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的瓷笛聲
高雄是臺灣最迷人的城市之一。愛河穿城而過,更顯靜謐和浪漫。經過治理改造的愛河蔚藍清澈,明麗透亮,可與萊茵河、尼羅河相媲美。河岸燈光幽暗,河中流水潺潺,小船兒靜靜劃過,情侶們牽手漫步。好迷人喲!到臺灣高雄港,已是下午六時了。夕陽西下,霞光萬里,海面上大大小小的船只或行駛或停泊,碼頭上塔吊或升起或降落,透過云霧的陽光照到岸邊,勾成一幅美輪美奐的西方油畫。
游船駛入浩瀚無垠、漲落有序的大海,海天一體,變幻無常。相對海浪的明朗,高雄是神秘的;相對海洋的放達,高雄是執(zhí)著的。每當海水沖上岸邊的溝溝坎坎,即會揭開一切羈絆,展現(xiàn)高雄的神秘和執(zhí)著。最上心的是高雄港的夜色。我們乘坐的游船巡游高雄港一個來回,大約用了一個半小時。高雄港面積近二十七平方公里,航道長達十八公里,一百零六座碼頭,五個貨柜中心可供十七噸以下巨輪進出,一百四十二艘船舶可同時???。岸邊一座標志性建筑,號稱亞洲第三高樓。一個挨一個的碼頭停泊著來自世界各地運送貨物的船只。董建華所屬的大型貨船就停泊在碼頭。
碧波蕩漾的海面上微風輕拂,云蒸霞蔚。西邊的晚霞透過翻滾的烏云,射出耀眼的光芒,涌起的厚重云彩層次分明,一會兒烏云壓頂,一會兒霞光四射。船舶和碼頭上五光十色的燈光在閃爍,使這個聞名世界的海港光彩奪目。我們走出船艙,甲板上早已站了許多游客,任憑前行中的徐徐海風吹拂,感受熱季中難得的涼爽。女士們飄逸的秀發(fā)和輕薄的衣裙飛了起來,顯現(xiàn)出一種乘風破浪中的挺拔與線條,好看極了。此時傳來一陣陣舒緩、哀婉的笛聲,好像是蘆笙,又好像是笛子,那旋律,一會兒是《阿里山的姑娘》,一會兒是《綠島小夜曲》,還吹奏大陸曲子《北京的金山上》和《軍港之夜》,如泣如訴,娓娓動聽。旋律那么優(yōu)美,又那么蒼涼,在這蒼穹幽靜的海港,使人感受到另一番意境。
游客們跟著變換的曲子歌唱,唱得投入,唱得動情,在海港在船舶上能有這樣一種律動的歌會,別有一番滋味,也會終身難以忘懷的。一位游客轉身指給我說,吹奏者是我們的導游。順著手指看去,這位生于臺灣,現(xiàn)年六十歲的湖南籍唐先生,小個子,黑臉龐,頭發(fā)自然卷曲,他有很強的工作責任心,服務很周到,工作很認真。我前去和他寒暄了幾句。他說,這樂器叫瓷笛。迎著習習海風,站在前行的船上吹奏這種樂器,雖音質單調,但旋律動聽,最容易使人動情,產生思鄉(xiāng)之情、思念之情。尤其幾位女士的音色很好聽,是動了情的,也許此時此刻這旋律勾起她們對家人、親人、兒女的念想。
五時許,天已大亮,晨練的人們已在星羅棋布的運動場上鍛煉。我在運動場沿塑膠跑道小跑十圈,大概半小時工夫,已是汗流浹背了。有時我覺得這不是臺灣,好像在大陸一個普通的南方城市,除了商廈和街市廣告牌上的中文繁體字外,沒有兩樣。這里的建筑中不中、洋不洋,好像沒什么主題,很自然、很隨意。
聽著悅耳的瓷笛聲,讓思緒乘著海風漫無目的地飛揚,呼吸里也有了海的味道。迎著海浪前行,高雄港的雄姿一一掠過,那船舶、那塔吊、那燈光、那海燕,都成為一組組剪影,如同一尊尊雕像,烙進了我的記憶。
墾丁散記
從臺灣高雄南去,進入恒春半島,就到了墾丁。墾丁,顧名思義,即開墾開拓的勞役。清朝收復臺灣后招募勞工墾荒屯田,起了這個名。墾丁是一塊小小岬地,它是臺灣人的驕傲,它因大海而聞名于世。由此可縱覽三大海域,迷人的海色嵐光,引人入勝。西望臺灣海峽,可見大陸隱隱雄姿,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廈門;南觀是巴士海峽,從這里可及小島之國菲律賓;東看,就是煙波浩渺的太平洋了。眼前是一座墨綠琉璃瓦和溢彩玫瑰紅大理石相映成趣的宮殿式建筑,中國古典風格和日式格調交融合璧,給人以故土情思與異國情調。綠樹叢中一幢幢兩層小別墅重重疊疊,像一朵朵盛開的三角梅,覆蓋在平坦的綠草地上。一簇簇一團團鳳凰花似火中鳳凰,漫天飛舞,色彩斑斕,這為墾丁平添幾分神秘的色彩。
墾丁在臺灣被稱作是海洋天堂,是臺灣度假勝地。蔚藍的大海,像一位睡夢中的溫柔恬靜的少女,夕陽從重巒疊嶂一般很有立體感的云縫問將幾束清亮的光輝投射到海面上,海鷗在飛翔,清脆的鳴叫聲如珍珠濺浪,激起點點粼光,像鉆石一樣撒在少女酥軟裸露的胸脯上,閃爍不止。這與綿軟細柔的沙灘、閃光剔透的貝殼、陡峭跌宕的峭壁和綠意盎然的椰林,勾勒出一種鮮活而清逸的美。貓鼻頭、南灣、帆船石、尖山、鵝鑾鼻等,像一串琥珀撒落其問。
這里的多晴天氣,陽光刺眼炫目,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海水的腥味。這里不同于日月潭、高雄港那么靜謐安閑。這兒游人如織,人頭攢動,而且中學生居多,他們穿著各式校服、運動服、T恤。年輕人富有朝氣,很興奮,也很活潑,蹦蹦跳跳地從我們身邊跑過,眼中充滿了好奇。
墾丁的鵝鑾鼻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地名,它最早叫沙馬磯?!谤Z鑾”是臺灣原住民族排灣族語,意思為“帆船”。因在鵝鑾鼻附近有一塊巨大礁巖酷似帆船而得名?!氨恰笔侵竿怀龅哪菈K岬地,二者合六千五百多年歷史文化的地方,它大約是先陶文化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遺跡。鵝鑾鼻那巨型礁石,應該是史前人類的棲所,那珊瑚巖縫滲出的汩汩清泉,為史前人類提供水源,腳下的海岸為史前人類提供了捕魚的自然條件。從那些貝刮器、細繩紋陶片、卵形墜和彩繪紋飾上尤其可以看到臺灣史前文化的歷史印痕。
鵝鑾鼻燈塔是一個古跡,它至少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了。這是一個有著堅壁圍墻又保存完整的塔樓建筑,它的塔基有炮臺,墻有槍眼,周有壕溝。如今的燈塔經過三次重建和維修,塔高21米,內設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度為180萬燭光,每30秒旋轉一周,可見距離20海里,是臺灣地區(qū)光力最強的燈塔。
從鵝鑾鼻公園的擎天石、幽谷、滄海亭、海濱棧道一路穿梭,最后從那高聳的椰樹、檳榔、棕桐的熱帶綠蔭里出來,就到了海灣—南灣,這里有天然的沙灘、清澈的海水,是著名的海濱浴場。沙灘人山人海,人聲鼎沸,而且?guī)缀醵际悄贻p人。有打沙灘排球的,有圍圈做游戲的,有許多人牽手奔向大海,還有的戴著墨鏡,在享受日光浴的愛撫。我也為之興奮、為之快樂,脫鞋綰褲,踏入水中,一試海邊的樂趣。有一群中學生正跳著伴樂舞,歡快的節(jié)奏,動人的旋律。富有活力的舞動,齊整的呼喊,著實讓我們歡悅、激動,也讓我們夢幻般地遐想……
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里的一切都是那樣優(yōu)雅、明亮,浮動著一種溫情脈脈、怡美和諧的詩意。沒有城也沒有街,幽靜平直是墾丁的特點。所有景區(qū)建筑色彩鮮明,潔凈無瑕。雖是酷暑時節(jié),氣溫依然宜人。翠藍欲滴的天空,幾縷白云在上面輕輕游動,更顯幽深和空靈。地面上沒有痰跡、紙屑。遍地的小沙粒,也幾乎是透明的,似色彩斑斕的寶石,真不忍心踐踏它們。
墾丁,會使你心中蕩起說不出的喜悅和激動。覺得親切,覺得像熟悉自己的生命一樣,熟悉著它的存在。它像夢一樣飄渺,畫一樣冥漾,它夢牽魂繞般地珍藏在我的記憶深處。
臺北的魅力
臺北的夜色很美。天空高懸一輪明月,月光像碎銀揮灑向這座精美的城市。縱橫交錯的街道兩旁松柏青翠,層層疊疊。舒適的溫度下人群穿梭,我也在其中流動。置身同一種文化、同一種語言的人群之中,既親切又陌生。望著天穹的明月星辰,望著黃皮膚、黑眼睛的人們,我的靈魂穿越時空的隧道,感嘆海峽之隔的漫長與苦澀。
臺北是一個新舊融合、東西并存的都市。它的眾多元素就是它的品格。寧靜與曠遠,碧綠與蔚藍,清新與溫潤,讓各色人群留戀。這座城市讓歷史與現(xiàn)實、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給人一種時光交錯的幻覺,似乎與歷史只有一步之遙。雕梁畫棟的山形屋檐和玻璃帷幕的現(xiàn)代建筑在這座城市交相輝映。夏日里,對于我們這些從大陸西北來的人說,緊趕兩步,渾身便汗津津的。街面店鋪櫥窗里貼滿花花綠綠的促銷廣告,但稀落的顧客行色匆匆,似乎無心顧及商家的招徠。臺北街頭的摩托車,在上下班交通高峰時成群結隊,遇到紅燈,一會兒就聚起密密麻麻的一大片,蔚為壯觀。在臺北,你和任何一位或官員或老板或市民聊天,可以無話不談,可以隨心所欲地閑話家常。
從外觀上看,臺北過度密集的大小樓房,顯露著失修的舊痕。曾經美麗的公寓,剩下的是黯然的污跡和歲月的裂痕,再加上任性的機動車和每家各自修筑的高低不平的門前路,顯得有些凌亂。有人說,這是因為無論是日本人還是國民黨,都曾把自己當做過客,所以才有這種補丁式的率性行為。盡管如此,不管你對臺灣的政治怎樣無奈,不管你面對臺灣的未來怎樣焦慮,但在臺北你總會感覺很現(xiàn)代、很舒適,也很有魅力。正如一位現(xiàn)任臺灣政要所言:這個城市適合觀看,因為它包含了不同層次的美感;這個城市適合聆聽,因為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樂音;這個城市適合觸摸,因為它容納了屬于你的溫度;這個城市適合行走,因為它的街道充滿了驚喜。
臺北人的淡泊是一種洞悉世事,苦守心靈才熔鑄而成的絕美操守。大多時候,臺北人總以對臺風對老天妥協(xié)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認為與天斗不如順天意,隨遇而安。因此,他們生活得很安逸。他們是接了地氣的,熱情、樂觀、慵懶、無爭……在臺北街頭漫步,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男人體健帥氣,膚色偏深;女人大都性格爽朗,喜愛言笑,處處響著她們銀鈴般的音韻。人們熱情禮貌、純樸耿直、心地善良、樂于助人。臺北,使我得到美的享受、文化的熏陶和文明的感奮,這些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在大街上轉悠,都是繁體中文字招牌,耳邊是漢語且大多是非標普通話,身著五彩服裝的人群似一條浮光耀金的河流,恍若童話故事中的彩練河,緩緩散發(fā)著溫柔與動人的氣息。許多街名是令人熟悉的大陸味兒,是復制自大陸的,有“青海路”、“昆侖街”,還有“迪化街”、“酒泉街”等等,這讓我產生一種親切感。“仁愛路”綠樹成蔭,梧桐樹、杜鵑樹裝點兩旁,帶給人以視覺上的全新感受。兩側平行的路分別是“忠孝”、“信義”和“和平”路。這些街名,會讓人感受到濃重的中國傳統(tǒng)。
一些很小的細節(jié)顯示臺北人的友善之心。即使很窄小的馬路上也有人行橫道線。坐在大巴車上,司機不會讓乘客裝卸行李,認為這是他份內的工作。車上還會輕輕地提醒你注意事項。導游更不會強賣東西。臺北人話說得很有人情味,讓你感受到他們充滿人性的關愛。
在臺北有太多適合人步行的地方,這是城市所造,是臺北人所為,他們以一種看似固執(zhí)的方式堅守著對人性的尊重與從容??v橫交錯的步行街就像一條條小河,流淌著色彩和音樂。這個城市的人,可以盡情張揚個性,無限發(fā)揮想象,不管是你外在的風格,還是你內在的修養(yǎng),都可自由表達,盡情釋放。鱗次櫛比的商廈充滿了誘惑,讓人眼花繚亂,人流中年輕人的新奇打扮令人大開眼界,從五彩繽紛的發(fā)色到腳下蹬的輕便鞋,什么個性裝扮都有。背的袋子夠不夠特別,袋子上掛著的絨毛娃娃有沒有來頭,頭上戴的帽子材質流不流行,所有細節(jié)都錙銖必較,務必要穿出自我,教人所不敢,要秀出個人的行頭,越引人注目越好。
如果是在清晨,你隨處可以找見晨練的空間或健身去處,稍走一段路,就會有小廣場,供市民健身或娛樂。臺北的夜晚大多有降雨,所以每一個清晨都特別明凈、特別爽朗,最繁華的街市也顯得格外靜謐,沒有響動,也沒行人。就在這樣的早晨,我悄悄地走了。我感到好像在這個城市待過很久,從陌生轉為熟悉,從恐懼變?yōu)樾蕾p,從排斥化為愛戀,從疏遠成為向往。
陽明山的彩虹
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情結,或者強烈或者隱約地糾結在心問,但若沒有一個讓它舒展的機會,這個結就會永遠留在心底??v覽臺灣的風采,便是我多年的夙愿。去年夏天,我終于登上了寶島臺灣。
臺北陽明山公園留給我很深的印象,它是臺灣最具盛名的去處。在西南季風的吹拂下,一陣雷雨過后,一道鮮艷亮麗的彩虹橫架山谷,更加使人目眩。這里的植物飽蘸古今之情,那古松蒼苔斑駁的主干不知凝聚了多少歲月的風霜,蔥郁挺秀的繁枝仍顯示著蓬勃的生機。沖天的云雀與雷電相交替,喧囂與靜謐只相隔須臾,紅日和雨霧輪番妝點門楣,把山巒裹得緊緊的云海,霎時讓位給半壁青黛半壁金黃。
溪伴山行,花隨樹走。哪里有泉澗的輕漱,哪里便有啁啾的鳥語。哪里有陡峭迎空,哪里便有天然的畫軸。陽明山,處處是畫,面面是景,它是用天地間奇妙的靈感,大自然眾多的奧秘造就的。
登山步道左側山坡是富麗堂皇的辛亥光復樓,院中晶瑩如鏡的荷花池,禮花般絢麗輝煌的噴泉,灑我一身涼爽。濃蔭密布的“龍鳳谷”,幽深玄遠,輕煙裊裊。密葉篩過的天光飛瀉到院里,明暗閃爍,意趣橫生,恰似人間仙境。再過一段蜿蜒路徑,便是吸引過客眼球的“陽明書屋”,舊稱“中興賓館”,是曾經的權力中樞。先人早已遠飏,賓館一室清風。當年的侍從室、通訊班、營房及警務室等依然如故。“陽明書屋”坐南朝北,外墻墨綠,樹木掩映,與陽明山蔥郁景觀相協(xié)調。庭院回廊,桂花飄香,松樹、杜鵑樹、茶樹枝繁葉茂。明麗山泉蓄一池清涼,小橋小徑萌諸多遐想,可以想象,魚池邊的石鼓曾隨主人觀魚喂餌,帶給多少怡情之樂!二樓是主人家居活動空間,讀書、繪畫、品茶、休眠。從觀景臺遠眺,陽明山以及臺北全景歷歷在目,一覽無余。
陽明山腳下的外雙溪矗立著著名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這是一座中國宮殿式建筑,主體共四層,碧瓦黃墻,雕欄玉砌,在青山黛綠的掩映之下,顯得格外精巧典雅。主建筑前廣場的牌坊額頭是孫中山先生手跡“天下為公”,平臺處的銅鼎上鑄有“博愛”二字。院藏來自大陸的幾十萬件文物。歷史的是非曲直造就了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有人說,到了臺北故宮,才知道中華文物在何處,和臺北故宮相比,北京故宮只是一座永遠搬不走的紫禁城了。
到臺北的人都不會錯過到故宮一飽眼福的機會。當臺北故宮的身影實實在在地呈現(xiàn)在眼前時,我心生失望,因為坐落在綠樹濃蔭之中的淡黃色建筑物遠沒有想象中那么雄偉,與北京故宮建筑的氣勢相去甚遠。但是一走進臺北的故宮,立刻被它精妙獨到的設計和精美所折服,很快被一種熟悉的文化氛圍包圍,好像徜徉在大陸某個名城的宮殿樓榭或陳列館、紀念堂,以至于當即打消了初見外貌時的那種失望與悵然。因為臺北故宮珍藏著凝聚中華五千年文明文化的精粹,匯集了歷代皇室所收藏的稀世珍寶,如字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等,門類繁多,品相完整,尤以陶瓷、書畫、青銅器為最,而又以“翠玉白菜”、肉形石最受世人矚目。院方講,限于展出場地,臺北故宮每次僅能展出各類文物一千七百余件。如果三個月?lián)Q一次展品且不重樣,大約可供展一百年。
面對浩如煙海,琳瑯滿目的展出內容,如果選定一個主題慢慢品味欣賞,遠比走馬觀花收獲更豐。若要仔細鑒賞莫過于每天一個展室為宜,比如宋代的書畫,可以親眼目睹“蘇、黃、米、蔡”及宋徽宗的墨寶,足以讓人流連忘返。其中黃公望窮盡畢生心血所繪《富春山居圖》被歷代書畫家譽為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第一神品”,但因故一分為二,《無用師卷》和《剩山圖》分別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大陸浙江省博物館。山一峰一狀,樹一棵一態(tài),或濃或淡,疏朗簡秀,清爽瀟灑。山問點綴村舍、茅亭,樹木蔥郁,錯落有致,近樹沉雄,遠樹含煙,林問百鳥雀躍,水邊老翁垂釣??赐赀@些真跡后,還可坐在小影院里仔細地欣賞經過翻拍放大的書畫局部鏡頭,加上典雅的樂曲和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解說,稱美于世的宋代書畫便會存儲腦海,刻骨銘心了。
那朵鮮嫩欲滴的“翠玉白菜”,菜葉生動自然,筋脈線條分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上端還攀爬著兩只螽斯蟲。它的雕刻技術是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按溆癜撞恕痹瓰橛篮蛯m的陳設品,是瑾妃的嫁妝。螽斯蟲俗稱“紡織娘”,象征繁殖力強,白菜象征清清白白,是對新娘最美好的祝福。雕刻家用一塊白綠相問的輝玉,按其色質變化,巧妙地將其雕琢成寓意吉祥的藝術極品。這讓我真正體味出什么叫做“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巧奪天工之作。
臺北“故宮博物院”本來就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部分,其藏品全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可移動文物。只是由于歷史的原因,造成海峽兩岸處于分離狀態(tài),亦使得這些中華瑰寶相阻兩岸。有人說北京故宮“有故宮,沒文物”,臺北故宮“有文物,沒故宮”。雖然言過其實,但情形也大致如此。據資料載,臺北故宮藏有宋畫九百四十三幅,其中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都是國家級名作。西周青銅器三百多件,其中一半刻有銘文,如毛功鼎等都是傳世珍品。宋瓷中的汝窯,清瓷中的古月軒,百分之九十在臺北故宮。而北京故宮除《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游春圖》以及“三希”中的“二?!蓖?,大多是當時無法搬走的皇帝寶座和明清家具,精品文物很少。
走出臺北故宮,新雨后的天空,白云如絮,碧空如洗,又一道彎彎的彩虹掛在陽明山上空,蒼山橫翠,天宇飛云,一幅祥云瑞氣的圖畫。這是相思的彩虹,這是牽手的彩虹,華夏一脈,軒轅一家,愿海峽兩岸早日團圓吧!
野柳探巖
野柳,全世界很難找到如此奇美的地景。風化作用讓海邊變成地質教室和奇石樂園,風化石、風蝕溝、風蝕崖、孔穴、狹長的岬角,隨處走,隨處都有驚喜。
野柳地質公園位于臺灣基隆市西北方的臺北縣萬里鄉(xiāng)。在這兒,大自然調色板上的色彩總是摻合浸透得那么恣肆。翠綠沾上鵝黃,殷紅帶點兒赤紫,純白泛出天藍。放眼望去,草木蔥蘢、姹紫嫣紅,令人耽于幻想,給人一種新穎好奇的興奮與沖動。
徜徉在公園的小路上,左邊斜坡上長滿了一些綠色植物,圍墻上方綻放一簇簇粉紅的小花,襯著一排挺拔高大的沖天劍麻,碧綠青翠,顯得格外搶眼。鳳凰花輕逸得煙云一般迷人,叢樹小枝,墨綠欲滴,最富于野性的美。當陽光照臨,便如烘云跌落天際,一簇簇、一團團溢金流彩,濃麗惹人了。右邊是蔚藍的大海,一邊行走一邊聆聽海水拍岸的波濤聲。隨之,一陣海風吹來,海邊幾棵椰子樹輕搖吟詠,海鷗忽兒飛抵海面,忽兒飛上云天,與它和唱。一徑樹木歡樂地搖著油亮的綠葉,將華美修長的樹冠身影投射到沙灘上。
在野柳探巖,是因為這兒有著難以言說和實實在在的美妙,數量相同質量相等的理想之虛和渴望之幻。這兒男男女女逶迤而成的游客,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我明白,這些怪不得誰,就像我也要來一樣。天造地設的景觀,簡直是對有限生命的一種撫慰。在這里才能深深領悟到石有絕美,水有絕美,樹有絕美,花有絕美。在野柳,每個季節(jié)都擁有這種極致。
站在岬角邊緣,就能眺望海天一色的景致。近看,有順山坡而下的濃綠草坪和相問的熱帶植物,與金黃色的石灰質砂巖路直達海邊;仰視,湛藍湛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遠望,那無邊無際的蔚藍色大海與天的盡頭相映一線。身后的奇巖以怪異獨特的姿態(tài)在天空下展開,無與倫比,蕈狀石、豆腐石、象鼻石、仙女鞋、女王頭,真的令人懷疑曾經有仙人到此雕塑過,留下神奇的遺跡在人間,而巖壁上規(guī)則的橫紋是唯一的見證,見證這里堆壘的巖石,如何被時間、被風神雕刻幻化,在無可追尋的遙遠時空歷程里,一點一點刻畫,一分一秒蝕變,終于凝結為大自然美麗無比的杰作,綿亙在野柳的海濱,與海浪為伴,與星空輝映。野柳真的很美,遙山疊翠,遠水澄清,那渾然天成的大自然造化,像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讓人心曠神怡。
女王頭像是野柳公園標志性的象征,游客排長隊與其合影。女王頭像自然天成,神態(tài)凝重,昂首眺望大海。那雍容華貴的姿態(tài)就像西方貴族少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還有一道深溝隔出去的一塊巨巖,表面被海水沖刷出縱橫交錯的裂紋,形狀酷似一塊老姜。還有一個個洼水中的小石柱,像一根根點燃的蠟燭。這些造型各異的奇巖怪石,為野柳增色不少。
野柳的天然成趣,使我的思緒連同洶涌的海水涌上心頭。這眾多奇巖怪石是“寶島”旖旎風光永遠的福報。如果要說自然之美、人倫之美、藝術之美是釀造冶鑄人間天堂和美好人生的神靈,而我要說,這是上帝的愿景和未來的福祉在支配這個可知而未知的世界,讓世人品讀寶島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之積淀相融而鍛造的天地之道、自然之靈、文化之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