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處編寫的《北京市垃圾糞便處理設施工藝運行及管理實踐》一書得以出版,全書共39萬字。該書分三篇,包括北京市垃圾處理工藝技術與管理、垃圾糞便處理場站之窗和地方政策及地方標準(附錄)。其中,第一篇主要介紹北京市垃圾轉運、垃圾處理工藝運行與管理實踐,輔助工藝技術與管理,政府監管與考核以及綜合管理情況;第二篇主要介紹北京市16座大型垃圾糞便處理設施工藝技術情況,以及污染防控、節能減排、制度創新和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果;第三篇介紹北京近期發布的、在制度、資金等方面保障北京市整個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體系健康正常運行的4個重要文件及垃圾糞便處理設施目前執行的9項地方標準。
目前,北京正在謀劃第三輪設施建設。按照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要求,北京市將彌補垃圾處理缺口,調整垃圾處理結構,增加生活垃圾焚燒廠、生化處理廠數量,2012年垃圾焚燒、生化處理和填埋比例達到2∶3∶5,2015年為4∶3∶3,實現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在處理工藝和技術上,各設施將以無害化為基本要求,以綜合污染防控為主,充分利用設施自身產生的廢氣、廢液、廢渣,減少外部能源、物質的輸入,大力推行設施節能減排。這也代表著中國未來城市垃圾處理發展方向。
從擁有第一座現代化的垃圾處理設施至今,北京市從未放松對設施的管理。設施管理部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對全市垃圾、糞便處理設施的運營監管,逐步走出了標準化、規范化和量化考核評定的監管之路,既保證了全市垃圾糞便處理指標的順利完成,又保證了設施的正常、穩定、安全運行,切實保障了環境安全和居民切身利益及居住質量,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全書凝聚了北京市30多位一線生活垃圾技術及管理工作者的智慧結晶,以及歷年來北京市垃圾治理的經驗和取得的成果。期望本書的出版發行,對于進一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水平起到推動作用,對于從事垃圾處理的相關管理人員、科研人員有參考和借鑒的價值。
本書由地質出版社出版,定價70元。
咨詢電話:
010-82324519、82324562
北京將評出60個環境優美居住小區及街巷胡同
本刊綜合報道以“共建環境優美社區,共享宜居美好生活”為主題的環境優美居住小區街巷胡同評選活動,近日在北京拉開序幕。這項活動由首都環境建設辦、首都文明辦、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社會辦、各區縣人民政府等部門聯合舉辦,在貫徹落實北京市“精細管理美化市容”重要工作的同時,旨在宣傳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城市環境建設,號召廣大市民自覺維護和改善居住環境。
2011年環境優美居住小區街巷胡同評選活動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按照環境優美居住小區街巷胡同評選的標準,采取“宣傳發動、區縣推薦、市民投票、專家(市民)評議和結果公示”的方式組織開展,努力使評選工作體現廣大市民的意愿。
評選活動的范圍為十六個區(縣)內的居住小區街巷胡同。評選名額為60名,其中,環境優美居住小區30名,環境優美街巷胡同30名。
2011年環境優美居住小區街巷胡同評選活動的評選標準,在滿足“精細管理、美化市容”方案“雙十條標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18條標準。評選活動采用會議部署、區縣推薦、主辦單位確認的評選程序。目前區縣推薦階段已經完成,各區縣報送初選的環境優美居住小區街巷胡同,共計278名。其中居住小區168名,街巷胡同110名。
按照評選方案,評選活動采用市民投票和專家(市民)評議相結合的評選方式,最終按市民投票60%,市民評議團10%,專家評審團30%的權重確定評選結果。
2011年環境優美居住小區街巷胡同評選活動,堅持把動員宣傳工作貫徹到評選活動的全過程,利用召開新聞發布會進行宣傳、媒體集中采訪新聞性宣傳、舉辦活動配合宣傳、戶外公共設施流動性宣傳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發動,組織環境優美居住小區街巷胡同評選活動巡回展覽。
評選結果將結合首都環境建設總結大會,對被評為“環境優美居住小區”、“環境優美街巷胡同”和“我眼中最優美居住小區街巷胡同”攝影獲獎的個人進行表彰。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