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曾在國際上多次獲獎,而他也是一名從農村大山里走出來的孤兒。
李武德出生在太行山脈深處一個缺醫少藥的窮山溝,出生僅十天就失去母愛,13歲時,父親又因疾病撒手人寰。孤苦無依的他只有在鄉親們的幫助下上學,勞動。17歲便積極參軍當上了部隊衛生員。父親臨終時痛苦的樣子常常浮現在眼前,這更讓他下定決心要當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憑著自己倔強不服輸的性格和持之以恒的決心,他廢寢忘食、刻苦鉆研,終于設計出了獨有的唇紅部加長“Z”形法治療先天一性唇裂(俗稱兔唇)的手術治療方法。該治療方法通過了省級科技成果鑒定,取得了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及自學成才獎。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曾獲西班牙特別獎、美國遠東最佳發明獎、阿根廷杰出創造獎、尤里卡金獎和騎土勛章等多項國際大獎。先后在國內外多家雜志上發表論文50余篇,應邀出訪美國、瑞典、比利時及臺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技術交流和學術訪問。為全國各地患者實施了近萬例手術,其中70%的患者是來自于農村和少數民族等邊遠貧窮山區,年齡最大的70歲,最小的出生僅兩天。
由于出身農民家庭,又曾得到鄉親們無私的照顧,李武德對農民有著一種特殊的惰結。那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時常下鄉義務巡診看病的他在鄉鎮的一則關于禁止偷伐木材的宣傳欄上不經意間發現了一張特別的照片,圖片上的姐弟倆均患有嚴重的唇腭裂。頓時,一個念頭閃現出來,一定要找到這對姐弟。經過多方打探他才知道,這對姐弟常年靠偷砍木材獲得利益,給當地的植被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由于他們是殘缺殘疾人,領導拿他們也沒有辦法,只能由著他們。當地領導得知李武德有給他們義務做手術的打算后,很是激動。隨后他組織醫療小分隊,不怕路途遙遠,先后乘坐汽車、馬車、自行車并,步行翻山,終于在太行山的懸崖邊上找到了他們。經過耐心細致的動員工作,在他們家里的炕頭上,就在這個臨時的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手術臺上給他們實施了手術。術后效果非常良好,由此也改變了他們以后的人生。這對從前以偷偷砍伐木材為生的姐弟為了報答恩情,不僅不再偷砍木材,還義務擔當起了護林人。之后還曾被評選為省級的優秀護林員。像這類的事件不勝枚舉。因為李武德深知農民的辛苦和艱辛,他便想盡一切辦法為他們減免手術費用,甚至傾囊相助。
當三農問題日漸被國家重視,解決農民問題又成為重中之重之時,李武德真是從心底感到高興。他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社會資源為家鄉修路,造福百姓,發展經濟,并被全國扶貧協會接收吸納為會員。但他的工作重心依然在于用自己的專長去扶貧。在自己業務條件日趨成熟的同時,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蘇北灌榮地區的群眾由于貧困和近親結婚的原因,當地的唇腭裂患者非常多。他毫不猶豫地就把這個村當成了自己的扶貧醫療點,利用節假日去那里義務診治和手術。幾年時間里,他為那里的30多位貧困鄉親實施了唇腭裂修補手術,受到了當地農民的愛戴,并親切的稱他為“北京的親人”。他還常常組織黨員去革命老區進行紅色教育,同時為那里的鄉親們義診,以此感謝黨對他多年的培養。心系農民,一心為鄉親服務的他得到了郭鳳蓮書記的高度贊揚。通過不斷努力他很榮幸地成為中國農村衛生協會理事。
200O年當“國際微笑列車”項目來到中國時,由于唇騰裂患者大部分是在中國最貧窮落后的農村,而且多數是被遺棄的患兒。作為一名農村的孤兒,李武德曾飽嘗世間冷暖,因此也更加理解他們,發自內心的想要為這些孤兒們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情一一“孤兒為孤兒做手術’’。2D04年,作為煤炭總醫院口腔科主任的他終于將“微笑列車”項目引進。煤炭總醫院成為當時唯一一家北京地區定點合作醫院,免費為貧困的唇腭裂患者實施手術,讓更多的“兔唇”患者們擁有燦爛的微笑,為更多的貧困家庭帶來了福音。福利院更是李武德常常牽掛的地方,或許同是“孤兒”的身份,對于福利院的孩子們他更是多了幾分同情。在當今追求經濟利益的社會里,為他們服務的執著理想從未想過放棄。希望他們能夠像正常人一樣過上有尊嚴的日子,過上有價值的人生。看著那些“兔唇”孩子們臉上綻放的笑容,夫復何求?
由于他精湛的技術和高尚的醫德,國際微笑列車項目在中國開展十周年之際,他獲得了“突出貢獻天使獎”。以及作為整形外科教育會成員的他因為為全世界人民提供慈善幫助,而得到美國整形外科教育基金會和微笑列車共同認可。如今年近六旬的他,依然工作在第一線,身兼黨總支書記的他,帶領同事們奉獻著自己的愛心。退休后他將回到生他養他的村子里繼續醫療扶貧。他最質樸的想法就是:我也是農民的一份子,我只能用手術刀回報社會,回報我的廣大鄉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