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中國綠色建筑產業發展在理論和實踐上遇到的問題,在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第一、根據綠色建筑概念的演化歷程和業界的共識,對綠色建筑的內涵進行了歸納,并對綠色建筑產業最重要的特征進行了提煉;第二、繪制了較為完整的中國綠色建筑產業技術路線圖;第三、根據這份技術路線圖,從戰略的高度提出了未來5年~10年中國綠色建筑產業發展的基本框架及重要的政策操作要點。
關鍵詞:綠色建筑;技術路線圖;產業發展
一、 綠色建筑的內涵與特征
1. 綠色建筑概念的形成。綠色建筑也可稱為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從生態環保的觀點,可將其定義為: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產、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管理及拆除過程)中,以最節約能源、最有效利用資源的方式,盡量降低環境負荷,同時為人們提供安全、健康、舒適的工作與生活空間。其目標是達到人及建筑與環境三者的平衡優化和持續發展。綠色建筑技術并不是一種單一技術,而是在建筑物的場地選擇、內部結構設計,施工建設、交付使用及以后的改造裝修過程中,能夠減少建筑物對環境及人類健康負面影響,實現能源節約、水資源循環再用,材料高效利用的新一代建筑產業技術主導設計標準。因此綠色建筑概念形成過程本質就是一種建筑技術標準的發展歷程。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建筑師兼發明家B·富勒(R·Buckminister Fuller)第一個提出“少費而多用”(More With Less),也就是對有限的物質資源進行最充分和最合宜的設計和利用,符合生態學的循環利用原則。20世紀60年代,國外開始提出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的新理念。其后,世界能源危機激發起全球性的“節能熱”,建筑領域的各種節能技術應運而生,節能建筑成為綠色建筑發展的先導。隨著空調、低瓦數照明燈具、反射玻璃、鋼結構等新的建筑與技術產品的出現,建筑設計的復雜性和專業性增強,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從建筑整體宏觀的角度來設計建筑的各個部分,成為改變建筑師設計理念的新要求。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國外為發展綠色建筑,進一步開發出了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和建筑能效標識制度。2002年正式成立了世界綠色建筑理事會,標志著綠色建筑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運動和新一代建筑產業技術的主導設計標準。

總的來看,國際綠色建筑標準的演化過程是從簡單到復雜、從無權重到一級權重體系再到多重權重,從線性綜合到非線性綜合,評價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科學,也越來越復雜。目前在歐美發達國家,綠色建筑產業已經經歷了第一代綠色建筑階段,在未來10年~20年內,將向第二代綠色建筑階段過渡。
2. 綠色建筑內涵在中國的演進與最新定義。中國綠色建筑產業的演進與國外有所不同,在歐美發達國家,由于綠色建筑評價體系與建筑能效標識體系是同一時期推出的,所以在這些國家,發展綠色建筑就等同于發展了節能建筑。但是在中國,由于建筑能效標識體系先行,所以建筑產業在真正進入綠色建筑階段之前,有一個先導的節能建筑階段。
1986年建設部頒布了《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當地通用設計能耗水平基礎上節能30%,這是中國綠色建筑產業節能建筑先導階段的開始。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以節能50%為目標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體系,部分地區執行更高的65%節能標準。在國務院辦公廳《2009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中規定,2009年底施工階段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比例甚至提高到90%以上。根據十二五規劃,60%的中國建筑都將完成節能設計與改造。
2006年,中國建設部組織編制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將綠色建筑明確定義為“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四節一保”。經過多年的攻關和研究,中國綠色建筑形成了六大技術體系評價標準: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運營管理與全生命周期綜合性能。通過對建筑的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室內環境的具體性能進行實測,給出數據,實現定量化檢測標準,達到標準的即為綠色建筑。這也是迄今我國對綠色建筑最完整的定義。
考慮到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為便于綠色建筑概念的推廣和普及,綠色建筑標準的編制參考了結構簡單、清晰,便于操作的國際第一代評價體系的框架。但是這一評價體系的框架存在其自身的問題,如缺乏對建筑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對不同地域或建筑的適應能力等。因此,進一步完善現有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特別是合理吸收國際第二代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綜合全面”思想,將是未來5年~10年中國綠色建筑產業的演進方向。
3. 綠色建筑產業發展的基本特征。自2009年6月開始,本文作者在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對綠色建筑產業進行了一年多的理論研究和調查分析工作,通過電話訪談或面對面訪談的方式,對來自44個單位的53個熟悉或比較熟悉該產業的實踐者和學術界專家,進行了問卷調查。專家們估計,到2020年,中國綠色建筑市場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認為該產業成長較快,帶動性好,發展綠色建筑產業社會效益明顯,符合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在中國新興戰略性產業領域中,具有成為新一代主導產業的潛力。這項調查總結了綠色建筑產業發展的幾個基本特征如下:
(1)綠色建筑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具有產業鏈長,對國民經濟的帶動性大,在節能環保的貢獻中占有最大比重等特點。
(2)綠色建筑的市場供應量與房地產價格泡沫呈負相關關系,即投機價值在房地產價格中所占比重越大,房地產開發商越沒有興趣開發綠色建筑。
(3) 綠色建筑標識對綠色建筑的價格具有決定性意義,掌握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主導權就等于掌握了綠色建筑的定價權。

(4)綠色建筑的發展依賴新材料、新能源、新設備和新工藝的發展,清潔能源的入網問題將制約綠色建筑的發展。
(5)綠色建筑的發展具有因地制宜性,采用適宜技術比采用先進技術更為重要,因此基于本土化的技術資源整合才是真正創造價值的過程。
二、 基于技術路線圖的中國綠色建筑產業發展多維分析
技術路線圖本質是一種多維分析的工具。可以利用技術路線圖為綠色建筑的產業發展,提供以下幾個分析維度:
(1)市場需求維度:用于歸納最重要的綠色建筑行業應用以及在未來不同時期之前可能大量出現的最重要的市場需求。
(2)產業目標維度:主要是產業發展的技術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以及在未來不同階段應該實現的目標。
(3)關鍵技術維度:為滿足市場需求和產業目標而必須解決的關鍵技術。
(4)政策需求維度:為滿足市場需求和產業目標,而必須在政策層面上解決的關鍵問題。
這幾個維度的分析都是密切關聯,環環緊扣,并以時間為共同軸向的,因此最終通過多維共同分析得出的結果,將可以為產業發展提供一個基本框架和政策制訂指南。

雖然技術路線圖是分析綠色建筑這一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可行工具,但是通過科技查新發現,迄今為止,尚無在理論和實踐上具有有效指導意義和操作意義的中國綠色建筑產業技術路線圖。本文作者在問卷調查和專家打分的基礎上,繪制了一份中國綠色建筑產業技術路線圖如下。
1. 市場需求維度。發展綠色建筑首先是要適應市場的需求,根據我國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可以將市場需求按綠色建筑的六大評價標準: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運營管理與全生命周期綜合性能,進行分類。由于綠色建筑的設計、建設和運營周期很長,使得市場對綠色建筑的接受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根據我國綠色建筑產業的演進趨勢,可以對未來10年增加的市場需求預測如表1。
2. 產業目標維度。本維度主要考察綠色建筑產業發展在不同階段的產業目標。為了分析的方便,這里按產業發展的廣度、深度、高度和力度來對綠色建筑的產業目標進行分類考察(如表2)。
3. 關鍵技術維度。本維度考察的是為滿足市場需求和產業目標而必須利用和發展的關鍵技術,因此可以按市場需求維度的表格結構繪制關鍵技術維度的表格。而綠色建筑又是因地制宜的,不同氣候的區域采用的關鍵技術不同,根據我國節能設計的地域標準,可分為:嚴寒與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夏熱冬暖地區。
夏熱冬冷地區是指長江流域及其周圍地區,涉及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該地區夏季炎熱,冬季潮濕寒冷。居民普遍自行安裝采暖空調設備,由于沒有科學的設計和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致使該地區冬季建筑采暖、夏季建筑空調能耗急劇上升,能源浪費嚴重。夏熱冬暖地區指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省,其它的則屬于嚴寒與寒冷地區。
由于這三個地區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不同,導致了對綠色建筑所采用的一些關鍵技術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繪制關鍵技術維度表格時,應對這些技術進行標注。這里用括號內的數字1、2、3分別代表夏熱冬冷、夏熱冬暖、嚴寒與寒冷地區,由此繪制表格如表3。
4. 政策需求維度。本維度主要考察為滿足市場需求和產業目標而必須在政策層面上解決的關鍵(下轉第17頁)問題,在這里我們參考了歐盟相關產業發展政策的分析框架,結合中國國情,將綠色建筑發展的政策支撐要素分為政策取向、標準制訂、開放與創新、安全性保障和研究開發等五個方面如表達。
三、 中國綠色建筑產業發展基本框架及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綠色建筑產業技術路線圖的分析,提出得到中國綠色建筑產業發展的一個基本框架如下:
1. 在發展重點上,中國綠色建筑產業要立足中國國情,著眼未來,循序漸進地發展。2012年之前仍應該以建筑節能為發展重點,2012年~2015年則要重點開始發展和普及第一代綠色建筑,2015年~2020年隨著第二代綠色建筑標準的成熟,發展的重點應該逐步從第一代綠色建筑過渡到第二代綠色建筑。
2. 在發展主線上,要以標準化作為貫穿綠色建筑產業的主線,在2012年之前要全面完成新建建筑的節能建筑標準強制推廣,并在2015年之前促進市場對綠色建筑標識認證的普遍接受。同時在綠色建筑技術國際標準的制訂中也要積極發揮主要參與者的作用,并爭取在某些標準制訂中成為主導者。

3. 在核心技術發展上,要在2012年之前爭取解決國產保溫材料的防火質量和可靠性問題,同時要提前突破2015年前后可市場化的綠色建筑關鍵技術,如太陽能光電,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體系,可循環、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等技術,并加大對這些領域技術創新活動的政府支持力度。
若干政策問題:
1. 政策取向問題,要避免政策的設計與執行淪為利益集團謀利的工具,比如發展綠色建筑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更加舒適和節能的商住價值,而不能淪為方便投機炒房的新工具。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首先理順房地產的定價機制,尤其要使房價與土地財政脫鉤,讓房地產價格真正回歸其正常價值。
2. 標準化與開放問題,綠色建筑產業的本質決定了綠色建筑的企業競爭不是單純的基于技術或技術標準的競爭,而是技術標準+資金+土地的系統競爭。在中國,這種系統競爭的特殊性在于,每個系統都存在一個具有壟斷性的資源要素——土地,而土地又是由政府管制的。因此政府利用其土地壟斷權,通過在公共建筑、園區和城市建設中引入綠色建筑標準,可以在促進標準化與開放方面扮演積極、正面和建設性的作用。
3. 安全性保障問題,要高度重視綠色建筑產業發展可能帶來的各種安全問題和社會問題,比如綠色建筑的防火、次生污染、健康保護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立法者們和學術界從現在開始就要展開研究論證和立法規劃。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建設委員會.海外各國綠色建筑評估系統對比報告.中國綠色建筑網,http://www.cngbn.com/?action-viewnews-itemid-63.
2. 劉志鴻.當代西方綠色建筑學理論初探.新建筑,2000,(3):3-4.
3. 盧求.德國DGNB——世界第二代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世界建筑,2010,(1):105-107.
4. 曾路,孫永明.產業技術路線圖原理與制訂.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中國科協政策研究項目(2009ZCYJ02);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8XSH012)。
作者簡介:吳貴生,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遵白,貴州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優秀訪問學者,清華MBA。
收稿日期:201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