劣,心境之哀傷,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子夜吳歌》中,他描繪了戰爭中婦女的群像,她們的勞動、生活、思念,表達了人民冀求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詩人就是這樣走進了人民的生活,關心人民而得到了人民的愛戴。
五、重友情
大凡豪俠都有一個共同的品質——朋友遍天下。李白游歷的半生中,也結交了無數的俠骨志士,他重義輕財。曾說“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
他和杜甫的友情成為了文學史上彌久不衰的佳話,李白比杜甫大十一歲,但他對杜甫非常敬重,曾寫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詩: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由于杜甫不在身邊同游,“齊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魯酒”也提不起酒興,思友之情就像永不停息的汶河水,這是何等深厚的感情!汪倫是安徽的士紳,特別仰慕李白的才學,想一睹李白的風采,就寫信給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在“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的招引下欣然而往,給當地的桃花潭增加了一段千古佳話。李白也寫下了《曾汪倫》一詩贈給汪倫,歌頌了兩人比千尺潭水還深的感情。孟浩然是李白非常贊譽的詩界名士,曾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佳句贈他,在他寫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片孤帆,伴著詩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連的遠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詩人卻仍佇立江頭,凝眸遠望,不愿離去。字里行間分明流露出朋友遠去的惆悵與留戀。這種深厚的感情和歌頌情感的詩歌輝煌了詩人的詩篇。
總之,從李白的身上,我們讀懂了李白的詩歌;讀李白的詩歌,我們認識了李白的人格。這人格魅力可以概括為六個字:志氣、豪氣、骨氣。也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堅信不疑精神,“輸肝剖膽效英才”的積極奮進精神,“安得折腰事權貴”的果敢叛逆精神。李白的志氣,是他生活的底氣;豪氣,是他生活的風度;骨氣,是他生活的氣概。這三種氣質構成了李白的人格魅力。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