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太贊成一個地方輕易改名的。當然,為了某種發展,為了實現某種目標,也不能“一刀切”式地全部反對。但改就改了,當然有好的因素,肯定也有不好的因素。就怕改完后還欠缺清醒認識,自吹自擂,忘乎所以,把好處無限放大,把壞處閉口不談。
最新的例子是:湖北省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原襄樊市襄陽區更名為襄陽市襄州區。
有襄樊市民認為,改名“襄陽”后可以更開放的胸懷融入當今中國主流經濟圈,勢在必行;有專家認為,襄樊改襄陽,是對歷史文化傳統的尊重,凸顯了襄陽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擴大了城市的影響力。對旅游業將有一個較大的促動。
倘若遵照這個理論,西安是否得改為長安,南京得改為金陵,連我們的偉大首都北京也該恢復為北平或其它了吧?不可否認,改名確實有其積極的一面,但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樣不容忽視。譬如所有單位的印章、牌匾、信箋字頭等,所有單位、商鋪的招牌門面等,所有因為改名而帶來的公民身份、財產證件的變更等,將是多么巨大的投資和損耗?
而襄樊改襄陽,到底能提升多大的知名度,能為當地旅游業興旺發達有多大的加分,恐怕還是個未知數。舉個例子:假如人們想去看舉世間名的八達嶺長城,就知道要去北京延慶縣,根本用不著延慶縣把名字改成八達嶺縣或長城縣!同樣,人們來看天安門,北京和其下屬區也沒必要改成“天安門”!
可見,能不能吸引游客,促進發展,關鍵得看這張文化牌合金量到底高不高,有沒有文化底蘊、內涵,有沒有吸引游客的本錢。寄望改名換姓,“換一身馬甲”而謀求發展,尋找成功捷徑,注定是異想天開,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