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環境文學和生態批評對公眾的影響

2011-01-01 00:00:00斯科特.斯洛維克張碧桂
鄱陽湖學刊 2011年6期

[摘 要]本文圍繞兩本關于氣候變化的小說——蘇珊·嘉納斯2001年的《碳夢》和麥克·克里斯頓2004的《恐懼的狀態》,重點討論了信任的不對稱現象和科學的不確定性。蘇珊·嘉納斯在小說中敦促讀者思考科學在社會中的恰當角色;而麥克·克里斯頓在其小說中給讀者展示了一幅令人震驚的環保主義分子的漫畫圖,這些環保分子播下了懷疑環境科學的種子。克里斯頓的小說獲得巨大成功,由此暗示“一點環境知識加上文學的雄辯可能是危險的”。本文還指出,環境文學和生態批評既有其正面力量,也有其潛在的危險。

[關鍵詞]環境小說;生態批評;全球氣候變化;科學的不確定性

[中圖分類號]I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1)06-0112-10

[作者簡介]斯科特·斯洛維克(Scott Slovic)(1960—),男,美國內華達大學(里諾)英語系文學與環境教授,美國生態批評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文學與環境跨學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或簡稱ISLE)雜志主編。

[譯者簡介]張碧桂(1962—),女,廈門大學外文學院副教授、生態文學研究團隊成員,主要從事環境文學研究。(福建廈門 361005)

Title: Science, Eloquence, and the Asymmetry of Trust: What’s at Stake in Climate Change Fiction

Author: Scott Slovic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asymmetry of trust and the scientific uncertainty, focusing on two specific climate change novels——Susan Gaines’s 2001 Carbon Dreams and Michael Crichton’s 2004 State of Fear. Susan Gaines prompts her readers to ponder the proper role of science in society in her novel, while Michael Crichton presents a startling caricature of environmentalist in his novel, sowing seeds of doubts about environmental science. Ironically, Michael Crichton’s State of Fear is a great success, thus suggesting “A little bit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 lot of literary eloquence can be dangerou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 and ecocriticism has not only its power, but also its potential danger.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ficti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trust; scientific uncertainty

一、環境科學的預測與預警

在其1997年的論文《科學家們為什么爭論不休?》(Why do Scientists Argue)中,美國生物學家約翰·賈諾維(John Janovy)解釋說,在科學發現的語境下“爭論”是探討知識如何取得進步,即通過觀察,釋義,反釋義,借助精密工具反復觀察,然后進一步釋義和反釋義等等。賈諾維在這本書的前言中明確表明此書為“忙碌的人們”而寫,如律師和商人。前言坦言:公眾需要理解的不僅僅是科學的概念,而是一些關于科學是如何運作,以便在公共政策背景下理解科學的舉薦。考慮到他的許多讀者在人口增長和全球氣候變暖這類問題上可能會不同意其觀點,賈諾維有意輕描淡寫了20世紀90年代頭版頭條新聞中關于科學論爭的具體案例,而他引用的唯一具體案例是氣候科學,那時的主要議題之一。當時,聯合國和世界氣象組織的政府間小組于1995年提交的有關氣候變化的報告(簡稱“IPCC”)(這個話題至今依然關系重大),被討論特別多的是報告的第八章(有點爭議的),這章根據13年前的科學知識得出某種結論,即關于人類行為對氣候造成的影響。在審視這一爭論時,賈諾維溫和地總結:爭論是科學正常的一部分,科學家“通常不會毫無理由地作出有爭議的預測”——他表明這一觀點是要反駁外行人的假設,這些假設認為科學家可能會因為與他們的研究有關,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提出有爭議的話題。鑒于科學家不會輕易公布他們試驗的預期效果,“因此,完全忽視科學家的預測,只因為這些假設‘尚未被證實’永遠不是一個好主意。”①

為什么科學家偶爾會冒險作出預測?決策者和普通民眾應如何應對這樣的預測?賈諾維在他的討論中暗示:對美國人來說,采取“預防原則”可能是一個好主意。“預防原則”是歐洲各國環境部長在1987年簽署通過的,當時他們正對北海環境惡化作出回應。桑德拉·斯坦格雷伯(Sandra Steingraber)在其引起公眾矚目的《居住在下游:一個生態學家眼中的癌癥與環境》(Living Downstream: A Scientist's Personal Investigation of Cancerand the Environment)一書中,探討了工業廢料和癌癥集中發病率之間的關系,她如此釋義預防原則:“公眾和個人應該在危害造成之前采取行動防止危害的發生”,“有危害的征兆就應該采取行動,而不應該等找到確實會發生危害的證據,特別是假如延誤可能造成無法修復的破壞”。②盡管斯坦格雷伯是在具體的水污染和人類健康語境下討論這一眾所周知并且實用的原則,但這一原則同樣也適用于其他許多社會及環境問題,包括氣候變化問題。全世界的人類應該以謹慎的行為或者繼續我行我素的方式應對目前對氣候變化的估計以和對地球的預測……我們的地球正在變成一個“不一樣的星球”。這一點取決于我們是如何理解環境科學的工作;取決于我們是堅持預防原則還是以一種掉以輕心的態度面對。

在這篇文章中,我思考了為什么一小部分持“相反意見”的科學家和作家很容易就煽動起公眾懷疑的情緒(至少在美國本土是如此),這懷疑足以拖延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出臺及其進展,而這些政策可能使我們的國家根據科學證據行事,依據國際公眾的意見行事。本文的目的是想給戈爾的問題提供一個答案,即“當我們星球未來的可居住性受到威脅時,我們是否該如此容忍呢”?我回答這個問題,部分是通過思考信任的心理學,即信任在民主社會中是如何運作以及它在政策形成過程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我對既是新聞記者又是小說家的作家如何讓公眾信任氣候變化主流科學,或破壞公眾信任氣候變化主流科學特別感興趣,如麥克·克里斯頓(Michael Crichton)和蘇珊·蓋恩斯(Susan M. Gaines)。

二、信任、科學的不確定性與警告的言語

近幾年來,新聞工作者沒完沒了地討論當代氣候科學、政策的科學與政治學,最好的例子包括羅斯·格爾比斯潘(Ross Gelbspan)1997年的《暖氣開著》(The Heat Is On)和2004年的《沸點》(Boiling Point),克里斯·默尼(Chris Mooney)2005年的《論科學的共和之戰》(Republican War on Science),以及伊麗莎白·卡爾伯特(Elizabeth Kolbert)2006年的《一次災難的紀實:人類、自然與氣候變化》(Field Notes from a Catastrophe: Man, Nature,and Climate Change)。默尼在《最大的騙局》一章中,主要談論俄克拉瑪州的參議員詹姆斯·恩霍夫臭名昭著的行為,身為環境與公共事務參議委員會主席,他卻干涉、阻礙美國立法者通過一項減少人類因素造成氣候變化的政策。2003年7月,恩霍夫在議會大樓12000字的演說中,攻擊IPCC報告所說的“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人類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①默尼說:“因此,一片混亂開始了。假如恩霍夫的目的是想制造混亂,由于科學本身的不確定,那他的目的達到了。”②默尼解釋說,參議員恩霍夫和他的助手們在回應記者書面問題時,篡改了國家科學院的報告,這一報告準備回應IPCC最新刊出的文章。默尼說,“大部分的歪曲是利用經典策略以達到濫用科學的目的,即擴大科學的不確定性”。③他用下面的陳述結束他針對政客們出于政治目的濫用氣候變化科學進行的討論:

確切地說,仍然得由決策者決定預防措施的經濟成本是否超過利益。但這關鍵的問題并沒有得到適當的討論。相反的,氣候變化被保守派用來對付科學,至少像對付經濟學那樣,保守派依據的是令人震驚的被歪曲的事實而且更令世人震撼的是,他們不顧專家意見,不顧最權威可信的科學評估與分析。

假如這種狀況繼續惡化,它也將是悲劇。也許當今沒有任何一種關系的惡化所導致的潛在災難后果,會比科學與政策制定之間關系的惡化所導致的后果更嚴重……。恩霍夫議員和他的保守派同僚不僅阻止公眾了解氣候狀況的嚴重性,而且制造混亂與不確定性以阻止我們有所作為。④

換句話說,攪渾科學和技術包括諸如氣候變化的問題的后果是嚴重的,具有潛在的災難性。具有諷刺性的是,許多世界著名的氣候科學家——包括本杰明·桑特爾(1995年IPCC報告的主要撰寫者之一)深受美國的歡迎;而美國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貢獻者——眾所周知,它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以及其也一些有關氣候問題的國際條約。

恩霍夫及其他保守的政治家和持反對意見的科學家(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受埃克森美孚公司資助,該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非政府經營的石油公司⑤)所意識到的和主流科學共同體不得不意識到的是:想要阻礙以科學為基礎的政策出臺,就要在公眾的想象中播撒懷疑的種子,特別是在不提倡預防原則的社會中——正如我們上面所討論的。播撒懷疑的種子非常容易。近幾年來,許多心理學家對“信任”作了經驗性的研究,有力地指出這一心理現象的不對稱現象。要建立信任不容易,但要破壞信任是輕而易舉的。心理學家保羅·斯洛維克(Paul Slovic)在題為《感知風險,信任和民主》(Perceived Risk, Trust and Democracy)一文中調查了目前研究觀察技術風險信任的重要性狀態,該文收入在他2000年的《感知風險》一書中。他指出,公眾的風險意識和科學家、實業家的風險意識呈驚人的極化現象。心理學界的四個主要發現是:“(1)負面的事件(信任遭破壞)比積極的事件(信任的建立)更顯而易見;(2)當事件引起我們的關注時,負面的事件顯得比積極的事件更重要;(3)給這種不對稱現象火上澆油或許是人類心理固有的特性——壞的消息(信任遭毀)的來源似乎被認為比好消息的來源更可信;(4)另一重要的心理傾向是,不信任一旦產生,只會朝更嚴重的方向發展,產生永久的不信任”。①這些發現暗示:在環境科學和政策的競技場上,公司的官員或政客——或公司資助的科學家想阻止環境法的正常運轉,他們只需對謹慎的科學家和鐵桿環境保護人士的言論撒下“不確定”陰影。人們可能會問,散布災難論的環保人士可能同樣會破壞工業的穩步發展和經濟的增長(人類社會的工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是引起氣候變化的動力)。然而,由于在許多碳足跡嚴重的國家,資本主義是舒適生活標準的基礎,災難性的宣言必然要與“大眾舒適”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相違背。換句話說,通常環保主義者要破壞大眾對企業的信任比較困難;相比之下,反環保主義者要破壞大眾對環境科學的信任卻比較容易。科學的批評家不需要任何科學證書和理解力,他們只要說對發現的結果“持不同的意見”,通常就足以在被動的公眾中播下懷疑和失望的種子。人們會想:“好吧,我們至少應該等專家們把事情搞清。”但專家們當然永遠不可能取得一致的意見。因為科學是建立在不斷尋找不同的論據和爭論,以及迫切尋找更好的數據和更好的解釋之上。公眾不能理解主流科學和外延科學之間的區別,不能理解某一科學斷言基本上尚未被科學家同行接受和這種斷言在某一具體領域具有不確定性之間的區別,這樣的公眾不具備與公共官員交流和談論政策的基礎。

這對氣候變化的問題具有特別的蘊涵,因為對氣候估計和預測是特別的復雜和不確定的。公眾應該如何理解桑特爾1997年回應IPCC批評家的話。他寫到:“不確定性是任何一門科學的基本部分,而不僅僅是氣候科學,也不僅僅是氣候變化的科學。盡管我們將永遠不可能搞清過去、現在和將來人類對氣候影響有多大,但我們毫無疑問知道,燃燒礦物燃料已經改變了大氣層的化學結構。”問題不是大氣層化學結構的變化是否對氣候產生影響,而是這樣的變化在過去的100年已經對氣候產生多大的影響,還將繼續對21世紀的氣候產生多大的影響。②

我們總能更多地了解世界如何運作,以及我們行為的蘊涵,如在氣候變化科學中,所謂的“溫室手印”(greenhouse fingerprint)已經被證實完全是人類行為造成的。在一個敵視危險的社會,正如戈爾所指出的,忽視星球不可居住性的危險似乎基本上是不合乎邏輯的(或者至少氣候變化會潛在地嚴重影響地球給快速增長的人口提供足夠的食物和水)。然而,普通大眾聽到這樣的論調,可能會想:“等你能告訴我氣候變化的發展程度及其嚴重性,以及這對我和我孩子的生活意味著什么,再回來告訴我該怎么做。”顯然,告知公眾當局處理氣候問題時更是如此。比如,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進入21世紀的氣候》(Climate into the 21st Century,2003)陳述說:“在將來,我們可能面臨更加嚴峻的氣候變化,這只是人類歷史上面臨的諸多挑戰的另一種形式。我們已經適應世界范圍內多種不同的氣候,因此適應氣候變化可能是一種生存的選擇。”①當然,當預測成為一種描述性科學的時候,評價已發生的事或不容置疑的正在發生的事,采取有意義的行為或改變政策可能已經太遲了。有時即使是最初的預測剛剛出爐,就已經“太遲”了。我也應該指出,在許多情況下預測環境科學的重要目標是要被證明錯誤。阿蘭·艾特克森(Alan AtKisson)在其1999年的一本書中說:“發布可避免的危險警告是不受歡迎的,”正如“卡桑德拉的困境”(譯者注:卡桑德拉是特洛伊的公主,能預卜吉兇)被稱之為:“無贏的機會。不能有效地傳遞信息導致災難。被成功的理解意味著最終被證明錯誤。”②

因此,在一個要證明我們的卡桑德拉是錯誤的民主社會,擁有信任的民眾好呢?還是擁有質疑、好問的民眾好?我會說,同時擁有這兩類公眾最好。我們所需要的民眾是能意識到什么時候該信任,什么時候該質疑——應該意識到支持公共政策時,就有必要提出問題,這可能有助于我們建立一個似乎符合我們世界觀的社會。這種可能如何實現呢?在一個多元、民主的社會,民眾有不同的興趣、不同的信仰、不同的關注點。這當然是民主棘手的問題之一,因為在多元族群和個體中,要取得可行的一致意見是一件棘手的事。試圖簡單闡釋一種中心世界觀是不可能和異想天開的,想讓大部分的美國人贊同這一世界觀以便制定符合這世界觀的氣候變化政策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讓世界上大部分人贊成這一世界觀。我確實意識到,當談到技術發展時——如生物技術——美國人和歐洲人有一種重要的不同。歐洲人在制定法律和政策以指導技術應用時更可能堅持預防的原則。還有,正如深諳民意的阿爾·戈爾(Al Gore)所暗示的,想弄明白大部分美國人愿意接受危險的底線是個極大的挑戰。我們愿意不遺余力和花大代價減少恐怖主義的危險,但至于防止和預防由于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我們卻遲遲不采取行動。③做個調查,詢問普通美國人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公民,讓他們陳述采取行動控制氣候變化的危險和利益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例如,在過去幾年,有兩位美國作家已經就環境問題說過許多,生態學家保爾·埃利希(Paul. R. Ehrlich)和安妮·埃利希(Anna. H. Ehrlich)1996年就他們的個人世界觀作了如下陳述:

當然,這樣的可能性存在,然而是極不可能的。關于來自全球氣候變化的反饋對人類都極為有利,我們的后代不會受難或者甚至可能獲利。然而,大約有同等機率的可能,所有的反饋都“錯”了,人類將面臨氣候災難——大面積的農作物欠收,海邊城市被淹沒,島國消失,熱帶疾病入侵從前的溫帶地區,巨大風暴導致生命和財產遭受巨大的損失等等。我們相信騰出保險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是明智的。理查德·林德真和其他溫室反對派推薦如下策略:“……我們操心什么?”這樣的策略是由于他們不同意那些科學家。這樣的姿態是一場危險的賭博,因此以這樣的基礎出臺公共政策是糟糕的。①

為回應戈爾關于美國人對全球變暖的危險有極大忍耐力的說法,艾利希之流以及其他許多人說:“我們不是在容忍這種危險!”問題是,在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在一個認為只懂一點科學知識最好的社會,如何用可理解、得當的方法告知公眾目前的問題,不高估也不低估問題的危險性和不確定性。不知是更好還是更糟,與公眾交流重要的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從物種滅絕到捕獵等——這個任務已經心照不宣地被移交給娛樂媒體了,如電影和通俗文學。

三、環境小說與氣候變化的科學

這里,我想主要具體討論兩本有關氣候變化的小說——蘇珊·嘉納斯2001年的《碳夢》(Carbon Dreams)和麥克·克里斯頓2004年的《恐懼的狀態》(State of Fear)。②這兩部小說反映了持贊同意見的和持反對意見的文學藝術家積極參加討論重要的環境問題。在其1985年的《篩除蠢蛋:如何在生態學家、經濟學家和雄辯家的言論下求生存》一書中,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指責環境作家“用詩意語言的光輝”來掩蓋對科學的無知。尤其是哈爾丁批評約翰·繆爾一句很有名的關于宇宙萬物的名言,該名言經常被引用,即“萬物相關聯”。我想對氣候變化文學說的是:有些時候,這些文學能夠幫助讀者理解氣候問題所蘊含的科學和政治;其他時候,生動的小說敘事,加上用偽科學作為工具,可能降低公眾辨別微妙和復雜的現象所傳遞的信息。

克里斯頓最暢銷的小說《恐懼的狀態》令世人震驚地展示了諷刺環保主義者的漫畫,這些環保主義者都是恐怖言論的散布者,竭盡全力恐嚇公眾,以確保獲得資金支持他們的活動項目。克里斯頓筆下的活動分子用大規模軍事戰略手段試圖摧毀南極洲的大陸冰塊,在美國西南部散播惡意謠言,慫恿說是海嘯導致東南亞海底巖石塌方。這一切都是以公共關系的名義,公然蔑視科學發現,使全球變暖的理論大打折扣。小說的主要人物之一——尼科拉斯·德雷克,可恥的國家環境資源資金(NERF)官員,沮喪地宣布:

我討厭全球變暖……這是一場該死的災難……不管用……那是我的觀點。全球變暖讓你籌不到一分錢,特別是在冬天。每次一下雪,人們就把全球變暖忘得一干二凈。或許他們覺得暖一點也好。他們艱難行走在雪地里,盼著全球變暖。③

對此,德雷克公共關系顧問,約翰·亨利回應到:

因此,你所需要的就是……分布好信息結構,那么,不管哪一類氣候發生,它總能證實你的信息。這就是轉換焦點與應對突發的氣候變化,能讓你利用所發生的一切。總會有洪水、寒冷的風暴、龍卷風和颶風。這些事件總能成為頭版頭條新聞,你可以聲稱每件事是全球變暖導致突發氣候變化的例子。因此信息得到加強,緊迫感增強了。①

《恐懼的狀態》這本小說中的一群環保主義者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對科學一無所知、欺名盜世,是一個偽科學大騙局的始作俑者。這正如霍恩夫參議員告訴他的美國參議員伙伴的一樣。在小說末尾作者所附的結束語中,克里斯頓說:“我得出結論,大部分環境‘原則’,如可持續發展或者預防原則,目的都是要保護西方經濟利益,在發展中國家構建現代帝國主義。當然,這樣的說法很美妙,‘我們已經擁有我們的,但我們不要你們擁有你們的,因為你們會導致極大的污染’。”②在這一點上,克里斯頓似乎與同時期的里查德·格羅夫(Richard Grove)的論點不謀而合。格羅夫的書《綠色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擴張,熱帶島嶼伊甸園和環境主義的起源1600—1800》(1996)一書,暗示西方的環境主義與世界范圍內的殖民吞噬當地文化和物理環境有極大的關系。換句話說,這是對環境主義極左的批評。從各方面來說都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克里斯頓的《恐懼的狀態》獲得了石油地質家協會2006頒發的新聞獎,這本書是小說而不是新聞,它是一部指責環境保護主義者種種罪行的作品,主張“對發展中國家實行帝國主義”。

小說中,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約翰·肯納領導一幫克里斯頓的律師和慈善家極力阻擾環境激進主義,冷靜地引用科學文章和恐怖分子ELF(地球解放陣線)的言論,然而他們卻代表美國政府的一個秘密機構,該機構的目的就是保護美國生活方式。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小說家把環境激進分子和恐怖分子聯系起來是一種特別極端的舉措。利用公眾的恐懼心理,布什政府努力把當局描繪成一個強大和有尊嚴的國家安全捍衛者。尤其令人吃驚的是,鑒于小說的暴力傳奇,克里斯頓在敘述過程中都附有腳注,引用諸如《冰河學》雜志和《美國氣象協會公告》這樣的期刊。這暗示了當他的主人翁——通常是肯納——反駁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理論時,所用的信息都來自真實的科學。由于無法反駁教授的科學主張,小說中幾個溫和的環境保護者最終改變自己的信仰,皈依了肯納,幫助他阻止地球解放陣線的活動分子。在作家簡介一節中,作家的評論態度顯得很中立,在某種程度上說,很民主,這就誘導了進步的讀者欣賞其揭露全球變暖的敘述。在許多情況下,這是極富修飾作用、給人印象深刻的作品。③

克里斯頓小說中主人翁肯納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似乎有點像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理查德·林德真,他的著作在小說大量的參考書目中被多次引用。是的,在參考目錄中,林德真的作品被引用的次數比其他任何作家的都多。新聞記者羅斯·格爾比斯潘詳細描述1997年林德真對待氣候問題的態度。在《暖氣開著》一文中,他詳述1995年到教授家拜訪的情形:“他和他的夫人都是極為高雅和好客的人,這與他經常發表嚴肅的科學論調形成鮮明對比,我發現他關于社會和政治的表述明白易懂、簡潔、一點也不含糊。我覺得他是我所采訪過的,在意識形態上表現極端個人主義的人之一。”①正如格爾比斯潘看透理林德真優雅好客的外表,弄清楚他意識形態極端個人主義角色在國家制定氣候政策時的影響,②我認為,不管是克里斯頓的小說或是其他的小說或是紀實小說,即使讀者讀到了一個迷人、透亮的故事,也不能代表它是最后的結論,因為氣候問題是個復雜、令人費解、尚無根據的現象。實際上,這種似乎權威的、關于氣候變化的敘述漂浮于大部分科學家的觀點和書寫之中。然而,在今日的美國,人們表達某種觀點不需要知識。事實上,2005年9月28日,參議員恩霍夫讓小說家克里斯頓在美國參議院閃亮登場,作證反對氣候變化的立法。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篩除愚蠢”在哪兒?2005年,克里斯頓就環境和公共工作在美國參議院委員會作了證詞,他說:“集中力量研究氣候科學,如今對于政策問題給予可靠的、獨立的、可信的答案是如此重要。”但是,即便是在呼吁好的氣候科學時,他也含蓄地貶低和否認現存的科學。在2005年一篇題為《麥克·克里斯頓和全球變暖》(Michael Crichton and Global Warming)一文中,布魯斯金學院的大衛·桑德洛(David Sandalow)說,《恐懼的狀態》是以“愚蠢著稱”,他總結性地說:“克里斯頓書中的所有論點應該有更高的水準”,“假如就氣候變化科學他有嚴肅一點的東西要說,那他應該選擇紀實文學來表述,并遞交同行審閱。”

顯然,我極不贊成克里斯頓公然扭曲環境科學家和小說中行動主義者的形象,不贊成他就氣候變化問題在國會的證詞,似乎他個人關于氣候變化的科學觀點與那些在實際研究這一現象科學家的觀點有相同的分量。鑒于信任的心理,明顯令人擔憂的是:只要有一個非專業人士說出否定的觀點,也足以動搖立法者和公眾對真正環境科學的信任。正如心理學家所說的,來自一群真正專家的聲音,也極少能勝過一件“負面的事件”。③但是,我的目的并不是全盤否定環境小說——包括探尋有關氣候變化的小說,克里斯頓小說特別異乎尋常的是他超越了科學話語的領域(甚至在腳注引用科技文章,提供作者注指責真正的氣候科學),然而這部作品出版前并沒有經過同行的審閱。小說展示了克里斯頓講故事的技巧,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完全是垃圾”,在該書獲得國家石油地質學家組織授予的“新聞獎”之后,斯坦福大學的氣候學家斯蒂芬·H·斯萊德接受紐約時報主任科德利亞采訪時如此評價該書。

在敘述氣候變化故事時,有一種稍微不同的方法可以用來處理信任的問題,而且是較為合法的方法。我認為,2001年蘇珊·嘉納斯在她小說《碳夢》中提出了這個方法。我特別欣賞這部小說的原因是:它敦促讀者思考科學合適的社會角色,而不是僅僅就氣候變化的紛爭提出一個特別的觀點。對于環境文學來說,這似乎是一個更為合適的角色(讓讀者思考)。小說講述一位年輕的女拉丁裔美國科學家的故事,該科學家研究古氣候學(通過采集海底的核心標本研究古氣候學),她的研究意外地將她引入目前關于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紛爭。小說并不是僅僅用間接、簡單的方法支持充滿政治意愿的全球變暖問題,小說同時也探尋了科學家的困境,科學家只是想了解地球自然歷史,但她試圖避免從發現中斷言今日的環境問題。但是,其他的科學家卻利用她的發現,她認為這些人是故意誤讀她的數據以達到支持自己的政治觀點的目的。因此,嘉納斯被迫卷入一場公共大討論,這完全違反她自己的意愿。嘉納斯在小說中探討了科學在當代社會的角色,在某種程度上,科學家和非科學家一樣都不可能被動旁觀,忽略我們的作為或不作為都具有政治蘊含,由此作者告訴了我們一個氣候變化的故事。虛構的古氣候學家克里斯蒂娜·特麗莎·艾莉娜斯堅持,秘密的研究的確與今日的熱門話題有關,但她不愿意參與一群科學家為了權利,為了獲得公眾的注意,為了資金而引起的爭論。艾莉娜斯開始似乎過分強調科學的中立性,她謹慎的態度以及謹慎對待觀點的承諾,使之成為一位備受尊敬的角色。

科學沒有立場。科學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假如我需要與媒體交流,那是由于我需要交流。我不知道時,我不能說我知道。當知識不是絕對時,我不能使知識成為絕對。我可能想象的或夢想的或甚至覺得正確的都無關緊要。我只能重復數據所說的,科學是什么就是什么……①

許多人會爭辯,即使是科學家也是根據有意和無意的意識形態來選擇研究題目(和解讀數據),但是當意識到意識形態的力量時,科學家在解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時候,就能更好地避開政治和個人傾向。盡管不愿意,嘉納斯的主人公還是逐漸意識到公眾和媒體渴望了解地球的大氣層到底發生了什么,而她對海底古核心標本的研究可能為二氧化碳和氣候的關系提供某種微妙的線索。她的權威和說服力是通過執著的觀察和謹慎的推理、總結,而不是通過修辭的游戲,浮夸的邏輯跳躍,或者兩極化惡棍與英雄來建立的。嘉納斯敘說了一個科學故事,說明了嚴謹觀察研究與批評性的思維相結合能支撐起一個具有政治色彩,但不僅僅只是政治工具的人文學科。

最后,讓我再問一次:“當我們星球未來的可居住性受到威脅時,我們是否該如此容忍危險呢?”為什么還需要讓那么多美國人——活動家和作家麗貝卡·索爾妮特(Rebecca Solnit)——用如此長的時間“恐怖地看著我們的國家”,我認為,我們過分容忍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險,因為我們——這個國家的普通民眾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普通民眾——似乎不能理解科學論點和科學不確定性的自然屬性。既得利益者(也就是說,政治家和科學家要是虧欠某特殊產業,還有文學藝術家帶著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立場)可以夸大和扭曲不確定性的合理形式,這是給大量的科學證據造成懷疑的陰影,破壞公眾對科學證據應有的信任。既得利益集團在政治領域隨處可見,全身心致力于研究氣候變化過程和影響的科學家比較不容易妥協,而那些從企業獲得研究資金的科學家卻比較容易妥協,這些企業低估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險能給他們自己帶來好處,從言論自由的智囊團那兒也能獲得好處。戈爾問我們為什么能如此容忍全球變暖所帶來的危險,索爾妮特宣稱她“恐怖”地看著美國人的冷漠;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麥克·克里斯頓恐怖地看著‘西方國家已經變得惶恐不安和對危險表現的歇斯底里’,②并宣稱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安撫虛假或微不足道的恐懼”。

不能理解信任是如何發生的(或者也許利用信任的心理并積極尋找破壞公眾對氣候科學的信任),克里斯蒂通過他深受歡迎的小說《恐懼的狀態》成功地強調了公眾在全球變暖問題上對謹慎科學的不信任。通過在參議院的作證,他已經含蓄地把他的不信任帶入立法競技場。據此,克里斯頓成了這十幾年反環境運動“brownlasher”①的寵兒,諸如約瑟夫·巴斯特(Joseph Bast)(《生態理智:環境主義常識指南》(Eco-Sanity: A Common-sense Guide to Environmentalism)一書的作者)在2005年一篇題為《恐懼的狀態,麥克·克里斯頓和激進環境主義的終結》(State of Fear: Michael Crichton and the End of Radical Environmentalism)的文章中興奮地說:“正是由于膽小的小預言未能實現,公眾對激進環境主義的支持正在萎縮,過時的大政府意識形態使它遠離政治主流。但是,克里斯頓出色的書可能標志著終結也是一種開始,一場‘新環境運動’的開始,這場運動把科學置于意識形態之前,每個人的合法利益優先于少數人的政治生涯。”盡管嘉納斯一類的作家努力為公眾描繪一幅較為現實的圖畫,展示科學家是如何工作和思考,但恐怕美國小說家關于氣候變化的主題記錄非常不明朗。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了,文學上的成就給人印象深刻。特別是當我們思考紀實小說的書寫,如比爾·麥克斯賓(Bill McKibben)、加萊·克里斯坦森(Gale Christianson)、麥克·莉納斯(Mark Lynas)、羅斯·格爾比斯潘、威廉·史蒂文斯、阿爾·戈爾、伊麗莎白·卡爾伯特等人的作品,他們的作品的成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當然,那將是另一篇文稿的內容。②(本文中文翻譯版權已由作者授權本刊。)

責任編輯:王俊

①這篇論文是我書中的一部分,書名為《像尤卡山那樣思考:心系可持續文學》(Thinking Like Yucca Mountain: Taking to Heart the Literature of Sustainability),文章從我的手稿衍生,最近剛剛在尤卡山上完成。尤卡山在美國南內華達的沙漠中,是美國擬定的核廢料掩埋地。2005年11月,我參加了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道格拉斯大學舉行的國際會議,會議的議題是“瀕危的星球”,我在會上宣讀了該論文,考慮到沒有時間宣讀完全文,我一開始就作了總結:一點環境知識加上文學的雄辯是危險的。這不是什么新鮮的說法,我們只要從加勒特·哈爾丁1985年出版一本書的書名——《篩除蠢蛋:如何在經濟學家、生態學家和雄辯家的言論下求生存》(Filters Against Folly: How to Survive Despite Ecologists, Economists, and the Merely Eloquent)就能得知。但是,在當代談論氣候變化的文學語境下,雄辯——或至少是生動地——錯誤應用科學具有不祥的蘊含,特別是因為公眾對科學群體的信任極易銷蝕。我用了近25年時間肯定和捍衛環境文學和生態批評,但此時,我被迫指出這項工作不僅僅具有力量,也具有潛在的危險。

①John Janovy Jr., Ten Minute Ecologist: 20 Answered Questions for Busy People Fac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New York: St. Martin’s, 1997,p.103.

②Sandra Steingraber, Living Downstream: A Scientist’s Personal Investigation of Cander and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 Vintage, 1997, p.270.

①William K. Stevens, The Change in the Weather: People, Weather, and the Science of Climate, New York: Delacorte, 1999, p.229.

②Chris Mooney, The Republican War on Sci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5, p.87.

③Chris Mooney, The Republican War on Science, p.91.

④Chris Mooney, The Republican War on Science, p.101.

⑤艾利希在《出賣科學和理智》(Betrayal of Science and Reason)一書中,直接談及企業資助的科學,當人們問“為什么一位合格的科學家會幫助傳播‘懷疑的種子’,我們能想到只有兩種理由:他或她認為科學的一致性是錯誤的(處于完美正當的位置,假如它是合理的而且有證據支持)或者享受來自反環境論者的財政支持(不是那么正當的)”。

①Paul Slovic, The Perception of Risk, London: Earthscan, 2000, pp.320-323.

②William K. Stevens, The Change in the Weather: People, Weather, and the Science of Climate, p.235.

①William Burroughs, Climate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P, 2003, p.214.

②Alan AtKisson, Believing Cassandra: An Optimist Looks at a Pessimist’s World. White River Junction, VT: Chelsea Green, 1999, pp.22-23.

③有些人也許會問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態度是否會受主流媒體的影響,假如在過去7年里,主流媒體關注氣候問題像關注“反恐戰爭”一樣,與這問題有關的有趣研究是安東尼·萊西羅威茲2004的文章《后天之前之后》(Before and after The Day after Tomorrow)。這篇文章調查好萊塢電影的觀眾,然后再決定一部虛構電影(影片明顯帶有災難信息)是否影響他們對全球變暖的關注度,49%被調查的觀眾回答觀看這部電影讓他們有點焦慮或者更加擔心全球變暖,42%回答他們對全球變暖的看法不受電影的影響,只有1%的人回答看完電影之后,他們更不擔心了。由于從日報到故事片,媒體都開始更加觀注氣候變化的主題,即使《后天》這部影片不用夸張(或有些人說用歪曲的手法)演繹,公眾也似乎可能變得更加關注,更加擔心全球變暖的問題。

①Paul R. Ehrlich Anna H. Ehrlich, Betrayal of Science and Reason,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6, pp.140-41.

②根據2005年2月紐約時報刊登的愛德華·瓦伊特的文章,克里斯頓的精裝版本書第一年就賣了516000冊,當月,約瑟夫·L·巴斯特報導克里斯頓第一次印刷就印了17000000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蘇珊·嘉納斯的出版商創意藝術書局2003年倒閉了,《碳夢》的銷售額不詳。

③Michael Crichton, State of Fear,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4, p.295.

①Michael Crichton, State of Fear, p.314.

②Michael Crichton, State of Fear, p.571.

③人們可以寫一篇完整的文章談論克里斯頓《恐懼的狀態》一書中折中的、兼收并蓄的參考書目的修辭功能,在虛構的作品中如此標注作腳注的文獻,且貫穿整篇小說的敘述,這暗示了作者要讓讀者相信他想象的敘事實際上是依據氣候科學準確和公正的評估和其他相關的研究。仔細一點閱讀克里斯頓的參考書目就會發現,他有意反對預防原則,他嚴厲批評科學家、新聞記者——從雷切爾·卡森到《增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的作者,再到評論羅斯·格爾比斯潘“過分地夸張幾乎到了歇斯底里的邊緣”(p.59),然而,他極力贊美理查德·林德真的氣候研究(而林德真的研究深受其同行的質疑)。他標榜自己是用了“條理清晰、冷靜、干脆”的口氣,冷靜地解構環境論和科學的教條(p.595)。他認為自己與艾爾斯頓·蔡斯和比約恩·隆博格兩位高姿態的傳播懷疑種子的作者是同盟。

①Ross Gelbspan, The Heat is On: The Climate Crisis, The Cover-up, the Prescription,Reading, MA: Perseus, 1997, p.52.

②威廉·K·史蒂文斯注意到,在《氣候變化:人們、天氣和氣候科學》(The Change in the Weather: People, Weather, and the Science of Climate)一書中,“林德真已經喜歡靈硬牌氣候變化模式”。

③通過《恐懼的狀態》和在國會的作證,克里斯頓傳播了“垃圾科學”并歪曲氣候活動的政治學。他不僅僅簡單質疑環境科學家的某些具體斷言,而且質疑某些科學家和新聞工作者的修辭夸張。在公眾的想象中,他的評論實際上抨擊了整個環境科學的原則,這使人聯想到迪克斯·李·雷和羅·古佐依賴歪曲的科學。在羅赫略·馬迪羅和拉爾夫·紹爾海默子1992年的書——《臭氧驚恐的黑洞:天空不會塌下來的科學證據》(The Holes in the Ozone Scare: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That the Sky Isn't Falling)可見這一現象,其他的書還有《破壞星球:科學能夠怎樣幫助我們對付酸雨、臭氧層減少和核廢料等》(Trashing the Planet: How Science Can help Us Dealwith Acid Rain, Depletion of the Ozone, and Nuclear Waste (Among Other Things),1990)、《環境的超量摧毀:常識到底怎么了》(Environmental Overkill: Whatever Happened to Common Sense ?,1991),這些臭名昭著的傳播懷疑種子的作品是錯誤信息的主要來源,是拉什·林博和福克斯新聞攻擊氣候和臭氧層科學的主要依據。雷和古佐在《破壞星球》一書中斷章取義臭氧層的科學,嚴重損害了科學的可信度,正如諾貝爾獲得者、大氣層化學家舍伍德·羅蘭所說:“我的信息要趕上他們的歪曲很難。”(Donella Meadows,2008)

①Susan M. Gaines, Carbon Dreams, Berkeley, CA: Creative Arts, 2001, pp.334-335.

②Michael Crichton, State of Fear, p.589.

①“brownlash”和“brownlasher”是被創造出來的新詞,專門用在環境的語境中,“brown”是貶義詞,與“green”形成對比,“green”是“環保的”,那么“brown”就是“不環保的,反對環保的”。這一術語來自《出賣科學與理智:反環境修辭威脅我們的未來》(Mark Lynas),1996年由保爾·艾莉希和安妮·艾莉希創造。他們如下釋義“brownlash”:“‘brownlash’是由一個人和組織構成的多樣化群體而產生,毫無疑問,這群體有不同的動機和背景,我們根據他們的言論將其分類,而不是根據他們是誰。這些人通常有可靠的和吸引人的消息來源,這使他們成功地在新聞記者、決策者、自由的民眾中就人口過剩、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大大減少、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現實及這些現象的重要性播下懷疑的種子。(p.1),除了迪克斯·李·雷和羅·古佐的作品以及麥克·克里斯頓的《恐懼的狀態》,播撒懷疑種子的著名作品包括羅納爾多·貝利的《生態陰謀》(Eco-Scam,1993),格雷格·伊斯特布魯克的《在地球上的片刻:環境樂觀主義時代的到來》(A Moment on the Earth:The Coming Age of Environmental Optimism,1995),和比約恩·隆博格的《懷疑的環境論者:思量世界的真實狀態》(2001),還有《冷卻它:懷疑的環境論者全球變暖指南》(2007)。

②在我的另一篇文章《氣候變化的故事:科學、敘事和社會行為》(The Story of Climate Change: Science, Narrative, and Social Action)中,我已經更加詳細書寫這一主題,包括《難以掩蓋的事實》(An Inconvenient Truth)這一故事的修辭策略,文章已收錄在我的文集——《遠行深思:入世、出世與生態批評的責任》(Going Away to Think: Engagement, Retreat, and Ecocritical Responsibility)(2008)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波多野一区|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9999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成网站|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午夜精品区| 日韩免费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7se亚洲|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亚洲无码电影|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国产天天射| 亚洲成肉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无码高清专区|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在线|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久久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日韩国产另类|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无码九区|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无码aaa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深爱婷婷激情网|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久久婷婷六月|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