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談美有個著名例子:一個男孩向湖中平甩石子,石子向前跳躍,平靜的湖面蕩起幾圈漣漪,他欣賞著自己的作品,感到創造的美感。有人說,改革開放之初廣東是出思想,出主意的沃土,跨入21世紀廣東湖面似乎過于平靜了。那正是因為沒有了激蕩水面的石子。科技部資助,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推出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指標排名中,廣東在2008至2010年連續三年只居第二。近兩年狀元被江蘇奪得,最重要的“知識創造”指標遠不及北京。廣東思想的鋒芒似乎比改革開放之初鈍化了。實踐的活力依賴先進的思想、超前的理念,而文化批評的活躍則促進思想、理念的涌流。造成這一落差的直接與重要的原因是健康的文化批評的嚴重缺位。
開初廣東擔當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在思想觀念各方面率先向極左的、封建的、守舊的思想壁壘發起了猛烈的進攻,表現得“雄勁和進取”(楊東平語)。文化觀念更新這一犁開堅冰的艱險歷程,使廣東在思想領域產生了數不盡的亮點。深圳速度中貫穿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廣東理論家最早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繼而最早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念和一系列實踐改革模式;廣東人在改革開放中創造了眾多第一,一句“文件沒有規定不可以做的,就是可以做”,不知闖開了多少關卡,闖入了多少舊體制舊觀念的禁區。市場經濟催生了強勁的經濟民主和政治民主,平等意識、擺脫先賦身份和人身依附、自由跳槽、自主人格、市民觀念、公民意識、民生觀念和參政議政等,對不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舊觀念進行了根本性的反撥。廣東人的多元、開放、兼容、靈活變通、動態求變等價值支柱和實踐方法深刻地影響著全國。所以孫家正認為廣東對全國的貢獻“最核心的還是文化”。“廣東人所創造的文化對全國有巨大的貢獻,形成了一些適應時代所需、符合我們國情的新的文化理念。”[1]溫家寶評價說:“30年來,廣東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創造了寶貴的經驗……推動了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2]
廣東一度占據思想文化高地,與其活躍的、敢冒的文化批評相關甚密。廣東理論界在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的貢獻,既有賴于以卓炯為代表的理論家們的建樹,也離不開廣東學術界自覺形成團隊,有組織地、持續地對計劃經濟體制和封建觀念進行批評和否定。深圳青年對李燕杰等人的奉獻說教的大膽質疑,引發了全國范圍大討論。深圳報刊連篇累牘進行了持續的報道和分析,讓正方和反方充分發表相互批評,為市場經濟改革中按勞分配、新時代理想、新價值觀提供了展現的舞臺。許多人只注意到廣東報刊曾經創造許多第一的表象,徐南鐵則看到“在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大潮之中,嶺南報刊體現出積極用世的熱情和進取精神。”嶺南報刊堅持貼近和干預生活,《南方周末》以“反腐”和“弱勢關懷”受全國讀者青睞。《南方都市報》關于孫志剛被毆致死一案的報道顛覆了實行幾十年的收容制度。《南風窗》為自己立下的宗旨是“傳播改革開放新觀念、新事物、新潮流、新趨勢”。[3]
沒有思想的激蕩,缺乏批評的碰撞和新的實踐理念,社會只能像一潭死水,哪能產生進取的雄勁的廣東文化?近十多年來,廣東在思想、主意、實踐理念上的“引領潮流”似乎已不明顯,與此關連,文化批評出現不少病癥和病征。一個顯著的特征是“甜蜜的批評”:名為“批評”實則沒有批評,書評和理論批評屢現滿堂彩;或用錢買“批評”;或文過飾非,偶有批評也是九根指頭加一根指頭;或將批評改成“建議”以示友善,或這樣行文:“如果……,或許更加權威”。文藝批評、社會現象批評均顯得溫情脈脈,嚴重缺乏思想交鋒。
學界常見這般現象:“小圈子”聚會時私下抨擊某人某派觀點,卻不著文發表。不愿批評也不愿接受他人批評,成了普遍現象。廣東學界以“正面闡述”自己的觀點為榮。這當然也是文化批評的一種形式,大家各自闡明自己的觀點,如果達到多元的狀態,也應對思想發展有所助益。但思想不碰撞,就難以激蕩起來,社會還是缺乏活力。一段時間“洋顧問”盛行,土專家被冷落,他們對洋顧問“不切廣東實際”的批評常限于小范圍,少見公諸報端,似乎那也成了禁區。
文化批評還呈現一邊倒的走極端現象。要么捧人家個暈暈忽忽,要么罵人家個狗血淋頭。不僅公眾,甚至學者也容易傾向和偏執于某種意見,并且強烈排斥異己。這種一邊倒現象常表現為墻倒眾人推,不去下功夫做辨析、比較和粗貝中尋找珍珠的工作。在“現代化”的管理中,一把手一言堂現象普遍,一切以長官的意見為意見,甚至學界也以領導指示為準,以長者重,為尊者諱,批評被壓抑。有些思想鋒芒的人才在這種文化生態中也慢慢學會了圓滑,磨成了庸才。
從文化批評的媒介看,像《粵海風》這樣專注和認真開展文化批評的雜志甚少。媒介參與文化批評的積極性也不高,現在各報各電視臺都有時評一類欄目,但積極開展思想交鋒的少,多為“正面闡述”。另外,文化批評所及范圍相當狹窄,沒有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各領域、各行各業中全面展開。人們普遍誤解文化批評只限于文藝批評和學術批評。《粵海風》作為專注于文化批評的雜志,其辦刊宗旨提倡既開展“文化的現象批評”,又開展“現象的文化批評”,即對所有社會現象都可以進行文化批評。可惜這一理念的實行者不多,鮮見媒體就各個主要實踐領域設立專門欄目,來展開熱點和難點問題的討論,進行思想碰撞。網絡批評作為一股新銳力量開辟文化批評的新形式,然而,“惡搞”、“山寨”等現象盛行,有人認為它在對主流文化的調侃、消解、抗爭的同時,也消解了自身,缺乏穩定的價值核心,難以長存。我倒覺得它還是提供了活水,是打破平靜湖面、河面的力量,但現時特別需要扶持和引導。
總體上判斷,廣東社會各界參與文化批評的積極性不高,文化批評存在許多不健康因素,文化批評的健康氛圍和健全生態尚未在全社會形成。湖面似乎是平靜的,“盛世”之下,社會的意見甚至怨氣可能在底下聚焦,這并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更不利于新一輪思想解放。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時代還是有所進步的。吸引人們眼球的每年“兩會”,它的審議、討論、質疑、批評,甚至“逼問”政府官員,使有些政府官員參會不敢不打醒十二分精神,甚至有些戰戰兢兢。沒有這些批評,官員說怎么做就怎么做,社會的進步就難以實現。現今群眾踴躍參與的網絡批評就很尖銳,不少事情,不拿到網上使萬千網友跟帖轉帖,問題似乎就難以解決。省委書記汪洋主動利用網絡批評這種形式,常與網民交流。今年7月4日與其他省領導一起與網民“共議社會建設,助力幸福廣東”,人民網和新華網等現場連線同步播放。這些都說明,廣東要開展新一輪思想解放,全面拓展健康的文化批評已成為迫切要求。
不僅廣東過往的輝煌與現實的平淡印證了這一點,古今中外社會變革發展史都說明文化批評對于思想創造和社會改革有著巨大作用。春秋戰國開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文明史,居功至偉,而那正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現代人多關注諸子百家都建樹了富有價值的觀點和理論,卻很少意識到各種理論和學派都經過了互相批評和價值砥礪,持續的批評和修正構成了歷史的大浪淘沙,具有普適價值的思想或流派才不斷獲得生命活力,得以流傳下來。平庸之作沒人批評,卻很快被遺忘,歷史上能留傳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思想,必有其過人之處,有穿越時空隧道的穿透力和韌性,是在無數批評中站立起來的。孔孟之道歷史上時起時伏,時盛時衰,在“文革”中更是被批得“體無完膚”。但大洋彼岸卻拾起來,當成對抗環境破壞和人間關系異化的武庫。魯迅那“最硬”的骨頭是在雙重批判,即他對中國文化的批判、人們對他的批判或“圍剿”中熬出來的。現在人們對魯迅作品在中學語言教科書中比例過大提出了嚴厲批評,這是好事;但一些地方走向極端,干脆將魯迅從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干干凈凈地請了出去。這表明他們并不了解魯迅的批判精神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起碼《阿Q正傳》節選是可以保留的,當作文化反思和文化批評的經典來讀,來領會,這對當下健康的文化批評的缺失具有現實的迫切性。姬學友在《李何林:保衛魯迅不是理虧的事》一文中說:“既然曲解、非議或貶損魯迅的現象司空見慣,那么保護魯迅使之不受侵犯的努力也無可厚非。這是保持學術生態平衡和文化思想繁榮的需要。”[4]把魯迅趕出去,只能使我們本就欠缺文化批判精神的民族更缺乏思想的活力。
溫家寶總理美國之行光彩照人,他呼吁“美國舊觀念應拋進太平洋”,“希望美國青年把目光投向中國”。我覺得這里面固然包含著提倡和褒揚東方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精神的意味,但絕不能簡單地看成宣傳中華文化,而是蘊涵了文化批評的積極成果。美國單邊主義越走越遠,已經對全球經濟一體化,貿易公平,對世界政治多元格局,對世界和平,對多民族多種文化構成的世界文化生態造成了嚴重威脅,世界人民,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對此都有不同角度和程度的批判性思考。9.11事件后我提出過,在沉痛悼念無辜的死難平民的同時,我們應呼吁美國人,尤其執政者對美國霸權文化及“美國價值”進行深刻的反思。美國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是開創一個生態文明時代的思想火花,那是強烈批判美國人濫用殺蟲劑和化學藥品來征服自然的理論名著。沒有她和梭羅、繆爾、利奧波德、康芒納等思想家的批判,歐美生態環境不可能有現在的改觀。歐洲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是兩個時代。一是古希臘時代;一是從文藝復興肇始的理性啟蒙時代。這雙峰并立,共同特征是百家并存,思想充分涌流,是文化批評健康發展的黃金時代。
新一輪思想解放和文化強省應充分借鑒古今中外文化批評的經驗教訓。健康的文化批評急需產生更多專門的批評家,需要大口徑炮、遠射程導彈。廣東也有許多好槍,但不少裝了消聲器,只能發出“噗”的聲響。我們更需要調動社會各界乃至全體人民積極參與,通過頭腦風暴和思想砥礪,大量產生新的思想、理念,并付諸于新的實踐規劃和行動。健康的文化批評應是在廣義文化的全面領域展開的。文化按廣義理解,是由人在實踐中創造的人自身及其與自然、社會相對統一的所有創造成果和形式構成的。文化與實踐一樣涉及三方面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間關系(包含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社會與社會的關系),人自身內部各種價值的關系。創新只能,也必然發生在這三大領域中。在這些領域中都注入活水,使社會肌體充滿新鮮的活力,才能全面形成文化批評的健康生態。
文化批評有利于文化生態的平衡、學術的生態平衡,才是健康的。平衡首要的前提反倒是對立,有對立才有統一,有多元然后才有更高層次的兼容。就文化批評本身來說,健康則表現為以開放的心態對待批評,以兼容、海納百川的胸懷開展批評,提倡百家并存,百花爭艷的多元文化。建構與解構同時并舉,破舊與立新相伴而生,總把新桃換舊符,廣東才有可能繼續書寫春天的故事。
[1]《南方日報》2005年4月13日。
[2]《廣州日報》2008年3月8日A1版。
[3]徐南鐵第十二章教育與報刊,第三節,見李權時、李明華、韓強主編:《嶺南文化》修訂本,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粵海風》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