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寧波北侖區域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北侖慈善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建設慈善文化,發展慈善事業
“十一五”開局,區委、區政府就把“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寫入了《北侖區“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慈善事業的意見》,將“廣泛傳播慈善文化”作為今后五年發展目標的首要任務。
“十一五”期間,區委、區政府召開了第一次“北侖區慈善大會”,舉行了第一次“北侖區慈善(文藝)大會”,第一次設立區“政府慈善獎”,第一次出版大型畫冊《北侖慈善的豐碑》……在區委、區政府領導和倡導下,區機關各部門、街道(鄉鎮)和企(事)業單位都把建設慈善文化作為動員和發動干部、職工和市民參與慈善事業的主要抓手,一個“黨委領導、政府推動、政策引導、民眾參與、慈善組織實施”的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發展格局在北侖正得以完善和健全,推動著北侖這一港口城區慈善事業的發展。
區委宣傳部每年把慈善宣傳列入工作計劃,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慈善文化建設。連續兩屆開展“十大和諧企業”、
“最具社會責任感企業家”評選,組織“區首屆‘道德模范…評選,發起和推動“情系臺江,萬人助學”、“學習徐義勝,關愛新北侖人”大型廣場志愿活動。區新聞媒體把建設慈善文化作為本職工作,安排記者編輯、開辟專題專欄,搞好有深度的專題報道和動態性報道。區慈善總會發揮自身優勢,連續三屆評選區“慈善楷模”、“愛心大使”、
“慈善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不間斷地推薦中華慈善獎和省、市、區政府慈善獎的單位和個人,向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新聞媒體推薦慈善新聞事件和人物等。
海侖文化舞臺,分布于北侖的九個街道(鄉鎮),滲透著慈善理念,她來自民間,是北侖的特色;頗具風格的慈善書畫展、醒目的慈善公益廣告、慈善新聞網站和慈善義工、義演、義拍、義診、義賣以及企業、校園、社區、村落慈善文化建設,是慈善文化陣地的補充;城區商場和公共場所設立的“愛心捐款箱”,推行著“人人可慈善”理念;2010年,區夕陽紅藝術團“大愛無疆——慈善城鄉行”慈善文藝節目成功巡演,由區委、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主辦的慈善(文藝)大會成功舉行并現場直播,都標志著北侖區慈善文化陣地建設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轉變政府職能,發揮慈善機構作用
鼓勵、支持成立民間慈善機構,是政府轉變公共服務職能的第一大亮點。“十一五”期間,政府一改以往“大包大攬”公共服務的做法,大力支持成立慈善公益機構。于是,北侖區慈善總會掛牌,街道(鄉鎮)慈善分會和村(社區)慈善工作站應運而生,以區志愿者協會和“81890”為代表的慈善義工組織如雨后春筍,區紅十字會和人民教育基金會建設更加健全,新成立的慈善“愛心超市”從點到面,最近又新生了區腫瘤康復協會。這些民間慈善公益機構已成為政府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一部分,向社會提供一般性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向有社會公信力的慈善機構度讓發展空間,是政府轉變公共服務職能的第二大亮點。放手、支持區慈善總會實施一年一度的“慈善一日捐”活動,并把“5·12全國賑災減災日”作為全區“慈善一日捐”活動啟動日;放手、支持區慈善總會發展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冠名慈善基金,發展村(社區)慈善幫扶基金;放手、支持區慈善總會與區民政局、區紅十字會一道接收社會賑災捐款:放手、支持區慈善總會接收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個人定向教、科、文、衛和環保等社會公益援助……采取由區、街道(鄉鎮)政府捐贈或出資,建立諸如“外來務工人員應急救助基金”、“未成年人重大病救助基金”、
“居家養老基金”、“執行救助金”、“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金”等專項基金,委托區慈善總會向社會提供應急性、道義性、公益性的公共服務。在北侖,超過40萬的被稱為“新北侖人”的外來建設大軍與30余萬本地城鄉居民一樣,共同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十二五”,政府度讓發展空間的范圍有望實現社會保障向社會福利領域的轉變。“大進才能大出”。“十一五”期間,區慈總救助支出達11142.74萬元,是1998至2005前八年救助總額的737.4%;救助人戶數是前八年總和的463.6‰社會救助在北侖,慈善己“二分天下有其一”。
著力構建社會救助平臺,是政府轉變公共服務職能的第三大亮點。為防止“多頭募捐、重復救助”等社會救助負面影響,政府責成區民政局牽頭,整合區域慈善資源,實行社會救助分工。
“兩低”家庭,持證殘疾人家庭,其他貧困家庭的助醫、助學、助困以及因災、因禍、因病的社會救助,民政、殘聯、慈善明確分工,分工不分家。建立以街道(鄉鎮)社保科(辦)為基礎的社會救助平臺,民政、殘聯、慈善、紅會、工青婦及黨政機關的各類救助都經過街道(鄉鎮)社保科(辦)集體討論,進入社會救助網絡登記。元旦、春節“送溫暖”等全區性慰問活動,還由區委、區政府兩辦協調,理順各方關系。一個完整的社會救助體系正在探索中完善。
為慈善機構提供服務,是政府轉變公共服務職能的第四大亮點。完善政府對慈善機構的資助機制,這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人性化轉變。“十一五”期問,區慈善總會等3家非營利性社會組織被批準獲得接收捐贈享受稅收優惠的資格,獲得了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對慈善工作經費的補助。更重要的是,為保證慈善母本資金的安全和增值,區政府常務會議確定,區慈善總會母本資金改為直接委托區財政局管理。自2007年初起,總會巳與區財政局簽訂了8期共1,35億元母本資金的委托管理協議,保證了慈善資金的安全和增值。
加強管理監督,打造公信慈善
引領區域慈善事業發展,必須建設具有社會公信的慈善機構。區委、區政府通過區民政局加強對慈善機構的指導、管理和監督。按照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并重的方針,發展慈善機構,實行“低門檻準入,高標準監管”;指導機構發起人制訂《章程》,審查原始注冊資金及機構人員組成,依法審批慈善機構社團法人;實行年鑒年審和專項整治,審查年度執行《章程》、財務及各項工作制度情況,停止了個別“打著慈善旗號中飽私囊”的機構活動;指導慈善機構的組織建設、制度建設、能力建設和專業化建設,表彰獎勵有社會公信力慈善機構,引導各類慈善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慈善機構的自率性、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時,按照遵循各自《章程》,發揮各自優勢的原則,充分發揮慈善公益機構的作用。在著力打造北侖慈善機構的社會公信力上作出了努力。
區慈善總會和各慈善機構主動接受區民政局的指導、管理和監督,在加強自身建設上狠下功夫。區慈善總會以《章程》為核心,制訂了《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慈善救助工作程序》、《慈善資金管理制度(試行)》和各類慈善專項基金、賑災資金等管理辦法;堅持總會會長會議、常務理事和理事會議等《會議制度》,堅持一年一次向會員代表會議報告工作和財務收支情況的制度;建立街道(鄉鎮)分會和村(社區)慈善工作站《工作職責》、《工作制度》,并建立了分會、工作站接收捐贈款物的登記、入賬、調撥、發放等臺賬制度,使捐贈站(點)建設更加規范、有序;為加強財務管理,總會設立了具有任職資格的專職會計和出納崗位,嚴格執行國家會計法律、制度;引入總會財務收支、慈善資金管理、資產負債的真實、合法及效益情況的審計制度,主動接受汶川、玉樹、舟曲等賑災資金審計,每次審計評價良好,根據審計建議,總會又建立辦公經費專戶,使募集專戶與辦公經費專戶分開,加強內部自律和外部監督力度;為保障捐贈人、受益人的知情權、話語權、咨詢權和監督權,切實做到“陽光慈善”,總會還建立了重要信息公告制度、基金單位年度資金使用和下年度資金安排通報制度、重要募捐活動事前與事后(結果)報告制度和重點慈善項目績效評估制度等。由此,區慈善總會獲得了北侖區優秀社團、浙江省慈善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十一五”期間,社會各界向區慈善總會捐贈的熱情一年比一年高漲。五午累計接收善款21025.13萬元,是前七年的378.3%。其中,新建冠名慈善基金117家,規模14004.78萬元,已捐贈到位10980,23萬元,分別是前七年的119.4%、180.4%和231%。
寧波北侖慈善事業發展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