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亨九個展《面對面》
2010.12.04-2010.01.23/阿拉里奧(北京)1號展廳阿拉里奧畫廊今年的壓軸大展是以極寫實的手法創作人物肖像而聞名的姜亨九個展。現場展出20余幅作品,除了畫布作品以外,觀眾亦可觀賞到藝術家的鋁板漆畫作品。舞動的金色發絲、美妙的魚尾細紋等極寫實的表現手法將激活觀眾的觸覺神經,在欣賞作品的同時經歷一場驚險而震撼的直覺繪畫之旅。姜亨九選擇瑪麗蓮·夢露、奧黛麗·赫本、梵高、米開朗基羅、愛因斯坦等代表著某個時代的標志性人物為創作對象,將創作焦點無限拉近直至最大限度地集中在人物面部。他運用極寫實的手法進行描繪,這種表現手法因為運用了噴槍、磨床、釘子、電鉆、棉棒和牙簽等各種新鮮的媒介來代替傳統的畫筆而變得可行。由此而誕生的人物仿佛照片一樣真實,無數觀賞者甚至因此產生誤解,但實際上他的作品卻并非以照片為模板而作。事實上姜亨九身處的是現代美術極寫實主義理論與概念的對立面。極寫實主義的概念中強調的是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冰冷的表面屬性,而他則更加強調深刻的內在屬性。正因如此他尤其著重于對人物眼部的刻畫。觀眾面對這些200號或更大畫布上的超大面孔,凝視著如人臉般大小的眼睛時,便能真切感受到這位渾身充滿匠人精神的藝術家為避開極寫實主義手法所作的種種努力。畫家希望觀眾面對這一張張巨大的面孔,不是單純的欣賞,更要與人物進行對話和情感的交流。(見圖1)
張恩利個展
2010.12.31-2011.02.13/民生現代美術館
張恩利喜歡思考生活中無法避免的轉變、不安和令人窒息的壓力、危險而錯位的處境,他利用粗放的筆觸和濃烈的顏色描繪事物和人的動作和狀態。畫面鎖定的“存在問題”成為觀察和敘事的主要線索。1998年到2000年間,張恩利開始畫很多小尺寸的靜物作品,畫面松弛的情緒很明顯,后來他將此方法用于人物描寫,將原來畫中的厚重的顏色變得稀薄和留下大量空白。在民生美術館展出的張恩利近期作品中,他選擇現實中簡單的事物作為繪畫的對象,并在不同的畫幅中對同一物體進行反復描寫,如樹、盒子、床、工具等,在其中,他有意地削弱繪畫內容的多樣性和形式上的限定,顯示出繪畫語言本身的各種可能性。“樹”系列似乎意味著這樣的一種持久力量——反對盲目崇拜創造性,消除個人對于描繪的欲望,樸素安排和描繪成為延展對“存在”之呈現的深刻理解。張恩利繪畫中所討論和強調的并非我們周遭無所不在的現實和環境,而是依靠這些被故意剝離其解釋性的語境,重新嘗試對事物建立新的定義。正如在他的畫中,我們依稀能辨識出將照片圖像轉到畫布時所用的“網格”痕跡,令我們得以了解藝術家是如何處理并再解讀這個世界的,這樣一種躊躇和試錯的知識態度是一種當代思維。同時在展廳出現的“藝術家工作室”則說明藝術家的思考和“工作之地點”是怎樣從現實掙脫出來而成為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空間。(見圖2)
行為藝術中國文獻——1985—2010
2011.01.01-01.01/宋莊美術館
本次展覽的內容由栗憲庭提供的1986年后的行為藝術文獻、溫普林推薦的1980-1990年代的行為文獻資料、2000-2009年OPEN主要策劃人陳進10年的行為藝術節文獻資料和張海濤邀請的藝術家行為藝術文獻資料組成。展覽是以編年體和按地域分類的方式對中國行為藝術進行文獻整理,形式以圖片、錄像、文本資料和道具為主,也是行為藝術第一次大規模、系統地走進國內美術館。客觀的梳理歸檔,是對行為藝術價值的真實呈現和為行為藝術研究參考資料的傳承和拓展。20多年來行為藝術作品價值判斷的不真實和不客觀很容易使行為藝術惡性發展,使行為藝術成了過街老鼠,這次展覽試圖突破目前國內美術館尚未系統、合法化的行為藝術展示方式,改變這種被現實社會誤讀的行為藝術現象。(見圖3)
慕辰個展:暮鼓晨鐘
2011.01.15-03.07/滬申畫廊
慕辰在此次展覽上將展出最新創作的裝置、聲音、攝影作品。自2000年以來,慕辰的作品鎖定歷史景觀、政治景觀、現實景觀及其心理景觀等問題,持續對之進行思考與探索。本次展覽通過對全球化進程中支離破碎的社會景觀與生活景觀的透析,尋找并建立自我內在的統一性。展覽分別由裝置《色》、裝置《傲慢與偏見》、聲音《詩》及攝影《茫》組成。《色》,是一組現場裝置作品,慕辰搜集了中國東西南北不同地區不同顏色的土壤,并使用農業社會最古老的建筑方式——夯土,夯筑各種家喻戶曉的全球品牌LOGO。當沉重的鋼模拆除后,人們將看到地質紀元般的五色土層,承載著艷麗而時尚的LOGO,這些在展廳中漂浮的“大陸”被LOGO劃定著邊界,在如今這樣一個貼牌時代,《色》這組作品將本土與世界、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夯筑成史詩般的景觀。《傲慢與偏見》這組作品借用了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通過戲謔的方式讓Chane1 No 5失去香味,失去瓶身,只保留剪影般的線條,但肯定它還是會被人們一眼認出。作品試圖在全球化消費主義愈演愈烈的今天,重新審視人類情感的自我定位與品牌化消費的關系,揭示出當代社會中欲望的生產、包裝和消費正漸漸替代真實的感官和內心的世界。《傲慢與偏見》仿佛是一座欲望迷宮,穿越一道道夢囈之門,人們仍然在以“買櫝還珠”的方式尋找永恒的慰藉。《詩》是一組聲音作品,將香水的名字機械地按照從A到Z的順序組成一首飽含人們所有情感與欲望的贈詩,并通過FOLLOW ME式的領讀與跟讀,又一次將焦點對;隹消費社會對人內在世界的侵占,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的追逐都逃離不開消費鏈的塑造。最后展覽還將呈現一組攝影作品《茫》,在這里,欲望和躁動的世界暫時安靜下來,天人合一,回歸宋人山水,在有限中遙望無限。
你不是個小玩意兒
2011.01.15-02.28/北京藝門畫廊
參展藝術家 陳劭雄,黃然,靳山,冷文,盧征遠,鄢醒,莊輝旦兒
“你不是個小玩意兒”來自雅龍蘭尼爾(Jaron Lanier)的同名著作,雅龍蘭尼爾是一位著名的美國電腦科學家和作家,早在1980年代初期提出“虛擬現實”一詞并一直撰文討論和批評作為一種信息和知識生產方式的互聯網背后所隱藏的政治動因和意識形態設想,其中很多的文字收錄在《“你不是個小玩意兒”》(出版于2010年)一書中。參加“你不是個小玩意兒”展覽的藝術家們同樣對互聯網作為他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的事實保持著好奇心和審視的態度,這個展覽中的創作是他們對于互聯網的特性的一些反思和討論。(見圖4)
文化香奈兒
2011.01.15-03.14/上海當代藝術館
展覽特別呈獻香奈兒在歷史與創意等不同層面的深遠影響。這項展覽通過香奈兒女士的設計、經典標志象征物、文字以及藝術創作來解析香奈兒女士的精神世界。在香奈兒傳奇的一生中,她與多位同時代偉大的藝術家惺惺相惜,包括詩人尚·考克多與勒韋迪、畫家畢加索與達利,以及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香奈兒的創意傳統,從香奈兒女士傳承至卡爾·拉格斐,一如既往地保持與作家和藝術家之間的智慧交流。《文化香奈兒》展覽在上海當代藝術館的兩層空間里呈獻5個主題包括:傳奇的源起Origin、抽象的精粹Abstraction、隱藏的奢華Invisibility、自由的追求LibertV、幻境的靈感Imaginary。展覽不以編年為序,而規劃為五大主題,以便能更精準地展現香奈兒的獨特精神與品牌文化的神髓。香奈兒的設計、大師的藝術作品、手稿與影像作品……這項展覽以多樣的形式,描繪出不同時期藝術風格傳承與不同靈感撞擊的不朽對話。《文化香奈兒》展覽從全球各地精選400件珍稀展品,配合創新流暢的規劃和奇思妙想的視覺盛宴,以饗參觀者。其中,100件是從國家級博物館或私人收藏借展。香奈兒只手締造20世紀無數影響深遠的創新概念及作品,反映了“當代精神”。秉承一貫創新的品牌精神,香奈兒如今已成為“現代(modernity)”的同義詞。《文化香奈兒》展覽,即是香奈兒創新軌跡的絕好見證。(見圖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