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雖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可并非處處殷實,在盆地周邊山區有63個貧困縣(其中國定貧困縣23個)。邛崍市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縣級市。
鐘靈毓秀的邛崍古城,不僅以恒遠的歷史浸潤干年,更以山川秀美、物華天寶而著稱;作為革命紅色革命老區的邛崍,既是紅色文化的承載,更兼歷史光榮的延續。
由于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十年前,邛崍市西南部11個山區鎮鄉的116個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較低,曾經為中國革命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老區人民,生活仍處于較為貧困的狀況。然而,十年后,老百姓依靠扶貧開發,通過辛勤勞動,新路、新房、新村奏響了致富樂章:2010年革命老區群眾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983元增加到5384元,村村皆通公路,通訊、水利等各項基礎設施顯著改觀。全市77個扶貧新村的農民日子越過越紅火。挑戰貧困,確立共同富裕戰略目標多措并舉,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為了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2001年成都市按照四川省萬村扶貧工程要求,啟動了127個貧困村的“新村扶貧”、375個經濟發展緩慢村的“幫扶促變”和“幫戶脫貧”三大工程,并在扶貧工作中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大邑、蒲江、金堂、青白江、龍泉驛、邛崍等區(市)縣都把發展特色經濟作為扶貧的一項重要內容。成都市委、市政府對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對貧困區域的百姓脫貧致富產生了強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也引導了大量社會資金的投入,城鄉一體、全面小康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作為成都市唯一的一個革命老區,邛崍市委、市政府站在政治的高度,把扶貧開發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腳踏實地,挑戰貧困,制訂了《邛崍市農村扶貧開發規劃(2001-2010年)》。
明確思路,突出重點。邛崍市市委、市政府根據新時期扶貧工作的指導方針及時確定了扶貧開發的總體思路。即:突出一個重點,實現四項目標;狠抓一個關鍵,發展四大產業。一個重點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著力改善老區人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路通、水清、房新、人精神”四項目標;一個關鍵是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關鍵,發展“茶葉、蠶桑、林竹、畜牧”四大產業,不斷增強老區人民的“造血”功能,從根本上改變老區社會、經濟、文化的落后狀態,使老區人民向全面小康邁進。按照這一總體思路,2002年以來,全市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突出“三大工程”,即:在高伺、臨濟等革命老區77個村實施“新村扶貧工程”,對全市33個鎮鄉中的67個經濟發展緩慢村由67個市級部門進行定點幫扶,實施“幫扶促變工程”;對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以下的全市貧困戶、特困戶,實施“幫戶脫貧工程”;并在非老區鎮鄉經濟發展較好的20個村,實施“文明示范新村建設”。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集中發展,集約利用,協調配套”的總體原則,根據各村的實際情況,以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從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入手,以村為單元制定了扶貧開發的村級發展規劃。
產業提檔,促農增收。充分依托邛崍國家、省、市級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尖兵作用。充分利用邛崍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發展生態觀光旅游。通過打造以“文君文化”、“平樂茶馬古道文化“、“天臺山生態資源文化”、“高何紅軍文化”為主體的亮點,帶動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老區一、三產業協調發展。通過充分利用土地確權成果,鼓勵實行土地適度規模流轉經營。同時,結合貧困村實用技術培訓,加快勞務輸出步伐。
多項并舉,創新扶貧機制。以“新村扶貧工程”為基礎,通過爭取省市扶貧系統支持,開展“產業扶貧”、“移民扶貧”、“勞務扶貧”、“信息扶貧”,全面推進扶貧新村建設工作發展。以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不斷探索適合老區貧困村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大力推行扶貧村民主管理,充分發揮村民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扶貧籌資渠道,以扶貧政策為杠桿,以靈活的金融信貸、土地審批等措施為手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扶貧開發,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扶貧開發的局面。
領導重視,幫扶有力。邛崍市通過市級領導及部門定點幫扶,實行干部“定村、訂戶、定產業”的幫扶措施,切實增強扶貧幫扶工作的實效性。
健全制度,加強管理。嚴格按照省市有關扶貧開發的規定,健全扶貧開發制度,制定了《邛崍市扶貧開發工作實施細則》,加強了對扶貧項目、資金的管理。
創新機制,新村建設如火如荼
動力匯聚,老區經濟如沐春風
新村扶貧工程實施以來,邛崍老區各貧困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新村建設如火如荼。
截至2010年10月,全市其投入扶貧開發資金13909萬元,撬動了4個多億的扶貧投入,新建和維修水泥路589.35公里,初步實現了水泥路進村,入戶路到戶的“路通”目標。
新建蓄水池24002立方米,解決113270人、210570頭牲畜的飲水問題;整治堰塘295口,政治溝渠539.37公里,達到了飲用水清潔、保障生產用水的“水清”目標。
實施改廚7435戶,改圈8854戶,改廁6138戶,院壩硬化130693平方米;幫助貧困戶改善住房條件,高寒住戶遷居和貧困戶建房1219戶,改善了老區人民的居住條件,努力實現“房新”目標。
公共服務設施明顯改善,為扶貧村發展注入“人文活力”。新建和完善村級衛生站106個、村活動室160個。投入資金1 02億元,建成了52所標準化學校并投入使用。優先實現了農村放心店進村、農資放心店進村、衛生所進村、遠程教育進村、電視電話進村。以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的投入,加快實現“人精神”的目標。
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這一重點,以市場為導向,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依托龍頭企業,實施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培育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實施產業扶貧。
崍山紙業、大同絲綢、文君茶業、金忠實業、花秋茶業、春源集團等重點龍頭企業挺進老區,把“第一車間”向貧困山村延伸,產業的鏈條支撐起老區人民致富的天空。
通過實施“產業扶貧工程”,圍繞“茶葉、蠶桑、林竹、畜牧”四大產業,各村因地制宜加快了結構調整步伐,長短結合,推行“豬-沼-果”、“豬-沼-蔬”發展模式,優質生豬、優質肉羊、優質水果、優質茶、優質竹等成片規模發展。訂單農業潮涌老區,呈現出干帆竟發,百艦爭流的局面,老區經濟如沐春風,“靠山吃山”這句老區話在這里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成為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希望所在。
社會的廣泛參與為扶貧開發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將新的思想觀念帶到了山鄉,市場經濟意識逐步取代固步自封,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意識,群眾致富觀念、衛生習慣、誠信意識發生了根本變化。
邛崍扶貧開發工作始終緊扣時代脈搏,始終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快速推進。現任邛崍市委副書記、市長劉興軍,從2000年開始主抓扶貧開發工作長達七年之久,面對老區巨變他感嘆萬干,他說,邛崍市的扶貧工程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切實按照省扶貧辦提出的從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迫切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不僅解決“路通、水清、房新”的物質問題,更從人的精神層面,對貧困進行的徹底消除,“人精神”才是扶貧工作的終極目標。
通過實施扶貧開發,截止到2010年10月,革命老區群眾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983元增加到5384元,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25975人減少到1337人。重點村以外1000元以下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5193人減少到1136人。
扶貧開發成績卓然,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關注和期盼。
2004年2月25日,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高鴻賓在邛考察“新村扶貧工程”建設情況時,對邛崍老區扶貧開發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2003年、2004年,邛崍連續兩年被評為成都市扶貧開發先進單位,受到成都市委、市政府表彰。
孜孜以求,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展望未來,向著全面小康邁進
減少以至消除貧困,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消除貧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按照邛崍市農發局局長陳在君的話說,今后十年,邛崍的扶貧開發工作將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的總體方針,實行“八個結合”即: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銜接;常規扶貧與災后重建相結合,扶貧政策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結合;扶貧開發與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項目扶貧與提高自身發展能力相結合;專項扶貧與強農惠農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相結合。
以產業扶貧為重點,構建貧困人口增收的長效機制。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特色農業,農業發展走產業的高端、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充分利用產改成果,加大適度規模土地流轉經營力度;加大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重點打造農業高科技生態園,提高科技在農戶增收中所占的貢獻百分比;培育、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作用。
進一步拓寬扶貧開發融資渠道,加大扶貧開發招商引資力度。認真落實國家、省、市相關扶貧政策,扎實推進相關扶貧項目建設,靈活調整、制定相關信貸、用地審批等措施和扶貧開發鼓勵政策,吸引有實力、有意愿的企業投資扶貧開發,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扶貧的良好局面;充分挖掘老區地面資源的同時,利用老區地下天然氣、鹽鹵等資源,加強項目的包裝、編制,努力爭取國家省市立項支持和吸引產業資本進行投資開發。
進一步加大勞務輸出,不斷增強老區人民的“造血”功能,從根本上改變貧困鄉村社會、經濟、文化落后狀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總體要求,為全面小康建設創造條件。
春風拂古城,老區展新姿。老區的巨變彰顯出邛崍富有內涵的扶貧開發,折射出邛崍共產黨人不懈的追求,百年的愁苦在老區人民臉上漸漸淡去,紅色的邛崍老區告訴世人,老區將不再貧困,老區己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跑線上,奮力奔向明天絢麗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