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德沃德·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
2010.09.08-2011.01.16/泰特美術館 英國 倫敦
愛德沃德·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他的聞名在于他證明了一匹馬是如何飛起來的。自1873年開始,他拍攝了一系列馬在蹈足達飛奔的微型立體幻影:在1877-1879年間,他更將馬在奔跑中的連續照片翻制成回轉式畫筒的長條尺寸,將之搬上幻燈機演出。他并嘗試改良艾末兒·雷諾(Emile Reynaud)的鏡頭,大膽結合魔術的光影與西洋鏡的動態方式和攝影熔于一爐。他發明的“變焦實用鏡”(zoompraxinoscope),被電影史上稱為“第一架動態影像放映機”。連后來愛迪生在發明相關器材時,也受到邁布里奇的不少啟發。他拍攝的連續照片集成兩套攝影集《運動中的動物》(P899)和《運動中的人體》(1901),成為電影拍攝、攝影甚至動物行為研究的必要的參考典范。他的影。向力已經永遠改變了我們對世界和對運動的理解,他也啟迪了很多藝術流派,比如杜尚的畫作《下樓梯的裸女》,甚至轟動一時的電影《黑客帝國》。本次展覽第一次匯集了他的全部藝術作品,并探討了邁布里奇是如何造就這些卓越的圖像。(見圖1)
捕影者:無相機攝影
2010.10.13-2011.02.20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美術館英國倫敦展覽展現了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在過去的20年甚至更長時間里,一直在挑戰必須使用相機攝影的理念。通過將影像直接投射到感光相紙或者使用化學操作相紙表面的方式,藝術家們似乎捕捉到了物體的存在感、輪廓和內在的光亮。這種技巧造就了更加令人興奮的圖像效果和超現實的或者抽象性的影像效果。他們在低技術的層面上重新探討了攝影的曙光和攝影的本質。參展藝術家包括Pierre Cordier,Susan Derges,Adam Fuss,Garry Fabian Miller和FIoris NeusSss。(見圖2)
色域繪畫
2010.10.22-2011.01.10/古根海姆美術館德國柏林
戰后歐洲由焦慮的五十年代迅速轉入充滿活力的六十年代,這一點充分反映在了視覺藝術中。在美國,許多年輕藝術家開始轉向從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他們大致走入兩個方向 一個根植于的光學效應,后來被稱為“色域繪畫”,另一個著重在圖像的風格,后來被稱為“波普藝術”。紐約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收藏了大量在六七十年代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色域繪畫的作品。此次展覽中的13個藝術家就是其中一部分。Heoen Frankenthaler,Morris Louis,和Jules Olitski的油畫往往將大片平坦的色彩直接染在畫布上。這些藝術家和他們同時代的藝術家之間技術上的分歧,一些體現畫筆顏料的使用上,一些體現在澆,浸泡,噴灑手段上,但他們都在探索色彩的細微差別和的力量,試圖以此展現美國擺脫前幾十年動蕩的自由意志。(見圖3)
高古軒Pop-upl
2010.12.02-2011.01.29/高古軒畫廊 美國 紐約
借圣誕元旦兩大節日之際,紐約高古軒畫廊舉辦“Gagosian Pop-Up!”藝術家群展。此次群展參展藝術家包括約翰-柯林(John Currin)、艾倫-蓋勒弗(Ellen Galoagher)、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達明赫斯特、杰夫昆斯、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羅伊-里奇特斯坦(Roy Lichtenstein)、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安塞姆-雷爾(Anselm Reyie)、埃德-拉斯查(Ed Ruscha)、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弗朗茨一魏斯特(Franz West)。此外,部分限量版畫冊、書籍、海報及版畫作品等也一同亮相,如:杰夫-昆斯“小狗花瓶(Puppyvase)”、杰克一凱魯亞克(Jack Kerouac)歷史自傳體小說《在路上》、達明-赫斯特“點(spot)”“藥片(pill)”、“蝴蝶(butterfly)”系列畫作等。(見圖4)
畢加索:吉他1912-1914
2011.02-13-06/紐約現代藝術館美國紐約這個名為“吉他1912-1914”的展覽,集中了畢加索的紙板和金屬板的吉他雕塑以及他在材料和結構上不斷創新的藝術創作輝煌時期的作品,展出大約7。件拼貼畫、設計、素描、混合媒體油畫以及攝影,這些作品來自于超過全世界30家公共和私人收藏。展覽由MOMA的策展人Anne Umoand和策展助理B0aIr Hartzell共同組織。以畢加索首個“吉他”結構的作品作為出發點。這件作品中,畢加索用硬紙板、紙張、繩子和金屬絲,通過裁剪、折疊、穿線、粘合拼湊起來以前從未見過的雕塑。到1914年,他用更加穩固、耐用的金屬板形式改造了易損壞、紙質的吉他構造。從此之后,畢加索看似簡約卻又極具創新意識的“吉他(Guitars)”結構被他使用在更廣泛的藝術實踐當中。也成為畢加索最為著名的作品樣式。這次展覽中,也是畢加索在桌面上完成的硬紙板吉他雕塑首次對公眾進行展示。(見圖5)
安迪·沃霍爾:電影
2010.12.19-2011.03.21/紐約現代藝術館美國紐約在沃霍爾的全部影像作品中,黑白無聲影片在創作主題、精神敏銳性、節奏感和純粹的形式美感上是最具勇氣和實驗精神的一個系列。雖然這些影片最初是以有聲電影的速度(每秒24幀)來拍攝的,但沃霍爾特別說明要以1890-1920年代無聲電影時期的速度(每秒16幀)來沖印。本次展覽中,沃霍爾創作于1963年至1966年期間的這些影片被從16毫米膠片轉換成每秒16幀的DVD格式在熒幕和監視器上放映。因此這次觀眾有機會按藝術家原來的構想來觀賞這些作品,以一種他獨有的同時挑戰主題和挑釁觀眾的方式來傳遞畫面。這次的展覽起源于2003年MoMA舉辦的展覽《安迪·沃霍爾:熒幕測試》,外加的一部分無聲電影首次展示在柏林舉辦的展覽《安迪沃霍爾:電影》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中,并在全世界多個美術館巡回展出。
與古為徒——10個中國藝術家的回應
2010.11-20-2011.02.13/波士頓美術館美國波士頓
“與古為徒——10個中國藝術家的回應”(Fresh Ink:Ten Takes on Chinese Tradition)由十位居于國內或旅居海外的中國藝術家獻出他們的最新力作。這個件作品的創作靈感源于波士頓美術館舉世聞名的館藏。藝術家每人選出一件館藏精品來呼應創作出參展作品。在“與古為徒”展覽中,當代作品將與它們相對應的古代作品并列而置,從而創造一個精彩而互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當代作品將穿越歷史,用我們的時代視角,來詮釋古典,而古典畫作則會彰顯當代作品中傳承溯古的含量。十位參與這次展覽的藝術家分別是張洪(Arnold Chang)、李華 、李津、劃丹、劉小東、秦風、丘挺、徐冰、喻紅、曾小俊。
沒人是傻子——奈良美智個展
2010.09.09-2011.01.02/亞洲協會美術館美國紐約奈良美智是日本最人氣的流行插畫藝術家。9月已經開幕的亞洲協會美術館奈良美智個層展出他20年來創作的100多件作品,搜羅素描、油畫、雕塑、裝配等,重點強調奈良的藝術與搖滾、朋克音樂之間的聯系。展出的裝置作品,更加突出了奈良美智作品的個性,這些是他過去十年里和豐島秀樹(Hideki Toyonshima)合作的成果。為亞洲協會特別創作的《Drawing Room Betwee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2010》,通過一件精心布置的、播放著搖滾樂的小房間,將藝術家和作品之間脈絡式的聯系表現出來。從窗戶往一件明亮有色彩的房間里看過去,觀眾可以看到遍布各處的繪畫,以及藝術家標志性的小孩和動物圖案,一下子將人們從外面的世界帶到了奈良美智的神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