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美,是我國生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要搞好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美建設,就必須維護、建設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復合生態環境系統,遵循城鄉一體化生態環境美建設的十大原則,實現城鄉一體化生態環境美建設的六大總體目標。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生態環境美;生態環境系統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1)06-0019-05
[作者簡介]岳友熙(1967—),男,山東濰坊人,文學博士,山東理工大學文學院、山東省生態文化與循環經濟軟科學研究基地副教授,主要從事文藝學、美學和生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山東淄博 255049)
[基金項目]山東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基金項目“美國生態想像理論、方法及實踐運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曾受到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骨干教師國際合作培養項目經費的資助。
Titl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gration
Author: Yue Youxi
Abstract: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e must protect, build and make perfect the composite system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ollowing ten principl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chieving the six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 Environmental beauty; Construction
城市是社會經濟、文化和交通聚散的樞紐,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隨著世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類活動日趨豐富,社會和經濟的畸形發展使自然環境遭到巨大破壞,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失去平衡,成為典型的人工生態環境系統;而在鄉村,人口稀疏、分散,人類活動相對較少,自然生態系統保存相對比較完整,是典型的自然生態環境系統。要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就必須將城市和鄉村統籌規劃,消除城鄉二元結構,走“城鄉一體化”(urban rural integration)生態環境美建設的道路,使城鄉生態環境成為一個健康發展、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這也是我國生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復合生態環境系統
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環境,主要由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經濟環境三個子系統組成,它們相互交織、相克相生,構成城鄉一體化大環境這個復合生態環境系統的矛盾運動。因此,要創造城鄉一體化的環境美,首先要搞好城鄉一體化的復合生態環境系統建設。
首先,要維護、建設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自然環境系統。自然環境系統是以自然環境為主線,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的、有一定組成結構和功能的整體系統。自然環境系統自身具有完整性即自然環境系統的一種綜合能力,這是它支撐并維持與區域自然生境相一致的平衡、完整、有適應能力的具有一定物種組成、生物多樣性和功能特性的生物群落的能力。城市的出現和建設打破了城鄉自然生態循環,破壞了其完整性。要創造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美環境,就要統籌城鄉自然環境規劃和建設,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大環境綠化體系,維護和還原城鄉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網絡,恢復和保護城鄉一體的自然生態的完整性。
其次,要建設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經濟環境系統。經濟環境系統以資源為核心,涉及生產、分配、流通與消費等各個環節,其基本特征是物資從分散向集中的高密度運轉,能量從低質向高質的高強度集聚,信息從低序向高序的連續積累。要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美,就必須科學規劃、統籌發展城鄉一體化的經濟環境建設,形成統籌城鄉、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整合資源、城鄉互動、優勢互補、共同進步、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創造出城鄉一體化的良好經濟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再次,要建設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人文環境系統。人文環境系統又叫社會環境系統,它以人為中心,包括城鄉居民及其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要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美,就必須統籌規劃、科學發展城鄉一體化的人文環境建設;必須以實現城鄉社會事業一體化為目標,將城鄉文化、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制度等統籌規劃、協調發展;不但要改善城市的生活環境,而且要改善鄉村的整個社會風氣;要采取措施,使城鄉政務環境廉潔高效、法制環境公正公平、市場環境規范守信、人文環境健康向上,真正建設好城鄉一體化的人文環境美。
最后,要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復合生態環境系統,使城鄉自然環境系統、經濟環境系統和人文環境系統達到有機統一。在城鄉一體化的復合生態環境系統中,自然環境系統、經濟環境系統和人文環境系統相互交織、相克相生。完整、健康的復合生態環境系統,能夠有效地為生命系統提供支持。完整、健康的復合生態環境系統符合人類健康水平、經濟的可持續性、技術發展水平、公眾環境意識等,具有良好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美學價值。只有經濟規劃、自然環境規劃和人文環境規劃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建成城鄉一體化的復合生態環境系統,才能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美學效益達到完美統一。①
二、城鄉一體化生態環境美的建設原則
城鄉一體化的環境美規劃是城鄉一體化環境美建設的基本手段,其內容十分豐富,應用領域也很廣泛??偨Y、借鑒國內外環境生態規劃的理論和實踐,規劃和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環境美應當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第一,整體優化原則。從系統組成上來說,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美是由自然環境系統、經濟環境系統和人文環境系統等子系統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從地域上來說,它不但包括城市,而且還包括鄉村,是城鄉有機結合的整體。因此,在規劃和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環境美過程中,必須從整體出發,對整個城鄉環境進行綜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術和系統方法理論,通盤考慮所有子系統的協調發展,把城市環境與整個區域的環境看做是一個有機整體,使城鄉環境結構、格局和比例與區域自然特征和經濟發展達到整體最優,使城鄉一體化環境在生態、社會、經濟和審美等四大方面的效益協調統一和最大化。
第二,時空深度、廣度原則。在空間上,不但要考慮城市的鄉村背景,而且還必須考慮城鄉一體的規劃區域外更加廣闊的空間背景,使規劃區與背景空間達到有機融合。在時間上,應當考慮城鄉一體的規劃區域較長的歷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歷史和自然干擾狀況;在規劃和設計時,要考慮規劃區對未來變化的靈活性。在進行環境規劃時,只有綜合考慮時間和空間兩方面的因素,協調統一兩者可能的利益沖突,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的城鄉一體化環境美的建設。
第三,異質性與多樣性原則。異質性是城鄉一體化環境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異質性的維持和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環境美規劃與建設的重要原則。環境多樣性是衡量環境中嵌塊體復雜性的重要指標,它包括斑塊多樣性、類型多樣性和格局多樣性。多樣性對城鄉一體化環境美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既是環境美規劃與建設的準則,又是環境美管理的優良結果。在城鄉一體化環境美規劃與建設中,要將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人文因素通盤考慮,通過多樣化的環境配置,提高環境的異質性,實現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城鄉一體化的異質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第四,環境針對性原則。環境如人,其異如面。每個環境都有與其他環境不同的個體特征,這些個體特征的差異又反映在環境的結構與功能上。進行城鄉一體化環境美規劃和建設要因地制宜,體現當地環境的特征,這也是地理學上地域差異規律的客觀要求。因此,進行城鄉一體化環境美的規劃與建設,要針對某一地區特定的鄉村和城市的具體環境,不同地區的環境有不同的結構、格局和生態過程特點,應選取不同的分析指標,采用不同的規劃和建設方法,合理配置植物種類,構建立體、多彩、多層次的城鄉一體的綠色環境。
第五,環境結構與功能“人本化”原則。由于城鄉一體化環境美的設計和建設主體以及審美主體都是人,即它既是由人建的,又是為人建的,因此在環境美的設計與建設中,要充分考慮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等各種需要,秉承“人本化”原則。既要維護自然生態功能和過程,又要維護人們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城鄉一體的空間結構,組織和諧一致的土地利用,取消功能混雜、相互干擾的非人性化布局,努力提供方便舒適、多種多樣和各具特色的工作和生活場所,從而使居住環境、生活質量、城鄉文化相互促進。
第六,尺度原則。城鄉一體化的環境結構由許多環境單元要素構成,要規劃和建設美麗的城鄉一體化環境,必須合理規劃各個單元斑塊,注意各個單元要素在環境結構中的尺度問題。這種尺度具體表現為城鄉生態綠地的規模、城鄉連接地區破碎化、連接性環境廊道的隔離性尺度等。將這些尺度敏感地區進行詳細分析,就其合理的尺度規模進行界定,并提出相應的規劃管理措施,這將對在城鄉一體化環境美的規劃和建設中充分發揮這些地區的尺度特性,實現城鄉各環境單元的相互協調大有裨益。
第七,自然環境優先原則。根據環境生態學原理進行城鄉一體化的環境美規劃和建設,必須首先注重對水源地和重要的城鄉森林綠地等自然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對環境敏感區要加以格外的保護;必須把人類對自然的介入約束在環境容量之內,保證生態系統物流和能流的基本通道的通暢;對不得不破壞的自然環境應當加以補償或修復;對原始自然保留的遺跡要實行絕對的保護,因為當今地球上真正原始的自然環境幾乎破壞殆盡,保留下來的已經極為稀少,但它們卻有著極為珍貴的生態、科研、人文等方面的價值。因此,在進行城鄉一體化環境美的規劃和建設時,應當優先保護自然環境。
第八,生態關系協調、循環、再生與可持續發展原則。進行城鄉一體化的環境美規劃和建設,必須注重環境容量與可持續發展,注重規劃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環境利用的人為結構與自然結構以及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應當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立足于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強調利用生態系統的循環和再生功能,構建城鄉一體的園林綠地系統。在環境規劃和建設中,只有充分考慮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協調,達到生態、社會、經濟和審美四大效益的協調統一,才能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創造出真正的城鄉一體化的美好環境。
第九,經濟與高效原則。應注重按照生態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美的規律,用最少的人工(資金)投入來自由自覺地健全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系統,滿足人類身心再生功能。要通過建設高效的人工生態系統,消除無計劃、無組織、自發地占用土地的狀態,對有限的城鄉用地進行統一管理和集約化經營,保護集中的農田斑塊和其他斑塊,控制建筑斑塊盲目擴張,完善自然生態過程,提高各種效益。
第十,綜合性原則。環境是自然與文化的載體,其結構異常復雜。要進行城鄉一體化環境美的規劃和建設,必須正確理解和把握環境的起源、現狀和變化機制。而對它們的分析不是某個單一的學科就能解決的,也不是單憑某一位專業人員就能完全理解并對其內在的復雜關系作出合理的決策的,而是需要多學科之間的密切合作。而且,城鄉一體化環境美的規劃和建設是對城鄉環境進行有目的的合理調整,除了環境本身的自然屬性之外,還必然要涉及社會、經濟以及人類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等。因此,城鄉一體化環境美的規劃和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必須在全面綜合分析環境的各種自然條件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經濟發展戰略和人口等問題。①
三、城鄉一體化生態環境美建設的總體目標
一是規劃科學。在規劃中,要大力遵循城鄉一體化戰略,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體系;要科學劃分生活居住區、公建服務區、經濟發展區等區域,合理配置各類基礎設施;要突出文化內涵,反映區域特色,體現城鄉特點,努力實現山水、田園、民居、道路、綠化、建筑風格的和諧統一;以城鄉一體化為統攬,以配套政策措施為保障,高質量、高標準完成項目工程,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
二是經濟發展。要把發展生態經濟擺在突出位置,積極探索城鄉生態經濟的發展道路。要進一步重視經濟發展過程中耕地銳減、能源短缺、水資源緊張等問題,堅持走集約型效益農業、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斷提高各類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培育壯大制造業、生態農業、旅游業,并形成一批強勢企業和知名品牌產品,構建特色鮮明的城鄉一體化經濟體系。要逐步建立生態產業模式,大力倡導綠色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確保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三是設施配套。要以城鄉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等“五通”和城鄉硬化、綠化、凈化、美化、亮化等“五化”為基本標準,以構建和改善城鄉一體化周邊環境、區內環境和家居環境為主要內容,加強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要積極修建城鄉一體的交通道路,進一步完善城鄉一體化交通網絡。要從滿足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發,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五個一”為重點的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即建設一個文化室、一個運動場所、一個宣傳閱報欄、一個村民學校、一個綠化休閑公園,為廣大城鄉居民開展文化體育活動提供基本條件。
四是環境優美。要加大區域資源整合力度,努力打造城鄉一體化的政策體制和生產要素流動機制,按照“資源優勢共享、基礎設施共建、產業優勢共創、生態環境共保”的思路,按照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區和城鄉一體化環境規劃,大力發展綠色產業,興建綠色家園,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著力改善城鄉硬環境,塑造“潔美新”形象的同時,注重深化和拓展內涵,打造“人文、平安、信用、效率”的城鄉一體化環境;不斷改善經濟發展軟環境,推動城鄉一體化環境美建設。這樣才能構建創業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綜合實力最強的現代城鄉一體化優美環境。
五是風尚良好。要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增強城鄉居民的思想政治素質、政策水平、市場意識和法制觀念;深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堅持抓好創評文明戶活動,大力推進城鄉居民教育工程,深入持久地開展“三講一樹”活動,切實提高城鄉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風氣;廣泛開展生態環保教育,運用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宣傳各類環保知識,教育和鼓勵群眾自覺參與生態環保行動,培養城鄉居民的良好風尚。
六是管理規范。要加強黨建管理,建設好領導班子和黨員隊伍;健全完善城鄉一體化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城鄉居民的選舉制度、代表會議制度;圍繞提高城鄉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制定適應文明示范建設要求的民規民約,成立各類群眾性的道德教育和自律組織,正確引導和規范廣大城鄉居民的日常行為;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法規和政策,切實加強計劃生育管理,確保計劃生育工作達標;杜絕“黃、賭、毒、黑”等社會丑惡現象,打擊各類邪教、非法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動,努力創造使群眾安全感普遍增強的和平環境。①
綜上所述,要進行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美建設,不但首先要建設良好的城鄉一體化復合生態環境系統,而且要遵循城鄉一體化生態環境美建設的十大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城鄉一體化生態環境美建設的總體目標,才能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美好的生產環境、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才能真正把我們的社會建設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循環社會、生態社會,才能把人類居住的地球真正建設成為一個“生態村”。
責任編輯:龍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