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期間,媒體上有許許多多歌頌中國共產黨的報道,其中新華社的一條消息說,貴州農民根據當年流行一時的歌曲《十送紅軍》,編了一首《十謝共產黨》。歌里唱道:“一謝共產黨,翻身把你想。以前我們做牛馬,現在人人把家當;二謝共產黨,吃飯把你想。以前忍饑又挨餓,現在溫飽奔小康……”我看了這一則消息,心里似乎有些不以為然。記得自己讀小學的時候,課本里就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如今居然還停留在這里。我認為這樣的宣傳不到位,于是寫了一條微博放在網上:“我為我黨宣傳工作的趕不上形勢痛心。半個多世紀以前就是說‘以前忍饑又挨餓’,現在還是這樣說,年輕人能夠接受嗎?”我總覺得,忍饑挨餓的感受離現實太遙遠了。但是過不了多久,我又看到新華社另一位記者寫的在山西老區農村采訪的文章,深受觸動。那天傍晚,記者一行四人來到村支書家,打算住在那里。書記的家人問晚飯吃點什么,記者隨口說:“下碗掛面吧,又快又方便。”記者們光顧著跟村支書的老父親聊天,并沒有注意到書記家人短暫流露的難色。后來掛面上來了,記者才知道,那是專門為他們幾個做的。村支書一家吃的是黑乎乎的莜麥面條,那才是他們家以及村里百姓的主食,加點鹽和醋就是一餐。因為當地只生長莜麥、谷子、土豆等,小麥面粉做的面條是奢侈品。記者們吃的那點掛面,是村支書前些日子買來孝敬年邁父母的。震驚之馀,記者給自己的文章起了這么一個標題——夜宿農家:一碗面條的愧疚。文章最后說:“革命老區農家的一碗面條折射出區域發展巨大的不平衡,讓我們看到了全面實現小康宏偉目標的任重道遠,感受到改革開放成果讓全民共享的緊迫和艱難。”
今天的我們或許已不再忍饑挨餓,但還有怎樣的鴻溝需要跨越,還有多少欠下的功課需要補!比如當下食品價格的飛升,不把掛面當回事的人們似乎感受不到壓力,但有許多人正咬著牙忍受。又比如炫富現象,只不過長在貧瘠土地里的毒草。其實,說什么和怎樣說并不重要,關鍵是要給老百姓以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