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弧度一臧坤坤
2010年12月12日,由策展人朱朱策劃的“現實的弧度”——臧坤坤個展在北京林大藝術中心開幕。生于1986年的臧坤坤是林大藝術中心代理的最為年輕的藝術家。身為“80后”,臧坤坤并沒有向“80后就是卡通”的現實環境靠攏,盡管年輕,他卻是一個勤于思考、特立獨行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不是可以簡單歸類的流行畫,中立、客觀、冷靜是藝術家默認的表達方式。在他的作品中出現的物象都經過精心篩選、安排、組織,以期能夠以足夠的力量激發觀眾對物象之間存在的潛意識聯系的關注與思考。在嚴格秩序感的構圖中,作品反映的內容實際上并不直觀,也不直白。臧坤坤坦言:“我不期望呈現的是具體到每件作品主要表達了什么,一件藝術品不應該僅僅是一個答案,我期待尋求更多的可能性,能不能承載得更多,給觀眾更多聯想。”
16:9的張曉剛
2010年12月8日,張曉剛新作展《16:9》在今日美術館主展廳揭開帷幕。此次大型個展是張曉剛在今日美術館的第一次個展。正如策展人冷林所說:“16:9是今天我們看待世界的視覺角度和位置,我們越來越依賴這樣的方式和尺寸去感知世界。張曉剛象征性地把他的記憶、現實和經驗明確在今天這個角度和位置。”展覽中層出的作品都是16:9的比例,“16:9”被奉為屏幕視覺顯示的黃金比例,也構建了人們看待世界的視覺角度和位置。其中《車窗》系列作品,火車在藝術家早期求學和成長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載著藝術家去獲取知識、機會、朋友并身有感知地認識一個自我歸屬的世界。繪畫中到處都是記憶中的經驗與理想中的幻像。在這個標準比例里,我們開始經歷的是虛擬的生活和情感。張曉剛象征性地把他的記憶、現實和經驗明確在今天這個角度和位置,試圖通過個人經歷來觸及真實,而在觸及真實的描述中他又虛擬記憶和現實的關系。這正是張曉剛2010年全新的藝術思維的集中展示,也是他再次嘗試通過講述當“過去”被“當下”再度定義,所引發的有關歷史的再度認證與思考。當下大眾已進入電子媒體時代,我們越來越依賴這樣的方式和尺寸去感知世界。也許不是世界變得冷酷,而是我們與世界接觸的方式正在逐漸走向缺失?張曉剛的展覽給我們的也許會更多。
CAFA美術館:
“自我畫像:女性藝術在中國
(1920-2010)”專題展
2010年12月17日,“自我畫像:女性藝術在中國(1920—2010)”專題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蕭淑芳藝術基金共同舉辦。此次展覽的學術主持姚玳玫教授是中國研究女性問題的重要專家,她長期以來致力于研究女性文學中女性的自我敘述和婦女對世界的評價方式。展覽總策劃由朱青生、王璜生擔任。展覽策劃人是姚玳玫、齊鵬、滕字寧。兩位資深老專家賈方舟、陶詠白指導和護衛著整個展覽的行進。
本次展覽一共展出從民國到當代76位女性藝術家150余件作品,以“自我畫像”為主題詞,對20世紀中國女性美術加以梳理和展示。所謂“自我畫像”,既指狹義的——畫家以自己為摹寫對象的自畫像,也指廣義的——帶有自畫像含義和自我精神意向的包括繪畫、雕塑和部分綜合材料作品在內的藝術家的自我造型及表達。自我畫像的表達方式構成20世紀中國女性美術創作的一種基本形態,伴隨著中國女性藝術從誕生、走向成熟到自我身份轉換、媒體更新的全過程。
本次展覽分為上、下兩篇呈現,上篇——民國時期:浮出歷史水面的中國現代女性美術,本部分通過上述藝術家作品的展示,梳理女性覺醒與自我畫像的關系,追蹤這種表達方式如何催生“五四”之后一代女藝術家的自我感;下篇——共和國60年的女性畫像:“個人”的沉寂隱匿與繽紛呈現。從圖像圖式衍變的角度,對共和國60年女性自我畫像的歷程作勾勒,呈現這60年間一代代女性藝術家自我探求的足跡,以及不同代際間關聯、超越的情形。
本展覽通過部分女藝術家畫像作品分階段、分類型的展示,輔以背景性歷史文獻資料輯錄,呈現一個世紀中國美術女性自我摹寫的情形及其形象圖式變化的軌跡,揭示女性自我畫像背后“個人”與“時代”互為糾纏和生成的復雜關系。“自我畫像”專題展希望通過這樣的圖像展示,勾畫出處身于20世紀初期到當下中國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中的“女性”的精神面像和心路歷程。展覽開幕當天在央美美術館舉行了題為“觀看:自我與世界——20世紀中國女性藝術的圖像衍變”的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