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建設區域的產業創新網絡,使得區域內產業體系在技術、市場的交互動態演進中不斷擴張,實現新技術的更新和轉化,有利于推動區域產業升級和競爭力的提升。通過對區域未來產業創新主導模式的思考,確立產業集群主導產業網絡協作式發展模式。確立主導產業之后,必須根據產業關聯性建立起相互依存的產業發展網絡。文章借鑒目前各地產業自身發展的成功經驗,以及各地政府對于主導產業及形成的產業價值鏈所給予的體制和機制保障,促進區域各個重點發展產業盡快壯大并鼓勵企業間的競爭,鼓勵各個相關企業形成相互支持的產業配套網絡,實行緊密地圍繞主導產業形成的上下游產業鏈條,注重高新區內重點大企業帶動作用,形成以本地文化為創業環境的產業創新體系。
關鍵詞:區域產業創新體系;布局;政策機制;制度支持
區域創新體系的有效運行會加速形成產業集群和空間集聚、產生集聚經濟性。產業集群作為一個創造、擴散和應用知識的體系,從本質上講就是一個區域性創新體系,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模式。因為在優先創新企業開發的市場中,總是存在剩余的市場容量,這為其他企業提供了市場機會。具備堅實技術基礎的其他企業,可以針對剩余的市場需求,在異質性資源基礎上整合、集成,做出適應性改進,推出性能不同的創新產品,滿足相應的市場需求,使原有的產業鏈伸展,產業創新網絡擴張。產業鏈的延伸帶來產業內分工和專業化的深化,企業間的創新合作和技術流動更加頻繁、更加充分,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創新實力愈發增強,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鏈進一步延伸,形成更加龐大而緊密的動態創新網絡,推動產業內新技術或新知識的產生、流動、更新和轉化。當市場飽和時,企業僅能維持經濟利潤,產業外部的資源不再流入,產業結構趨于穩定。為了突破既定的已結構化的產業約束,企業將通過創新形成新的經濟活動,經過產業創新網絡的傳遞和輻射,推動產業內的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形成產業的升級與替代。技術和市場交互作用,形成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循環往復,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培育區域產業創新體系正是以現有的產業鏈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所建立的企業內部、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和政府、社會的聯系網絡,它是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產業內新技術或新知識的產生、流動、更新和轉化,達到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實現產業升級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一環。
一、 未來區域產業創新體系布局的思考
1. 建立以產業集群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平臺。在產業集群中構建有效的科技創新平臺,是實施基于產業集群的我國科技創新戰略的切入點。作為產業集群科技創新平臺的核心,集群內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有著重要的地位,需要重點建設。不同的產業集群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科技創新中心的不同組建方式,既可以通過集群內相關行動主體共同組建科技開發中心,也可依托集群內的大型企業的研發中心。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對影響產業集群發展的某些基礎性科研、共性技術與關鍵技術的扶持,既可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也可體現國家科技戰略規劃。產業集群中不同行動主體的積極參與而形成有力的科技創新網絡,是構建集群科技創新平臺并進行有效創新的關鍵。其中,院校源源不斷地提供科技創新所需要的新知識、新思想,為科技創新培養人才,為集群內科技創新人才更新知識;科技服務機構提供了科技發展的國內外前沿信息,可以減少科技創新中不必要的重復,從而有效地提高科技創新的效率;企業及時地應用科技創新成果,是集群科技創新的源動力,直接帶動了產業集群的科技創新水平。
2. 建立區域產業共生網絡。按照創新體系理論,創新過程實質上是各種組織相互作用的過程,單個企業或機構作為政策作用的對象,以實現區域內整體創新能力的提高。提高區域整體創新能力的關鍵在于促進各種組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產業集群正成為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但是,產業集群并不意味著區域持續創新活動和競爭優勢的長期保持。區域創新網絡形成良性的創新循環狀態,有賴于其內部運作機制的有效運轉。區域創新體系的內部機制主要有四個:交互式學習、知識創造和分享、鄰近性和社會嵌入性。區域創新體系中的創新要素正是通過系統的內部機制,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產生了某種輸出意義上的改變(新產品、新技術的產生等),進而影響了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提高了區域創新系統的效率。區域創新體系作為一個經濟區城內與技術創新的產生、擴散和應用直接相關,并具有內在相互關系的創新主體、組織和機構的復合系統。其獲得成功的前提是基于本地的創新網絡,即建立在企業間以及企業與科研機構間長期的合作的基礎之上的。無論是國家創新體系還是區域創新體系,其目標都是通過知識有效的積累、傳承與增長來促進技術創新,從而導致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其方式是通過創新系統的主體構成有效的網絡、互動創新。因此,要將產業集群建立與發展和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結合起來,營建創新創業環境,形成活躍的創新創業局面。
對于目前區域產業共生網絡規劃應該首先應結合具有區域稟賦優勢的產業,并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與信息服務、動漫游、設計等創智型產業。同時,針對區域內早期引進的高新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傳統產業采取“騰籠換鳥”、“提升改造”等措施開展搬遷改造,把置換到的土地用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并引導各企業向資源利用效率高、“三廢”減排管理有效、廢物綜合利用好的生態環保型產業發展。
3. 培育產業集群的內生競爭力。區域產業集群的內生競爭力是指反映產業集群生產要素在區域環境要素的控制下發生相互聯系、協同作用的內在運行機制,決定區域產業競爭力高低的是各個區域產業自身生成影響競爭力的內部變量,提高產業集群內部運行系統所形成或創造的競爭力,也就是通過管理和業務活動的有機結合使產業在區域市場上形成的能力差異。例如投入、產出、組織結構以及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都是用來反映內生競爭力變量的指標。要培育區域產業集群的內生競爭力,就要從產業內部出發,以區域內部產業集群的相互作用來提高集群內企業生產與創新效率,構建各個企業的微觀作用機制的形成來促進整個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并作用到整個區域的層面。
4. 培育區域內新的主導產業,發揮區域產業集群優勢。縱觀各地成功的大多數高新技術區域都以其具有特色的產業而參與區域和國際競爭,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導產業是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石,具有生命力的集群是不斷產生新思想、誕生新技術的集群。因此,區域產業競爭優勢的持續增強,要有連續不斷的、具有帶動作用的主導產業群作為支撐,主導產業的更替以及產業升級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培育并誘導新的主導產業的出現是產業集群不斷發展的必要基礎。
區域產業的內生競爭力也是外生競爭力作用之后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各種外部資源、環境、政策優勢等最終要通過內部企業的競爭力提升表現出來。區域產業集群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分工使得各產業可以更好的專注于自身的核心能力提升,企業有更多的資金和人員實力進行各種技術改進和發明,從而促進整個產業鏈的自主創新。
根據區域自身的實際情況,內生的選擇和獲取自身的競爭力狀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創造更好的吸引人才的環境,增強區域人才的素質與創新能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鏈的形成做好交通、能源、金融等方而的有力支持;同時,在相關的制度建設及優惠政策制定方而,建立力于專業分工、人才引進、技術創新的相關安排。
二、 相關政策機制和制度支持
區域內的相關政府作為區域經濟的宏觀調控者,創造適于企業競爭合作的市場環境是其主要任務。按照邁克爾波特曾指出,政府制定政策的主要角度應該是改善生產率增長的環境,如改善區內企業投入要素和基礎設施的質量和效率。具體來說,除了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在重點扶持高新區時將優惠政策由原來的區域傾斜向產業和技術傾斜;以主導產業的企業為導向,有目的地吸引具備產業關聯效應的項目,建立和諧園區。需要指出的是,核心主導產業以及關聯性產業的產業集群是在市場競爭下完成的,政府不可能在短期內通過強制手段建立。但是政府應該尋找出制約區域各個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因素,并進行政府行為創新乃至制度創新。
創新產業發展政策支持機制。按照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要求,針對重點發展產業和區域,整合、擴大產業扶持資金,創新優惠扶持政策,積極爭取國家、省部專項資金、政策支持,形成集成效應,通過建立產業引導資金、擔保、貼息、入股等多種形式,優先支持優勢資源開發和集約利用,主要幫助企業在技術研發、品牌推廣、營銷體系建設等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打破隸屬關系和所有制界限,健全公開、公平、公正的項目評估機制,對重大攻關和技術開發產業化示范項目,政府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市及縣(市)區財政均應安排專項資金,引導社會投資,推進產業優化升級項目建設。
1. 建立可持續發展產業篩選機制。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建立項目篩選的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評價指標體系,將土地投資強度、投入產出效率和能耗、水耗、環境要求等指標作為項目審核和土地供應的重要依據,嚴格限制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項目建設。對重大項目實施專項審核評價,由職能部門參與對項目選址所在地的資源承載能力、產業發展環境的聯合評估;對規模較小的項目采取歸類綜合審核評價,采取集中供地或提供標準化廠房等辦法,提高資源利用集約化水平。
2. 制定重大項目有效配置機制。按照空間功能區劃要求和各地經濟發展實際,綜合運用規劃、土地、投資、信貸等手段,引導資源按區域功能定位方向流動和聚集。現代服務業的重大項目主要在主城區安排,注重空間均衡和協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的重大項目主要在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安排,引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資產重組項目向園區集中,注重資源集約和產業集聚;現代農業的重大項目主要在適宜開發區域安排,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適度規模經營。在控制開發區域逐年安排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項目,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健全績效考核綜合評價機制。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建立和完善政府績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在經濟工作目標考核體系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社會發展、環境業績的考核內容。
3. 努力消除區域產業集群的制度壁壘,整合區域經濟資源。區域發展的關鍵在于打破本地創新主體間的聯系阻隔,加強彼此間的交流與合作。由于創新障礙得到有效的降低,從而能夠保證整個區域持續的創新活力。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問題,是如何通過制度創新,幫助創業者向專業化發展,降低內生交易費用,促進企業間的勞動分工和提高企業競爭力,以及通過區域營銷發展產業集群,進而構筑區域創新網絡。世界經濟發展經驗證明,新制度催生新技術,創造新產業,造就新經濟。政府在維持市場秩序、消除產業進退的政策性壁壘的功能是其內在屬性。政府也應當在稅收、政府公共支出等方面對促進產業集群提供合理的政策扶持,鼓勵信息技術對制造業的系統集成。一是根據區域產業發展規劃,有針對性地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以良好的經濟生態系統,形成要素流動的“洼地”。二是發揮區域高校科研優勢,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結合,培養、吸引優秀人才,加強職業培訓,為集群產業發展提供技術與人力資源。三是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干預,加快建立社會誠信系統,營造自由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四是淡化銷售額、GDP等政績指標,強化就業、稅收等社會指標,為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新鮮“空氣”。
4. 培育促進產業集聚的區域社會文化環境。區域的社會文化環境按照美國人類學家林頓(Linton)的論述:社會文化是“某特定社會成員共享并相互傳遞的知識、態度、習慣行為模式等的總和”。建立區域的社會文化環境主要涵蓋了區域內居民的風俗習慣、文化水平、心理素質、主流的價值觀念、社會風氣以及社會關系網絡等內容。它直接影響著人們是否有追求創新的熱情,人與人之間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關系。具體包括:(1)行為主體的創新精神。它包括人們對創新的接納、認可程度,敢于冒險的熱情和勇氣等,是人們創新的原動力。(2)彼此信任的協作關系。彼此信任的協作關系是集群創新的關鍵。(3)開放的思想交流氛圍。著力營造平等、自由、寬松的工作環境和開放的信息交流環境有利于新思想、新技術在區域內的傳播、學習。相互信任和開放的心態,使得人們之間交流和互動頻繁,加快了新思想、信息和創新擴散的速度。
5. 推進區域產業集群融入全球產業價值鏈體系。對區域經濟來說,未來產業的有效升級有兩條路徑:一是沿著產業層次的不斷提升,即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從輕工業向重化工業演進,這是眾所周知的產業升級路徑。二是沿著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價值鏈提升,即從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從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從生產普通零部件到關鍵的核心部件的基于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的集群創新升級模式。大量研究表明,由于產業集群能夠獲得建立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報酬遞增、企業間的互動學習和合作創新等優勢,從而成為具有高端競爭優勢的產業升級模式,進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正如波特所指出的,區域經濟的增長和競爭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促進和發展集群的能力,其核心是集群式創新網絡的發展。隨著產業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產業和產品不斷走向世界。由于區域和全球化的聯系日益增強,區域創新體系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要與其它地區和全球產業價值體系相融合,使創新要素在跨區域和全球流動。產業集群的發展也必須與全球產業鏈或全球市場的大背景相結合,只有融入更大區域乃至全球產業價值鏈體系,不斷朝著全球價值鏈的髙附加值環節攀升,地方產業集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在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時,要積極實施科技開放互動戰略,開展跨區域科技合作和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推進產業集群融入更大區域乃至全球產業價值鏈體系。
參考文獻:
1.Porter,M.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7- 90.
2.E· W· Hill. 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s Industrial Cultures: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Economic Develo- pment Quarterly,2000,14(1):65-96.
3.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魏守華等.產業集群:新型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經濟經緯,2002,(2).
5.徐金發等.基于產業集群視角的總部經濟分析.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6.閆青. 以產業集群促進大學科技園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研究——以南京大學-鼓樓高校國家大學科技園為例. 科學.經濟.社會,2009,(1).
7.徐莉. 基于產業集群內生效應的企業自主創新. 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2008,(11).
8.王智新,梁翠. 全球價值鏈、產業集群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改革與開放,2009,(2).
9.孫秀梅,綦振法.產業集群自主創新的發展障礙與對策.經濟導刊,2008,(3).
10.陳柳欽.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體系互動分析.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
11.徐勝.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體系的融合研究.當代財經,2007,(1).
12.劉剛.中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問題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7.
13.李諄.基于產業集群的長株潭區域創新體系研究.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6.
14.鄧冠玉.以產業集群促進區域創新體系向縱深發展的政策思考.河南農業,2010,(12).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號:08SJD6300069)。
作者簡介:王幫俊,南京大學商學院博士后,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王冬,博士,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收稿日期:201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