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傳授書本知識的同時,還有必要用心對學生人生發展中的許多困惑、迷茫以至誤區問題加以啟蒙點撥引導,幫助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乃至方法,做學生人格塑造與學業精神的導師。“點燈”教育具有隨機性、短促性、抽象性、超越性、微妙性等特點及相關內容,施行它需要教師有相應的文化知識素養、道德境界和哲學境界。
[關鍵詞]“點燈”教育;教師責任;特點內容分析;實現條件
[中圖分類號]G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1)04-0060-04
一、“點燈”教育問題的提出及其意義
學校教育生活之所以要由教師來主導,不僅緣于教師責任在先,也緣于在學校教育內容面前,教師相對于學生既是文化知識積累在先,也是人生閱歷經驗在先。師生之間的這種差異,意味著教師身邊學生的人格與學業雖然會不斷進步,可他們在其中總還會遇到許多困惑與迷茫,總難免陷入一些思想觀念的誤區中。基于這種事實,我們的教師既要認真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也要善于不斷地用自己的智慧為有困惑迷茫的學生“點燈”。所謂“點燈”,是對教師啟亮學生思想的一種形象比喻,當學生的一些困惑或迷茫等得到教師的點撥而豁然醒悟時,其被遮蔽著的心靈便會像燈盞點著一樣亮堂起來。“點燈”是教師一種特殊施教行為中的理性啟蒙。
理性啟蒙是教育生活中的重要主題。人類在不斷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進發中,當人們的認知能力處于比較弱小狀態時,其心靈便容易被一些無知、懵懂、偏見、逆反、陋習的陰影所遮蔽。為了驅除這些遮蔽,人們需要學習和給予知識灌輸,也特別需要先知者不斷用心對后知者進行啟蒙點撥。學生從邁進學校起,就是在教師的思想啟蒙引導中不斷覺悟和警醒的。也許有人說,教育中的啟蒙是特對兒童拜師入學行為而言的。這種觀點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狹隘的教育啟蒙觀。不難理解,人們在兒童時開始學習知識后,難道就不再需要啟蒙了嗎?學生就沒有蒙昧為教師可啟可除了嗎?漸漸地人們思想的天空就會自然而然地光彩流麗起來嗎?事實非然。以認識論與辯證法的觀點看,人們只要把握世界中的應然性、必然性不多,就難免會陷入一些蒙昧、迷茫等不自覺狀態中,人生一輩子都需要啟蒙解放;特別是面對學生主要思想觀念及方法中的一些困惑迷茫的問題,教師尤其要不斷用心而機智地為他們啟蒙揭蔽。這在小學、中學需要如此,在最高學府的大學也需要如此,而且當今大學對學生啟蒙揭蔽的任務還相當繁重,因為不少學生正因各種原因陷入精神迷茫、抑郁或犯錯之中。由此可見,對學生人生中的困惑迷茫不斷給予“點燈”啟蒙,給予點撥引導,這是教育中的一種永恒,是教師必須承擔的一項重要責任。
“點燈”教育是必要和重要的,但令人遺憾的是,受多方面原因的影響,目前教師中能看清這一點并能積極承擔這種責任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仍只是把精力放在傳授書本知識的效能競爭上,很少去考慮學生發展中的一些較深層次的問題。“教書”與“育人”的這種脫節,已成為我國教育中的一個重大失衡,一種嚴重的形而上學。我們必須看到,知識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的人,如果學生人格與學業發展中一些思想觀念、方法等方面的困惑迷茫問題得不到解決,這如何來幫助學生形成好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及理想、情感、意志、理性等非智力與智力的因素呢?又如何能形成強大的學習動力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呢?事實表明,在學生綜合力量的競爭中,許多人不是輸在智商上,而是輸在人格與學業精神的不足上,輸在缺少學習動力及良好的學習態度習慣上,也輸在教師對學生人格及學業發展的點撥引導的不足上。因而,呼吁學校重視育人,重視教師的“點燈”教育,深化平時的灌輸教育,是當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過程中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
二、“點燈”教育的特點與內容
1.“點燈”教育的特點
(1)“點燈”教育是由師生雙方參與、教師主導調控的學生思想文化領悟活動。“點燈”教育是教師主動體現責任與能力的活動,可“點燈”教育又決不是只由教師一方就可以形成,它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或學生方面表現得比較冷漠、麻木,教師就會無“燈”可“點”,或者是無法把“燈”點著。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師生雙方都是“點燈”教育活動的主體,只不過,教師是“點燈”行為的主體,是“點燈”教育的設計者、啟動者、主導者,而學生則是“亮燈”行為的主體,是受教師行為調控而發生感悟作用的,在教師的思想點撥啟蒙中具有相對的愛動性。當然,學生的受動性也存在于一般教學活動中,只不過這時受動的目的,是為著學生思想文化的轉向或提升而不是增加一般專業知識。
(2)“點燈”教育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一種隨機性、短促性思想激變活動。“點燈”教育是教師積極履行責任與智慧勃發的一種產物,是教育過程中的一種思想升華,是相應教育條件中的必然;但它的發生又總是偶然的、突然的、短促的i與循序漸進的講解、大段長篇的說教頗有不同;同時,它還總是在教師思想情感強烈影響下的學生思想激變活動,沒有思想激變,也談不上是“點燈”。應該提及的是,由于師生間的互動、交流隨時處于變化之中,教師能給學生點撥的時機總是不確定的。“點燈”教育的這種隨機性,需要教師內心隨時有準備幫助學生端正思想文化傾向的責任意識,有幫助學生醒悟自我不足的深切愿望。當教師對學生成長的責任感強烈時,那么他能獲得的“點燈”機會就會較多,甚至一些糾結或困擾學生的問題剛被發現,他們就能找到“點燈”的契機,以簡短的話語把學生的思想情感打動或征服,和學生一起創造出較高認知境界中的思想提升與轉變活動。
(3)“點燈”教育具有相對的抽象性、超越性和微妙性。“點燈”教育中的多數問題不是一般具體的知識性、技術性問題,而主要是為人求學中的一些宏闊精要的思想觀念或方法問題,屬于人性、人格、理性乃至方法論等修養的范疇;這些問題雖然與教學內容有聯系,但往往又不與教學內容直接關聯,解決它需要師生有高于具體知識的思想提升,需要師生有抽象的概念、判斷及邏輯推理的理性能力,因而它具有思想文化的抽象性和超越性。如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制度優劣性,就很有必要點撥學生:應從不同社會制度下生產資料或資本不同的必然影響的抽象思維中去找答案。除了抽象性、超越性外,“點燈”教育還有幽通人的精神的微妙性。古人云:“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人的成長的確不是易事,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更是如此。正因為人心多亂而難以約束歸正,合乎正道的認識微妙難知而不易把握,客觀上才需要教師對學生的人格構建與學業發展中的思想觀念問題等有較多的關注和思考,以便把握好“點燈”教育的主動權;同時,也要求學生平時有思考形而上問題的積累,能夠超出教學內容而較多地對人生人格、學業智慧等方面的重大問題做深層次的思考,以使其在與教師思想接觸時自己的問題之“燈”有被點亮的可能。
(4)“點燈”教育是個性的創造,沒有特定的模式。不同的點撥啟蒙學生的方式,產生在不同教師的個性化教育思想文化情境中。因而,面對學生不同的問題,有的教師可能用誘導的方式,有的教師可能用詰問的方式,有的教師可能用警誡的方式,也有的教師可能用點評的方式,凡此種種,無所定規,皆由教師個性化的選擇創造而定。特定的模式或樣式難以使主體適應實際情況的變化,容易把人的能動性、創造性束縛住,把操作中相關的要素凝固住,不利于產生好的效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教師真正有責任感與高水平,能把握住教育活動的本性與規律,就應該容許或鼓勵他們大膽創造和個性化發揮,摸索適合自己的活動方式,做到主觀與客觀相統一,這樣往往能進入教育活動的最佳境界。
2.“點燈”教育的內容及案例理解
“點燈”教育中的內容,是學生人生修養中的相關問題,主要是學生在人格構建與學業發展中難以意識或自我解決的一些思想觀念乃至方法的問題,是學生雖有些了解但仍容易陷入困惑或誤區的問題,如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人格觀、倫理觀、道德觀、政治觀、認識觀、主體觀、學習觀、方法論、責任感等問題。這些問題內容是學校人文教育中的重要脈絡點或思想制高點,理解并建立它們,需要涉及到對事物的本質、規律性、正義性、合理性、選擇性等內涵的理解。這種理解大都比較抽象和形而上。這里讓我們結合兩個案例來理解教師“點燈”教育涉及的一些內容:
案例一:點撥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現在不少學生對唯利是圖的觀念不以為然,根子很深,灌輸教育的作用不大。有一位教師深深感到,學生這種觀念的震動與轉變,需要給予人的尊嚴與正義力量的有力沖擊,需要思想情感的深沉呼喚。在一次點撥機會的獲得中,他談及人類利益關系的困境,談及對社會價值觀念混亂的憂慮,引起同學的深深關注后,他激動而莊重地對大家說:人生必定追求利益,可對待利益這種東西我們必須加以選擇,有的應該要,有的則不能要,譬如公家、他人的東西我們要不要?不能要!因為這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出賣良心、出賣肉體的利益我們要不要?不能要!因為這種利益會糟蹋和侮辱我們自己。我們所要的利益或價值,應是我們的正當權益與合理的勞動報酬,不該要的東西,就是身邊金山銀山也毫不動心,這就是我們應有的利益選擇觀或價值觀……教師的這番充滿正義力量的講話像是帶有一種魔力,對同學們的心靈震動極大,頓然喚醒了他們對人生價值利益觀的深入思考,相關認知獲得很大的提升。
案例二:點撥學生的人生責任感。現在有些大學生的戀愛行為狂熱輕率。筆者所在學校有位教師在一次組織學生討論“大學生行為自由”問題時,擇機提出了學生的戀愛道德及責任的問題。他聯系以往學生戀愛中的沉重教訓,把學生戀愛現象分為“負責型”、“玩樂型”兩類,之后直言不諱地告誡同學:“負責型”戀愛自然無可厚非,但也應在雙方有較深的了解及顧及好學業的基礎上進行,而尋找刺激、目的不明的“玩樂型”戀愛,則往往使人害怕,它容易給雙方帶來嚴重的后果,甚至給雙方造成長期難以愈合合的身心傷痛,我們必要以對雙方人生負責的態度來慎重對待自己的戀愛行為,千萬糊涂不得!事后反映表明,老師的這一番點撥提醒像是一副理性清醒劑,使許多同學驟然從過去的戀愛觀迷思中驚醒過來,大大提升了他們對“玩樂型”戀愛的抗拒能力,從而為學生的戀愛責任感提供了很好的理性引導。
應該指出的是,目前,多數學生對“點燈”教育內容的關注與了解較少。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社會中急功近利、利己主義等思潮對人的欲望、觀念沖擊或裹挾的影響較大,學生要擺脫偏狹社會思潮的影響而建立主流性思想文化觀念,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二是學生領悟內化“點燈”教育內容往往需要生活體驗的磨練,需要不斷突破自我的反思,否則,就容易陷于某些時髦淺薄的誤區中難以覺悟,當今許多學生也正是缺乏生活體驗的磨練及有深度的反思;三是教師“點燈”涉及的一些深層道理往往遠離感性生活,不能為學生所直觀領悟,因而,除去學生心靈中的蒙昧或迷惑需要耐心,需要教師一次次深情而機智的啟蒙呼喚,以等待學生的幡然醒悟。由此可見,培養學生人格與學業發展所需的思想觀念,方法及理性精神能力是多么不容易,它真正是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至此,我們很容易想起一百多年前恩格斯說過的一句名言:“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高峰,就一刻都不能缺少理論思維”,也容易想起馬克思所說的“真正的人=思維著的人的精神”的深刻話語。這些話語使我們重新審視起人的精神本質的問題,想起學校所肩負的相關重大使命,從而更加覺得,培養學生的理性能力以掌握好一些基本的思想觀念是多么重要!
三、教師肩負起“點燈”教育的責任
(1)認識“點燈”的教育價值及本質。如前面所言,當下,教師面對學生的責任,似乎只是狹隘地看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或學習成績,而很少涉及到學生思想觀念的解蔽或提升等問題,很少人去“點燈”。事實上、這后者與前者之間是存在著一種源與流的因果關聯,存在一種綱與目的統領關系。故而,當教師的“點燈”教育不斷成功而產生影響時,這本身便是重要的教育價值。
那么“點燈”教育的本質又是什么呢?我們認為,“點燈”教育不是告知你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知識灌輸,不是簡單的說教啟發。這種教育的本質,是教師對學生人格與學業發展中的困惑或迷茫給予有思想深度的點撥啟蒙,是猛然促成學生跳出蒙昧遮蔽而實現思想觀念的或建立或轉向或提升的教育。這種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能以正確的觀念、態度來修養人格和對待學業,給做人求知帶來方向與動力。
(2)理解“點燈”教育的類別。“點燈”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為學生人格構建中的做人問題而點亮的人文思想之燈,另一類是為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效能而點亮的文化智能之燈。當然,這兩者也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彼此相互聯系影響的。如人格精神需要文化知識的不斷滋養和支撐,而文化知識則需要人格精神來統攝,來給予方向和原則。作為教師,既要用心“點亮”學生知識攀登的羊腸小道上的一盞盞“小燈”,做知識學習的引導者,同時更要用心“點亮”那些影響人生與學業全面發展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情操觀、政治觀、主體觀、學習觀、方法論、責任感等方面的“大燈”,為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念與學習態度打下基礎。這也是教師“點燈”教育的重點所在。
此外,從“點燈”教育的實際作用來看,又可區分為誘導性的“點燈”教育、激勵性的“點燈”教育、告誡性的“點燈”教育、批判性的“點燈”教育等多種。其中,誘導性、激勵性的“點燈”教育,往往能對學生思想文化的轉化或提升起到明顯作用,而告誡性、批判性的“點燈”教育,則往往能促使學生的思想發展變得深沉穩健。
(3)搞清“點燈”教育的方式與實現條件。教師點亮學生思想文化心靈之燈的主要方式,是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能迅速引起關注而又卓有思想引導力、說服力的話語。這類話語不是平淡鋪張的講解敘述,不是一覽無余的常識內容,而是一些能有力攪動學生思想情感進而出現較大起伏轉變的話語,是一些四兩撥千斤、牽動對象心靈思考的話語,是能使學生心理出現失衡而追求新的平衡的話語。具體而言,這類話語或許是教師對學生的一番洞開視野的思想啟迪,或許是問題討論中的一陣令人豁然開朗的智慧點撥,或許是一席簡短而激動人心的演講,或許是一種傳遞信息的扣人心弦的擔憂,或許是一段撩動情感與淚水的激勵話語,或許是師生告別中難忘的幾句深沉深刻的告誡,等等。這類話語或經過一次影響而結果,或經過幾次影響而成熟結果;或寓于教學的課堂上,或寓于師生的交談中,或寓于某些偶然不定的接觸中,或寓于發來的電子郵件中。
“點燈”教育的成功需要教師責任與能力的高度發揮,同時還需要學生認識的積累、教師能力的勝任、教育環境與時機恰當、教學雙方責任感較強等多方面條件的合力來起作用,需要教學雙方有“主動去點”和“能被點著”的心理契機。可以說,“點燈”教育既是教師的責任行為,但又決非只憑教師一方的主觀愿望就可將學生的思想“點亮”。在這里,條件的作用不可忽視,否則,恐怕非但不能把對方的思想點亮,反而會招來對方的誤會、反感或抗拒,使教育失去應有的理解與尊嚴。我們可以想象,當學生的人生思想文化狀況還沒有出現問題積累或不適,心靈之“燈”還沒有斟夠油或還沒有裝上“燈芯”,或“燈盞”周圍的“風”正呼呼吹著時,這種條件下你又怎能把“燈”點亮呢?!當然,“點燈”教育雖受到多方面條件的制約,可它主要還是源于教師對學生真誠而用心的關愛。教師心里時刻牽掛著學生而又充滿智慧,他們便能在校園里得到許多“點燈”的機會,甚至能得心應手地為一些偶然相識的學生把蒙著陰霾的心靈點亮。有這樣境界的教師不會為“點燈”而“點燈”,也不會因“點燈”難而怕“點燈”,因為這時,“點燈”已成為他們在教育生活世界中的自覺使命。
實現“點燈”教育的最重要條件,當是教師要有過硬的文化知識修養及一定的道德境界和哲學境界。首先,文化知識是教師角色的底子,具備過硬的文化知識才可能明白知識的本性,真正理解知識,有溝通知識、活化知識、貫通遷移知識的能力,獲得學生起碼的文化信任與尊重,為在教育生活中楔入“點燈”教育創造條件。其次,教師也只有到達真誠關愛學生、全心全意為學生成才負責的道德境界,才能為“點燈”教育提供充沛的情感、堅強的意志及強大的動力。再次,教師也只有到達對事物具有整體、抽象、辯證思維能力的哲學境界時,才能深入引導學生認識人生與成才中的真理與規律,懂得學生思想文化轉向的內在機理,等等。道德善養人的精神品位,哲學善養人的精神力量,缺乏相應的道德境界和哲學境界,教師得到“點燈”教育的機會及能力都會少得多,甚至會失去為學生“點燈”的機會。因為,此時他們的責任關懷范圍和思想關懷范圍都會比較窄,他們有的人只明白自己應該是傳授知識的教師,而不會明白自己還應該是培養完整人的人師!
[參考文獻]
[1]顧寶田,洪澤湖,尚書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253.
[2][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3][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
(責任編輯
黃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