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司知識創(chuàng)造的核心是知識整合。公司知識整合具有其特有的路徑與組織形式,其中,前者主要表現(xiàn)為四種路徑方式,后者主要表現(xiàn)為卓越知識中心與知識團隊。
關鍵詞:公司;知識整合;路徑;組織形式
知識經(jīng)濟時代,公司的知識創(chuàng)造是公司持續(xù)性競爭優(yōu)勢的最重要源泉,而該過程是通過公司中的個人和群體以及公司間,并在一定的組織形式下所進行的持續(xù)性整合“二元”知識的方式實現(xiàn)的。因此,對于公司知識創(chuàng)造來說,研究公司知識整合的路徑及其組織形式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 公司知識整合的路徑
知識整合是指公司對其內部的知識進行重新整理,摒棄無用的知識,并將公司中員工和組織的知識有機地融合起來,使之具較強的柔性、條理性、系統(tǒng)性,必要時需對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構,并以此形成公司新的核心知識體系的過程(Jimmy C. Huang Sue Newell,2003)。公司的知識整合是通過以下路徑實現(xiàn)的。
1. 公司已有知識和新獲取知識的整合。公司新知識的獲取總是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的。公司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必須將公司原有知識與公司現(xiàn)有知識進行融合;或者將公司新知識與公司的原有知識融合,從而使公司新獲取的知識成為公司知識有機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司在新舊知識的融合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公司充分把握和利用現(xiàn)有知識的作用,并建立公司儲存和利用現(xiàn)有知識的知識基礎設施——公司知識庫或公司知識管理系統(tǒng),以預防公司知識的遺忘和遺漏;另一方面,由于知識庫是公司學習和知識管理的基本工具,現(xiàn)有知識和新知識的整合主要是借助知識庫進行,即通過補充新知識,不斷對知識庫中的知識進行整理、更新和重構。
2. 公司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整合。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整合主要是指這兩類知識的相互轉換:這種轉換主要在個人、群體和公司等不同層面的知識主體之間進行。通過整合,公司不同層面的知識主體擁有的隱性知識通過外部化過程不斷轉化為各種新的顯性知識,而公司不同層面的知識主體擁有的顯性知識通過內部化過程不斷地轉化為各種新的隱性知識。Cecilia Enberg(2006)等認為只有經(jīng)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不斷轉化和整合,公司的知識才能最終成為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
3. 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的整合。個人知識具有專有性和互補性,是個人長期積累和創(chuàng)造的結果;公司中的各種知識既不能脫離個人知識而獨立存在,但又不是個人知識的簡單相加,它具有非加和性、整體性的知識特質。在公司知識轉化的過程中,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不斷發(fā)生著各種整合Yukika Awazu(2004)。通過有效整合,一方面零散的個人知識不斷地融入到組織知識之中;另一方面組織知識也能夠迅速地融入個人的工作去。通過整合,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在彼此滲透、水乳交融的同時,二者的知識容量(知識庫)不斷增加,品質不斷提升,從而為公司知識創(chuàng)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 內部知識和外部知識的整合。公司在發(fā)展過程中,僅僅依靠內部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在公司的各種知識的轉化過程中,公司內部的各種信息和知識與公司外部的信息和知識的互動、協(xié)同、融合等關系日益強化,發(fā)生著復雜的整合過程。通過這種整合作用,公司從外部吸收的信息和知識不斷轉化為公司內部的信息與知識,從而使公司的知識積累不斷增加。在公司內外部知識整合的過程中,公司應加快知識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高效迅達的內外部相連的信息和知識網(wǎng)絡,為盡快的將公司外部的客戶知識、供應商知識、合作者知識以及相關科技、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與知識高效地整合到公司的知識管理系統(tǒng)和知識庫之中。為公司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提供一臂之力。
二、 影響公司知識整合的因素
Grant的知識整合理論認為:“公司的主要角色,組織能力的核心是知識整合”,而組織的知識整合能力由兩種重要的機制決定,這兩種機制是指南(Direction)和組織慣例(Organization Routines)。知識整合的潛在假設是并非所有的雇員都掌握所有的知識,指南通過隱性知識顯性化的規(guī)則使雇員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組織慣例能降低顯性知識溝通的必要性。除了這兩個機制之外,Grant認為,起源于知識整合的組織競爭由三個問題所決定,知識整合的效率、知識整合的范圍和知識整合的柔性。基于Grant的觀點,整合效率的水平依賴于參與者之間存在的共享知識的程度以及協(xié)調水平和組織結構。按照Demsetz的觀點,共享知識是指溝通中的組織成員對某一分享專業(yè)領域的共同理解。例如:為了推動技術人員和貿易人員之間開發(fā)貿易系統(tǒng)的討論,對貿易人員來說,了解一些基本的技術知識,對技術人員來說,了解一些貿易流程都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的是,共享的知識水平越低,組織成員之間的知識整合的難度越大。盡管共享知識重要,但協(xié)調的水平只能通過重復得以提高。換言之,當共享知識被創(chuàng)造之時,不同的專業(yè)人士需要持續(xù)地實踐以提高他們的協(xié)調質量。這反映在集體心智的觀念之中,它促進了專業(yè)人員之間的無縫協(xié)調,因而也保證了行為的連續(xù)性。然而,效率水平依賴于組織結構如何與組織成員所執(zhí)行的任務的特性相一致。例如,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科層制結構降低了溝通的必要并使整合效率最大化。與此相對照的是當環(huán)境變化的程度高時,有機結構將支撐日益增長的對溝通的需求,這將有可能使整合效率得以提高。整合的范圍涉及潛在的、差異性知識整合的復雜性的程度。參考上述整合效率的分析,很明顯,整合范圍越廣,所期望得到的整合效率水平就越低。這是因為當整合范圍擴展時,對充分的共享知識水平的需求并不能實現(xiàn)。同樣,當整合范圍擴展時,對高層次協(xié)調水平的需求將成為必須。因此,在大規(guī)模協(xié)調工程(項目)中,沒有先前的經(jīng)驗,組織可能潛在地遭受低水平整合的整合效率。最后,參照Grant的觀點,整合柔性由組織重構已有的作為推動持續(xù)創(chuàng)新方法的知識的能力所決定。整合柔性的重要性在其陳述中反映出來:“超競爭環(huán)境最終導致所有的競爭優(yōu)勢地位被模仿和創(chuàng)新競爭所侵蝕”。
三、 公司知識整合的主要組織形式
1. 卓越知識中心。卓越知識中心(Knowledge Centers of Excellence,KCoE)是一個集中性的人力資源群體,由組織成本削減戰(zhàn)略所推動。雖然卓越知識中心以多種形式出現(xiàn),但持續(xù)的人力資源開發(fā)是其關鍵因素。KCoE的普遍流行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與德州儀器公司(該公司目前已擁有超過17個這樣的中心)和運用KCoE的美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該協(xié)會運用KCoE目的是為了加強在不斷變化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中的注冊會計師所需的戰(zhàn)略技能。
最早通過集中資源技能以降低成本而成立的KCoE近來多用于提供專門知識或技能,包括 項目管理和推進產(chǎn)品和服務。KCoE具有如下特性:其一,它是一個相關技能或學科的邏輯分組;其二,在這里,個人可以學習和分享知識;其三,是一個可以面對面或虛擬知識交流的組織單位;其四,可以是面對面或虛擬組織;其五,KCoE需要與之匹配的知識資源;其五,擔當新業(yè)務戰(zhàn)略的動因。
卓越知識中心往往擔負著五個方面的職能:其一,聚集知識資源,內部使用或對外銷售;其二,臨時性知識資源,為制定計劃所用;其三,信息或教育方面——職業(yè)開發(fā)和再培訓,分享最佳實踐;其四,營銷,客戶知識接觸試驗推動產(chǎn)品創(chuàng)新;其五,戰(zhàn)略轉換,是利潤來源差異化。
2. 知識團隊。公司的知識團隊是指由來自不同知識領域的知識員工組成的,以一定的任務為導向,創(chuàng)造并維持信任、支持、尊重和合作的團隊氛圍,共同完成團隊任務的群體。
Daniel J. Alberts(2007)認為知識團隊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知識團隊的目標具有高模糊性和變動性。知識團隊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產(chǎn)生的,明確的需求是知識團隊工作的基礎。然而,由于知識團隊的工作成果一般是創(chuàng)造性的、前瞻的、獨特的,知識團隊在定義其需要時,其最大的問題是這種需要是粗略的和模糊的,它可能只是一閃念,或者是某種新鮮事物。想法越獨特,不確定性越強。其二,知識團隊的成員構成具有動態(tài)性。知識員工的流動率高,知識員工從事的是腦力創(chuàng)造性勞動,他們是公司創(chuàng)造財富的主體,喜歡追求自主的工作環(huán)境,自我實現(xiàn)需求強烈,一旦組織未給予其相應的重視與尊重,或者知識員工為組織創(chuàng)造了價值而未獲得相應的回報,其成就感就會受挫,從而降低對工作的積極性,甚至離開組織。在知識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高效的知識可獲得高薪的市場行情引發(fā)了知識員工的高流動率。知識員工的忠誠培養(yǎng)也成為知識團隊管理的焦點問題。
四、 結語
公司知識創(chuàng)造是通過知識整合實現(xiàn)的。公司的知識整合遵循其特有的路徑,依賴其特有的組織形式。只有基于公司特有路徑和特有組織形式的知識整合的知識創(chuàng)造才能為公司帶來持續(xù)性的競爭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 晏雙生.知識創(chuàng)造與知識創(chuàng)新的涵義及其關系論.科學學研究,2010,(8):1148-1152.
2. Kazuo Ichijo、Ikujiro Nonaka. Knowledge C- reation and Management:New Challenges for Mana- g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44-55.
3. Jimmy C. Huang, Sue Newell. Knowledge integration processes and dynamics within the context of cross-functional projec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3,(21):167-176.
4. Jacqueline L. Kenney, Siegfried P. Gude- rgan.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organizations:an empirical assessment.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 gement,2006,(4):43-58.
5. Cecilia Enberg, Lars Lindkvist,F(xiàn)redrik Tell.Exploring the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te- gration. Management Learning,2006,37(2):143-165.
6. Yukika Awazu.Informal network players,knowledge integration,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3):62-70.
7. Grant R. 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 petitive environment: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4):375-387.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研究的部分成果(課題編號:2010SJD630073)。
作者簡介:晏雙生,中國藥科大學社會科學部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管理學博士,南京大學商學院企業(yè)管理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
收稿日期:201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