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方慶云先生撰寫的、中華慈善總會范寶俊會長作序的《慈善三字經》已由中國炎黃文化出版社出版公開發行。這是中國第一本為向社會廣泛宣傳慈善文化、慈善思想、慈善價值觀而編寫的、以“慈善”冠名的三字經。它涵蓋了慈善事業方方面面內容,是廣泛宣傳慈善文化的一個難得的小冊子。
眾所周知,《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在傳統教育中,小孩子們在瓢塾里就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古人認為,熟讀《三字經》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有識之士普遍把《三字經》看作是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我們中國人的遺產。它的篇幅雖然短小,卻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而膾炙人口:又由于背誦《三字經》時瑯瑯上口而廣為流傳,在中國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社會生活中,模仿《三字經》形式的讀物有不少,其目的是以三字經這種言簡意賅,且極易成誦,瑯瑯上口的特點,旨在對某一方面的工作或知識進行宣傳或加強記憶。但以慈善冠名的《慈善三字經》在全國是一個首創。在當前黨與國家越來越重視發展慈善事業,慈善事業本身也正方興未艾的熱潮中,方慶云同志以其豐富的閱歷,敏銳的眼光與靈感撰寫的《慈善三字經》,集宣傳性、知識性與引導性于一體;不僅僅是“獻給熱愛慈善事業的人們”,更是獻給更多的對慈善事業還朦朦朧朧,存在觀念性障礙的人們。因此,我們可以說,《慈善三字經》是一本廣泛宣傳慈善事業的好讀物。
慈善事業是一項道德事業,體現的是一種人文精神,展示的是社會責任。因此,慈善事業必須大力宣傳,積極引導,共同推進。秉承這一理念,方慶云同志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循序漸進的方式,傳播慈善文化,謳歌慈善事業,指點慈善方向。
中國的慈善文化植根于傳統文化中,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社會賢達素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處廟堂之上,當憂其民”等等憂國憂民情懷。《慈善三字經》用“中國人,講道德;重仁義,守公德;做慈善,能積德;愛民生,系美德”24個字非常簡練地、提綱挈領地總攬全篇。在贊美、謳歌民族傳統美德中,言明慈善的價值取向為“獻愛心”人人有責。追宗溯源,我國對慈善的信仰、慈善的傳統美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并得到傳播。以儒家為例,儒家的“仁愛”思想強調與人為善,利人利他,強調社會責任感:要求“修已以安百姓”,希望“博施于民而能濟民”?!洞壬迫纸洝纷裱艦榻裼盟枷?,在導語中開宗明義指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究道德的民族,倡導“重仁義,守公德;做慈善,能積德”讓我們從思想上重塑慈善信仰。
慈善事業的范圍非常廣泛,涉及許多領域?!洞壬迫纸洝芬浴耙娎щy,伸手援:遇災害,幫重建”、“救生命,給醫療;貧困生,助育教;撫鰥寡,到壽老”的描述,來展示慈善所拓展的領域與牽涉到的工作內容。其體現的理念與《禮記》所言“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有,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思想一脈相承,點明了現代慈善的責任所在,凸顯“救危助急、濟困扶貧”慈善的根本宗旨。
慈善事業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補充,必須與弱勢群體的實際困難緊緊地結合起來,有效地開展救濟工作,加強針對性,靈活救濟方式,采取“臨時、定期與長期救助相結合”方法撒播愛心,從而達到緩解弱勢者的困難所在,發揮其積極的補充作用。同時,慈善事業作為一個打動人們心靈的事業,更要根據弱者的現實困境,從思想上、精神上給予關愛,引導他們從“憂愁”、“孤獨”與“迷茫”的精神狀態中走出來,重塑信心,自立與自強。從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進行關愛,
《慈善三字經》把這種理念融入進去,“臨時救,定期助”、“孤幼老,長期補”,以及“生活濟,精神幫”,“樹信心,立自強”的表述,凸顯作者“愛心憐幽草,人間重晚情”之情,是對慈善救濟工作的一個創新。
慈善事業在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中具有積極作用,社會學家、理論界普遍認為,慈善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有利于促進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民族之間的和諧發展,促進區域間社會經濟不平衡發展向相對平衡發展;有利于促進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相互理解、交流和互助;有利于發揮與調動民間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性?!洞壬迫纸洝穭t從務實的角度出發,昭示其積極作用,“為國家,擔分憂;為百姓,排解難”,追求“社會和,治安定;人相處,和諧鄰”,并進一步指出,慈善事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素質與社會的文明程度。
慈善事業是一個道德性事業,也是一個志愿性的事業;既非捐獻者的當然義務,亦非受助者的法定權利,但應當成為一切有能力幫助他人的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的社會公益事業。這是慈善事業賴以發展、壯大的內在要求與必要條件。“慈善事,靠大家;全社會,齊參加;……獻愛心,深歡迎”。慈善與愛心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與要求,也是一個人自我發展的要求,自我價值的體現。《慈善三字經》希望并要求社會公眾廣泛參與中國的慈善事業:一是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捐多少,沒限定;勿強求,不攤派”,達到眾人拾柴火焰高;有力出力,可以“舉義演,行義賣,醫義診”,志愿者積極參與,“義務事,多活動”,大家以不同方式共獻愛心。二是尊重捐贈者的意愿,“捐款物,自己定”、“有統籌,有定向”;選項目的可以“建醫院,蓋學校;幼兒園,養老院”等等,號召社會上一切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士不拘一格共同參與慈善事業。
慈善事業還是一個奉獻愛心的事業,通過扶貧濟困,展示人間的真情,社會的溫暖,因而也是一項得民心、順民意的事業。慈善機構是用他人捐獻的資金,受捐贈人的委托代行善舉的。因此,慈善的自身建設與社會公信度受到社會的廣泛注意。善款的管理與使用,隊伍的建設與自律,救助的對象與成效,賬目的審計與公開等等無不關系到慈善機構的形象與社會信任度。《慈善三字經》一一點到,強調“勤奉獻,能吃苦;不求名,不謀圖”,亦凸現了慈善的價值取向。
我國民間慈善傳統悠久,在天災人禍年代舒緩民眾的困境。但是長期以來,慈善卻被貶為“帶有濃重的宗教和迷信,目的是為了做好事求善報;……是一種施舍,……只是對少數人的一種暫時的、消極的救濟……它的社會效果存在爭議”(《中國大百科全書》)。方慶云同志的《慈善三字經》以三字經的形式歌頌慈善功德,普及慈善知識,有助于人們重新認識慈善,有助于慈善事業的積極推動與發展。
在不少人對慈善還處于茫然無知的情況,《慈善三字經》的推出,對普及慈善知識,提升公眾慈善意識,推進慈善事業發展無疑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們應當以更加積極的辦法,擴大《慈善三字經》的傳播,讓慈善價值觀在全社會扎根。這項工作不但要在成人中推廣,更要從娃娃抓起,讓白璧無瑕的幼童從瑯瑯上口的《慈善三字經》中潛移默化,接受慈善的洗禮與熏陶,進而知慈善事,扎慈善根,務慈善事,長大成人后與人民共建一個“讓人民生活得更多幸福,更有尊嚴”(溫家寶語)的和諧社會。同時,隨著中國慈善事業的逐步深入發展,我們相信,《慈善三字經》所蘊含的價值觀將更加鮮明、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