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保定蓮池;《客座私祝》帖刻石;王守仁;流傳經過
【摘要】保定蓮池博物館收藏有清同治年間摹刻的明代王守仁《客座私祝》帖刻石6通,不僅內容寓意深刻,而且書法精美。本文介紹了王守仁書寫《客座私祝》帖的由來、內容,以及原跡的流傳和摹刻的存世情況。
保定古蓮花池是我國北方最古老的園林之一,迄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它是清代直隸省最高學府蓮池書院所在地,園內收藏有大量歷代碑石,是河北省著名的碑群之一。其中有6通明代著名哲學家王守仁手書的《客座私祝》墨跡刻石,每通縱140厘米,橫59厘米(圖一)。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今屬紹興市)人。因早年筑室于故鄉陽明洞中,自謂“陽明子”、“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知縣、兵部主事、太仆少卿,弘治十八年(1505年)開始講學活動。明正德三年(1508年)春,因得罪宦官劉瑾,謫為龍場驛(今貴州修文縣城)驛丞。后又以南贛巡撫起兵平定寧王宸濠之亂,加封新建伯,功高遭妒;兩年后升任南京兵部尚書。他在被貶和遭妒期間都曾辦學和講學,傳播其“心即理”的哲學思想和“致良知”的道德修養方法。后又在守父喪和閑居期間,于余姚、紹興兩地創建書院,繼續完善和傳播他的思想。這時的紹興,先后建有稽山書院、陽明書院,成為全國的講學中心,常年聚而不散的弟子有三四百人。王陽明卒后,謚文成,有《王文成公全書》行世,他的弟子多建祠院以祀之。
一、《客座私祝》帖的內容及其由來
明嘉靖六年(1527年),王陽明奉命兼任都察院左都御使并兩廣及江西湖廣四省軍務,征剿思田叛亂。臨行前,他將紹興陽明書院的一切事務交給門人錢洪德和王畿(龍溪先生)暫理,并特意書寫了《客座私祝》帖,告誡書院諸生要注意德業向善,刻苦攻書。“客座”,指招待客人的房間;“私祝”,即“私囑”。所謂《客座私祝》,就是懸掛于客堂的一幅字,是告誡弟子及昭示來訪客人的“告示”。其辭曰:
但愿溫恭直諒之友來此講學論道,示以孝友謙和之行,德業相勸,過失相規,以教訓我子弟,使毋陷于非僻。不愿狂躁惰慢之徒來此博弈飲酒,長傲飾非,導以驕奢淫蕩之事,誘以貪財黷貨之謀,冥頑無恥,扇惑鼓動,以益我子弟之不肖。嗚呼,由前之說,是謂良士;由后之說,是謂兇人。我子弟茍遠良士而近兇人,是謂逆子,戒之!戒之!
嘉靖丁亥八月將有兩廣之行,書此以戒我子弟,并以告夫士友之辱臨于斯者,請一覽教之。王守仁書。
下鈐“王守仁印”、“王伯安”方形印各一。
王守仁不僅是哲學家,而且在詩詞歌賦、書法方面亦有頗深的造詣。他是東晉王羲之的三十世孫,以一身兼三不朽名世,然其書法卻鮮為人提及。難怪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徐渭嘆曰:“古人論右軍以書掩其人,新建先生(王陽明)乃不然,以人掩其書。觀其墨跡,非不翩翩然鳳翥而龍蟠也,使其人少亞于書,則書已傳矣。”[1]
概括起來說,《客座私祝》帖是為囑托外來講學的學者以正道教訓浙中子弟,勿以劣行誘惑,并告誡浙中子弟不要成為“遠良士而近兇人”的“逆子”。王守仁此作品不僅內容寓意深刻,而且書法精美,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二、《客座私祝》原跡的流傳
通過對蓮池的《客座私祝》帖刻石跋文的研讀,我們可以將其來龍去脈理出個頭緒來。
當年王守仁所書的《客座私祝》墨跡,后來離開了陽明書院,流傳于紹興,數十年后為劉宗周所得。劉宗周(1578-1645年)是明末哲學家,字起東,山陰(今屬紹興市)人,官至南京左都御史。曾講學蕺山,又建證人書院,提倡“誠敬”、“慎獨”之學。劉宗周得到《客座私祝》墨跡后,在上面題跋云:“山川毓秀,挺生斯文,居仁由義,萬古高風。山陰劉宗周。”
劉宗周之后,《客座私祝》墨跡又被福州陳氏所得。陳氏以之為寶,特意請求以文才聞名的文元發題寫跋語。文元發(1529-1605年),號湘南,蘇州府長洲(今屬蘇州市)人。他是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征明的孫子,善詩詞,官至河南衛輝府同知。其跋語為:
公之斯文,獲于乾坤正氣,春溫秋肅,受者皆生。又如千仞壁立,截斷眾流。天下父兄,茍不欲其子弟之不肖,皆當家書一通,塾置一本。此為公手書,凜然正色在行墨間,尤不可褻玩也。福州陳氏寶之,出求題識,遂得著墨楮間,何如樂耶!長洲文元發浣手敬識。
陳氏以后,此墨跡傳至清代,為瑛棨所得。瑛棨(?-1878年),號蘭坡居士,原姓鄭,名瑛桂,漢軍正白旗人,蔭生。道光、咸豐年間由內務府筆帖式累擢長蘆鹽運使、河南布政使。歷任河南巡撫、陜西按察使、陜西巡撫。同治二年(1863年)被革職,光緒二年(1876年)起任山西按察使。瑛棨擅長丹青,又喜收藏,連友人往來的書信也盡心裝裱收藏。瑛棨也是王守仁思想和書法藝術的熱心傳播者,曾兩次將《客座私祝》墨跡借給駱汝舟、任信成臨摹刻石。
此后流傳情況不明。
三、《客座私祝》帖的摹刻存世
關于《客座私祝》帖的摹刻的產生,據現有資料考證,知有木刻和石刻兩種傳世。
木刻《客座私祝》帖,共4塊,原懸于貴州修文縣陽明洞王文成公祠東廂客堂,后來陽明洞歷經滄桑,《客座私祝》帖前3塊刻版被焚毀,最后一塊流落民間,被修文縣龍場鎮村民王思林的先輩收藏保存至今。王陽明先生故居浙江余姚的有關部門和修文民間收藏者曾出高價向王思林購買,被王拒絕。2002年7月,王思林將其收藏的這一塊王陽明先生手跡《客座私祝》帖刻版無償捐獻給修文陽明洞[2]。
石刻《客座私祝》帖有三處:一處在北京,是駱汝舟將《客座私祝》墨跡摹刻于石的。此刻石的時間最早,原在北京,后來不知下落。第二處在保定,是任信成將《客座私祝》墨跡摹刻于石的,即現存于蓮池博物館內的6通《客座私祝》帖刻石。第三處位于重慶云陽桓侯(張飛)廟內,該石刻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現保存完好[3]。
《客座私祝》帖在流傳300多年后,為何翻刻為石留存于保定呢?
同治九年(1870年),原為曾國藩幕僚、后來出任天津知府的任信成,通過徐惺齋(生平不詳,當時可能是清河道道員)向瑛棨借到《客座私祝》墨跡,并刻石于保定,立于坐落在市府前街的浙紹會館內。任信成于當年六月為刻石題寫了跋語,其文如下:
文成督兩廣,在南贛大功后,勛德之盛,當時無兩,乃此書諄諄以游從為戒,敕約自好,無異寒素,誠吾道偉人也。幀為公手書,舊藏瑛蘭坡中丞處。駱君汝舟曾模刻于京師,原石已失,無以應求者。余從徐惺齋觀察,乞中丞借得墨跡,重刻于保陽。使凡閱者誦者,咸知躬行實踐,率其子弟,化及友朋,將來進德立功,處盛不懈,因可即于燕游時卜之。是則文成所望而亦鄉人士之大慰也。同治庚午六月任信成謹書。
1965年,該刻石移入古蓮池內保存,現鑲嵌于蓮花池西北部巨硯軒廊內北壁。這就是今天我們得以觀賞的《客座私祝》帖刻石。
[1]明·徐渭:《文長集》。
[2]《重金不賣大師珍品村民捐出王陽明手跡刻版》,載2002年7月9日《貴州都市報》。
[3]《魅力張飛廟》,載2010年12月23日《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