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和比較了Bhattacharya(2003)等提出的盈余不透明度和Francis(2004)等提出7種盈余屬性的盈余質量度量方法,并結合廣西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了檢驗,分析了廣西上市公司盈余的質量特征。
關鍵詞:盈余不透明度;盈余屬性;會計基礎;市場基礎
會計評論雜志(The Accounting Review)在2003(Bhattacharya et al.)和2004(Francis et al.)年分別發表了兩篇關于盈余質量與權益成本相關性的文章。這兩篇文章的實證檢驗結果表明,高質量的盈余質量信息能降低權益資本成本,文章中對盈余質量的度量方法也成為近年來研究會計信息質量、盈余管理、資本成本等方面的重要參考文獻和方法來源。本文將在比較二者度量盈余質量的方法的基礎上,分析二者的優缺點及其適用性,結合廣西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了廣西上市公司的盈余特征,為盈余的質量評價及盈余信息的應用提供新的思路。
一、 Bhattacharya等提出的基于會計基礎的盈余質量評價指標——盈余不透明度
自2001年以來,盈余的不透明被認為是模糊公司基本業績、破壞投資者信心的原因之一,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Levitt早在1997年就提出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應該是透明的、充分披露的。但卻沒有提出如何衡量信息的透明度。Bhattacharya(2003)等提出的盈余不透明度(Earnings Opacity)實質上是一種逆向的透明度的度量方式,反映了盈余信息含量為何少,沒有反映公司真實的但卻不可觀察的經濟利潤。財務報告的一個基本的關注點是關于企業的業績信息,這由利潤及其組成部分提供,盈余質量歷來也是投資者和研究者的關注焦點。Ball(2000)等從正面度量了盈余的透明度,他們認為會計盈余及時地包括了不可觀察的經濟收益就是透明的信息。但造成盈余信息不透明的情況是復雜的:管理者動機、會計準則和會計準則實施(審計質量)之間的相互影響。管理者有動機操縱盈余,同時會計準則是相對寬松的,準則的實施(審計)是松懈的,或者就僅僅是因為會計準則本身的質量就是低下的,這些因素會造成盈余的不透明。

Bhattacharya的文章研究了34個國家的盈余質量與資本成本和股票交易量之間的關系。由于管理者動機、會計準則及其實施機制的比較難以直接衡量,作者通過不同國家會計數據的分布特征來代表盈余的不透明度,即盈余的激進度、損失回避度和平滑度(具體衡量方式見表1)。這三個維度也是已有的研究中被認為是弱化會計業績與真實的經濟業績關聯的主要原因。在資本市場相對比較發達的普通法系國家,為降低信息不對稱,要求及時確認損失,穩健的盈余被視為是高質量的,而在資本市場相對不太發達的大陸法系國家,“利益相關者”的治理模式讓信息不對稱通過私下的溝通交流得到緩解,對信息的及時性相對較弱,盈余相對比較激進。盈余管理問題已經在大量的文獻中得到證實,回避損失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模糊了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關系,增加了不透明度。會計準則與管理者動機會導致利潤平滑的出現,在大陸法國家,利潤平滑是合法的,甚至受到鼓勵,如德國和法國。如果會計收益受到人為的平滑,將不能反映公司業績真實存在的波動,也會增加盈余的不透明度。
文章中作者的實證研究發現,20世紀90年代后期,文章中考察的34國家的盈余不透明度是下降的,而且這主要是因為降低了盈余的激進程度而實現的,國際會計準則的實施對盈余不透明度的下降沒有顯著的影響。這似乎也證明了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股權的不斷分散,投資者對穩健的盈余信息需求越高,降低了盈余的激進程度。但損失回避和利潤平滑會更多地受到國內法律制度的約束,如稅法、商法、公司法等,短時期內很難改變這樣的盈余特征。盈余不透明對資本市場有著負面影響,因為它增加了業績信息的噪音,因此而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又不能通過其他溝通機制完全解決,不透明造成的信息風險相對其他影響證券市場效率的因素來說也是重要,也會包括在價格里面,增加交易成本。Bhattacharya的文章證明了隨著不透明度的增加,股票交易市場的成交量是下降的,對權益資本成本也有證據表明與不透明度正相關。盈余不透明度的這三個維度,考慮了會計準則和審計的質量,其變化也能反映經濟效率的變化和制度因素的影響。利用Bhattacharya等提出的度量會計質量的方法和樣本,Biddle等2006的研究提供了高質量的會計信息能提高公司投資效率的證據,即會計信息質量與投資-現金流量敏感度負相關,以股權融資為主的國家比以債權融資的國家體現得更加明顯,如美國與日本比較起來,前者的會計質量有著更重要的作用,能減少投資過程中可能的摩擦。
二、 Francis等提出的基于會計基礎和市場基礎的盈余評價指標
Francis(2004)等在文章中概括了盈余的7個屬性(具體情況見表一),即屬于會計基礎的屬性(只考慮會計信息),包括應計質量、持續性、預測能力、平滑度4種。屬于市場基礎的屬性(考慮了股票價格或回報),包括價值相關性、及時性、穩健性3種。以權益資本成本為投資決策的指標,作者考察了這些屬性與投資者投資決策之間的關系。通過模型確定權益資本成本,然后去刻畫盈余屬性與資本成本的關系。作者的意圖是想確定每種屬性是否都對投資者有意義,進而確定定哪個是最重要的,即哪個與權益資本成本的關聯最為強健。他們的研究是基于對權益資本成本與公司具體信息特征的關系,并假定盈余是最重要的信息來源而進行的。同時也意味著管理者認為投資者和財務分析師將盈余視為最重要的估價指標(相對于股利、現金流量等)。
作者認為適宜的盈余屬性應該能減少信息風險,因而能在資本市場產生可辨別的優勢。這個優勢通過資本成本體現出來。因為盈余是最重要的公司信息,而公司信息特征影響權益資本成本,因此可以通過以下三個途徑考察盈余屬性與權益資本成本的關系:逆向的盈余屬性與權益資產成本是否正相關;通過比較不同屬性對權益資本成本影響的相對重要程度確定哪個盈余屬性對投資者而言最為重要;有條件地檢驗盈余屬性的影響,確定盈余屬性是否有不同的成本影響。而之前的許多描述盈余屬性的研究只關注一個單獨的屬性,如以波動性衡量應計質量和平滑,而沒有考慮這個屬性是否恰當地代表了其他屬性。

盈余屬性由管理者報告目的和實施決策共同決定,并包含了公司經營模式和經營環境的固有特征(包括公司規模、現金流量的波動性、銷售額波動性、經營周期、損失發生率、無形資產密集度、資本密集度等)。Francis等在文章中檢驗了包括總的(固有影響和操縱性)和操縱性部分盈余對權益資本成本的影響。作者以會計基礎構建的盈余屬性是基于這樣的假設:盈余的功能是通過應計程序有效地在報告期間分配現金流量,而以市場為基礎構建的盈余屬性基于的假設是:盈余的功能是反映經濟收益,經濟收益是通過股票回報體現出來的。作者的實證研究發現,應計基礎的盈余屬性的影響超過了市場基礎的盈余屬性:應計質量、平滑度、持續性和價值相關性都對資本成本顯著正相關,且四種特征的相關性依次下降,即應計質量的影響最大,價值相關性影響最低。這7個屬性能單獨地或共同地對投資者的決策產生影響,這種影響要結合具體的環境或決策才能進行評價。以會計為基礎的盈余屬性,相對于以市場為基礎的盈余屬性而言,能解釋更多的橫截面上的權益資產成本的差異。
三、 對以上盈余質量度量方法的評價
Bhattacharya等提出的盈余不透明概念是從導致盈余質量降低的原因去衡量的,使用的是會計系統產生的數據,考慮了管理者動機、會計準則、法律制度對盈余的影響。盈余越不透明,盈余的信息含量越低,投資者面臨的信息風險越大,會增加交易的成本,降低市場效率,適合從宏觀層面分析盈余質量,也能對非上市公司進行分析。而Francis等提出的7個盈余屬性更加全面地衡量了(上市)公司層面的信息特征,包括會計的和市場的屬性,能對公司的盈余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并找出產生這種屬性的原因,即是公司特有的還是管理者操縱影響的,更適合微觀層面的分析和評價,當然市場屬性的應用要考慮市場的有效性,否則結論是不可靠的。
四、 廣西上市公司盈余的基本特征
因課題的需要,本文只選取了廣西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到目前為止,廣西的上市共有27家,上市時間分布是1993年~2008年,為保證數據分析的有效性,在計算指標時進行了必要的剔除(沒有連續5年以上數據的、數據缺失的),數據取自CSMRA數據庫。具體結果見表2。
從表中列示的結果來看,廣西上市公司的盈余具備以下特征:以會計基礎(應計)衡量的盈余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穩健性,具有損失回避的傾向,體現出盈余管理的意圖;盈余具有一定程度的持續性,但預測性低;盈余的波動性低于現金流量的波動性,可能存在利潤平滑的因素。剔除管理者對資產減值可能存在的操縱性影響后,盈余也體現了及時性和價值相關性的特征。
注釋:
①應計額=(流動資產變化額-流動負債變化額-現金變化額+包括在流動負債中的長期負債變化額-折舊和攤銷+應付所得稅變化額)/年初總資產。
②凈收益/年初總資產的比率處于(0,1%)或(-1%,0)被認為是小額的利潤或虧損。
③Xj,t=Φ0,j+Φ1,jXj,t-1+εj,t,其中Xj,t為(凈利潤+資產減值損失)/t年。
④NIBE:特殊項目前的凈收益,等于凈利潤+資產減值。
參考文獻:
1. Francis, J., R LaFond, PM Olsson, K Schipper. Costs of equity and earnings attributes.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9(4):967-1010.
2. Bhattacharya, U., H Daouk, M Welker. The W- orld Price of Earnings Opacity.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78(3):641-678.
3.Ball, R., S.P. Kothari and A. Robin.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29(1):1-51.
4. 李青原.會計信息質量與公司資本配置效率——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南開管理評論,2009,12(2).
5. 陳旭東,黃登仕.中國上市公司會計穩健性的時序演進與行業特征研究.證券市場導報,2006,(4):59-65.
基金項目:廣西大學科研項目(項目號:X081022)資助。
作者簡介:徐全華,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博士生,廣西大學商學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