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爐的“真”與“仿”
可能大家現在看到的宣德爐大部分都是仿的,因為沒有標準器。據說,故宮藏906座宣系銅爐,萬壽寺等宗廟和寺院大概有300多座,質量良莠不齊,但是沒有歷代官方文字記載,所以很難確定。現在看來,一個好的宣德爐在銅質、工藝和型制幾個方面都應該是非常精美的。首要的是銅質。皇宮里面和造辦處的爐子,材料都很好,黃金很純,景泰藍礦物質的顏料很細致、亮麗。民間的材料相對糙,顏色也灰暗,做完的成品工藝也不是那么美。其余幾條標準也不可少:型制要入譜,是標準的型制;皮色要漂亮;款式,不管刻、鑄,還是鑄造以后修模,一定要精細,總體來說各個單項的工藝一定要細又美。鑒別宣德爐說難,也不難。我們從古到今對古代藝術品的鑒賞主要是從表面來做的。宣德爐辨偽八要,首先是銅質,下來是內外的膛,用過的是燒結膛,沒有用過的是原膛。皮殼也是這樣,一類是著色皮,爐子制造出來以后,表面輔以其他的帶顏色的礦物料,就像畫畫上去一樣。另外就是原皮,通過長久地使用、氧化、空氣中的酸、人們使用中的汗解,導致皮殼的顏色發生了變化,基本上是這兩類。
然后是重量。凡是超重的東西,口徑10厘米多點,這么一個東西應該在1斤5兩左右,壁厚的就是2斤左右,再重的就要想一想。現在用的都是電解銅,它的分子結構自然緊密,比重略微重一些。還有兌鉛多的東西,鉛太多,爐子的銅色必然灰暗,超重。還有壁厚,假設上面坑坑凹凹很規則,像砂紙打過的一個方向,就要看工藝、銅質、膛。膛的假是做不了的,你拿著爐子在開水里一煮,上面作偽的就掉了。
除了材質換不掉,別的東西都可以后做,材質最能說明新老。所有的器物在我眼里都是加工件,我先不把它當或古董來看。竹木牙雕、佛像、字畫和景泰藍瓷器,主要是看材質,先把材質弄清楚了就是玩家了;材質之后是工具,要看它用什么樣的工具和手段加工出來的;再下來是工藝。材料、工具、工藝三者加上人工,也就是生產力,所以看待古代藝術品不需要那么崇拜。
宣德爐的銅質
明代的爐子口薄、底薄,就是壓手,無須加重,就是銅質好,銅的精煉程度很高。宣德三年暹羅(今泰國)向我國進口3萬斤銅,加上宣德五年和三年補鑄了兩次,一共有記載的宣德爐是18000座,這樣的爐子翻開它的足底就是燦若黃金的風磨銅。這種工藝和銅質在明中以后出現。明中期往后,是底加厚的,再之后是加鉛的,這是工匠想的辦法,既降低成本,又滿足人們手感好的需求。清代中期的爐子口平寬,爐子腹部很薄,而爐的底足像口一樣平寬,爐子雖然重,但不如明代的爐子來的實在。
宣德爐的型制
宣德爐設計有兩本典型的圖冊,第一本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圖》,第二本是宋代的《考古圖》,還有姜養娘子做的一些器型。這些原型在宋代的時候基本都定格了。《宣和博古圖》和《考古圖》,乃至《宣德鼎彝器譜》和兩本《宣和彝器譜》,工部的做爐也是根據這五本權威的書制作的。
宣德爐的皮色
古人講“宣德爐最妙妙在皮色也”,一個好的皮色應該達到什么程度?如少女嬰兒之肌膚,看著要美,撫摸著也要美。宣德爐是人們使用的東西,既有觀賞的價值也有使用的價值,所以我們要談到人物合一的問題,古人講“紅袖添香夜讀書也”是這個理。其實古人最喜歡的是淡色而不是深色,所以古人有宣爐皮色愈淡愈妙,深有深意,淡有妙境。宣德爐的首色有兩種說法,有一些散記上有記載,水白的顏色是發淡發亮,但是它的邊邊角角使用久了就發橙紅色了。藏經紙色就是古代的經文色,偏黃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