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整個世界天災人禍頻發。人們生活縱然富庶,物質條件優越,但是身心沒有安全感。這如同動物一樣。動物外出覓食,殺機四伏,說不定就被別的動物吞噬了。現代化似乎讓一部分人過上了燈紅酒綠的生活,然而卻帶給眾生各種各樣的生態災難,諸如自然生態危機、社會生態危機、精神生態危機、文化生態危機、道德生態危機,等等。而2009年濫觴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其實是由經濟危機、政治危機、治理危機、文化危機、道德危機等共同形成的總體性危機。現在社會的價值體系中各種價值之間失去了平衡,經濟價值高于切,聚斂財富高于切,乃至追逐地位和名聲高于切,而倫理道德的價值少有人問津,公平和仁愛受到忽視。越來越多的人顛倒是非地只把價值歸結于“效用”或等同于“利益”,并且以此作為思想的坐標和行動的指南,產生了功利的、短視的價值觀此外在形式化的東西,諸如金錢、官位、頭銜等作為衡量人的價值的尺度,而忽視了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行。這個世界已經“異化”了。而美國人的那種唯我獨尊、個人主義、極端自我中心主義、極端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在全球(包括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令人痛徹心肺的是、有許多新潮的年輕人,他們盲目追求生活娛樂化、文化流行化、讀書淺詞化、生命肉身化。
怎樣來解釋人類面臨的危機?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009年1月20日在他的就職演說中說當前經濟困境是由于很多人“貪婪和不負責任”。他說的不錯。不過不僅是經濟困境而且幾乎所有的危機都是由于貪婪和不負責任造成的。怎樣才能消除危機呢·這要靠道德、慈善教育,靠文化復興。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湯一介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2000多年的發展中,每次文化新的飛躍,都回到它的起點,然后燃起火焰。這期司文化的復興特別是中國、印度和西方文化的復興,部是回到原點。從歷史上看確實如此,比如歐洲的文藝復興回到吉希臘,中國的宋明理學回到先秦孔孟的儒學。”西方的有識之士也在反思。胡錦濤同志更是高屋建瓴地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應對人類面臨的種種危機,新的文化復興必將出現,并且同歷史上的文化復興樣會回到原點。“回到原點”不是復吉,而是堅守經過歷史考驗的恒常的真理性的思想比如仁、義、禮、智、信等“五常”;比如,被政治化了的孔子還原為大教育家孔子,被當作宗教的佛教還原為佛陀的教育等等。教育也會從功利教育、知識教育、科技教育回歸到以道德教育、慈善教育為首位的體制,鼓勵人民大眾閱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弼讀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書籍,朝著培養人的全面素質的方向發展。
上面提及的唯我獨尊、個人主義、極端自我中心主義和極端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其實質正如現代法國哲學家萊維納斯(E Levlnas)指出的:西方文化統統是由“自我專制主義”所統治的。“自我專制主義”說得通俗點,就是極端自私自利,完全不講道義了。自私自利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是被視為“惡”的。現在學校教育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圣賢教育。換言之,缺少做人的教育,所以人格發展不健全。做人的教育是教人舍己為人,犧牲自己而成全別人,絕對沒有自私自利。做人的教育告訴大家,凡是利益一切焱生有助于社會安定、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就是“善”的:凡是只利益自己、利益自己的小團體,損害別人,欺騙別人,這是“惡”。做人的教育首先是教人明辨善惡,教人斷惡修善,不以小惡而為之,不以小善而不為。佛家最簡約、最明確的教誨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把斷惡修善置于第一位。說起佛教,世人以為它是宗教,乃至是迷信。其實佛教原本是佛陀的教育。佛是“覺悟者”的意思,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一點,我們讀佛經就會一目了然。宗教里決定要崇拜一個神,一個造物主。學佛的人稱佛陀為“本師”即佛陀教育創始的老師,學佛的人自稱“弟子”(學生)與佛是師生關系。寺院是開展佛陀教育的場所,和尚意為指導教師。不過,倘若不把佛陀看作老師,而是視為神或上帝,并且放棄佛法的教學,就會蛻變為宗教,乃至迷信。這種情況已經在許多地方發生了。佛教是教人民大眾愛國守法的,在《梵綱經》里佛陀教導人們:第一,“不作國賊”;第二,“不謗國王”。“國王”意為國家領導人。他們即使有失誤,也不可以毀謗。《瓔珞經》里佛陀又教導人們:第一,“不漏國稅”,要盡納稅義務,不許可逃稅:第二,“不犯國制”,盡守法的責任。人民大眾做到這四條,自然是名副其實的愛國者。佛陀勸勉人民要愛一切眾生。《華嚴經》里的妙住比丘(和尚)講十八種“戒行”,第一條就是“不拾大悲心戒”,意思是要有大悲心,念念要悲憫一切眾生。
佛經中專門教人斷惡修善的是《佛說十善業道經》。十善,“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恚、邪見。”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嗔恚、邪見。學佛法就是學做人。這“十善’就是我們學做人的綱領,斷十惡、修十善就是培育我們慈善理念的基礎。這部經提出了善惡的標準。學做人,就是要使我們的思想、行為與十善相應。倘若與十善不相應,而與十惡相應就不是人了。“永離殺生”。“永離”是心里頭要永離。沒有這個心,沒有這個念頭,這才叫“永離”。比如,決定不能有諸如殺生、偷盜的念頭。“永離殺生”就是不但不能有殺生的行為,不能令眾生(包括一切生命形式)畏懼、害怕、不安,而且傷害眾生的念頭部沒有。進而生起護生的心,愛護眾生,能念念幫助眾生,忿念利益眾生。“永離偷盜”,偷盜叫“不與取”。物皆有主,有主之物,沒有得到主人同意,拿去自己享受就叫偷盜。不偷盜是絕對不占別人分毫的便宜。占便宜就是偷盜。偷盜不限于財務,其它如盜名(欺世盜名)、盜位(用不正當手段謀得地位)等部屬于偷盜。一個人偷心不擒,他的誠信就沒有了。不偷盜,不僅不占別人便宜,而且時時處處都要尊重別人,念念幫助別人。“永離邪行”。邪行指淫欲。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要從念頭上斷除淫欲。對于世俗的人來說,
“邪行”指邪淫,夫妻這一方或那一方在外頭有外遇。搞婚外戀。這是夫妻不和、家庭破裂,乃至社會動亂的根源。從前夫妻結合是道義結合,現在一般夫妻結合是什么呢?是“利”,是“欲”。女的看到男的有錢,有地位,就嫁給他,這是利:男的看到女的長得漂亮,就娶她,這是欲,沒有愛。當前,西方社會中離婚率已高達60%。“永離妄語”。“妄”是虛妄,不誠實。“妄語”是對人說假話,沒有實話,欺騙別人。一個不妄語的人,會為人誠實厚道,心地清凈,不欺誑眾生。佛教導大家,“誠實”是做人的非常重要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