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在促進和諧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開展社會工作的前提是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近年來,成都市錦江區積極探索社區工作者隊伍向社工人才隊伍過渡的有效路徑,取得了明顯實效。涌現出了伍華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優秀社區人才,水井坊社區、蓮新街道等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社區服務中心”和“全國社區服務示范街道”。2009年,錦江區獲得了“全國和諧社區示范城區”的殊榮。錦江區先后接待國內外參觀學習考察100多批次,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視察錦江區社區工作,并給予高度評價。
發現人才富礦,確立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的主戰場
錦江區結合國情區情,認為我國實際從事社會工作的人才存量隊伍非常龐大,以“大社工”隊伍建設為指導,將全區實際從事社會工作的2.2萬余人全部納入社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范疇,提出“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重點應在社區”的社工人才開發理念,指出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的目標就是找尋“實現社區工作者隊伍成功過渡到社會工作者隊伍”的工作路徑。一是增設社會工作崗位。針對街道不再承擔招商引資、協稅護稅等經濟任務的實際,在街道內設機構新增“社會事業科”和“社區管理科”,將原“社區管理服務中心”更名為“社區服務中心”,從機構設置上促進街道職能向社會工作職能傾斜。二是健全社工組織網絡。著力構建人事、民政、教育、勞動、社會保障等職能部門和街道辦事處具體負責,司法、衛生等有關部門以及工會、其青團、婦聯組織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實現對社工人才隊伍的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形成工作合力,使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始終處于有組織的態勢。三是改進社區黨組織設置。主動適應社區社會服務工作和黨員社會化管理需要,在社區設立黨委(總支),按照行業相近、特點相同、便于聯絡、規模適度、黨員自愿的原則,分類設立黨支部;采取個人報名、自愿組合、人數靈活、支部審定的辦法,靈活多樣設立各類黨小組,優化社區黨組織結構,增強了社區黨組織在開展工作中的承載力和核心領導力。
實施素質工程,提升社工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
錦江區按照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要求,采取公開招考、崗位資格準入、職業培訓與考試等,著力提升社工人才隊伍整體水平。一是堅持公開招考制度。先后面向社會組織招聘了8批次專職社會工作者340余名專職社工人才。二是推行崗位資格準入制度。從街道、區級部門選派機關干部到社區掛職任社工站站長,替代年齡較大、能力不適應的社區工作人員。依法評、聘一批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和高級社會工作師。三是加強職業培訓與考試。適時對社會工作者進行專業理論、業務技能、實際操作等系統培訓。2010年組織220余名社區工作人員參加全國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組織500名社工人員參加專職社工業務競賽,評出“社工業務狀元”10名、“社工業務能手”20名。健全管理機制,激發社工人才工作活力
錦江區著眼發揮社工人才作用,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機制,通過工作;佳入、職級管理、薪酬激勵等,有效激發了社工人才隊伍工作活力。一是實行社區工作準入審批制度,規范社會工作人員的從業環境。實施準入審批制度前,各社區承擔的經常性工作任務有80余項,加上臨時性和階段任務,有時多達100余項,現在只有10余項。二是實行職級管理,發揮黨務骨干對社工人才的引領作用。每升一個職級待遇增加15%,如社區黨組織書記取得“特級”資格的,工作津貼達每月2448元。三是創新薪酬激勵,提高社工人才隊伍的市場化、社會化程度。區級財政每年用于保證社工人員的基本薪酬投入達1 600余萬元,確保社工人才的工資報酬不低于同等層次專業技術人員的收入水平。相關職能部門按規定向社工站及相關專業機構購買服務,實現費隨事轉。此外,積極組建志愿者隊伍、培育社會組織、搭建服務平臺,引導社會服務向基層、群眾延伸,社工人才體現了價值,社區居民得到了實惠,有力夯實了和諧社會的基礎。
鏈接
對于社會工作人才的概念,國內外尚未有統一的定義。在西方發達國家,社會工作者是一門專業技術職業。美國有50萬名注冊社工,歐洲每1000人口有6名注冊社工,我國香港地區700萬城市人口有2.6萬名注冊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