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國發布的《慈善藍皮書》指出:“2009年我國社會捐贈量達332億元,增長3.0砩。2009年,在中國、美國、英國、巴西、印度五個國家中,捐贈額所占GDP比重,中國最低。”我國慈善捐贈水平如此低下很值得我們深思。產生這樣的差距盡管有諸多歷史的、經濟的、文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們的觀念問題,在于人們的價值觀和理念,在于對慈善事業發展的認識。
眾所周知,慈善事業是崇高的人道主義事業,是充滿愛心、充滿激情的光榮事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筆者認為,實現我國慈善事業的長遠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統一作為引領慈善事業發展的動力:
自主參與,實現發展的目標和手段的統一。必須承認,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的促進、推動。按照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的觀點:
“發展的目標和手段要求把自由的視角放在舞臺的中心。按這種視角,必須把人們看做是主動參與——在他們有機會時——他們自身前途的塑造的,而不是被動接受某些精心設計的發展計劃成果。國家和社會在加強和保障人們的可能能力方面具有廣泛主要的作用。這是一種支持性的作用,而不是提供制成品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強調以資源為中心的關于發展的目的和手段的觀點,也就是說,政府更多的應該是通過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導,讓捐贈者主動、自覺、自愿參與,而不是指令性和計劃性安排。我們更需要的是大力宣傳中華民族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人人可慈善”的理念,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慈善、支持慈善、參與慈善的良好社會環境,最終要讓慈善事業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實現個人以及社會發展的目標和手段的統一。
價值引領,實現價值觀和發展觀的統一。
“價值主要從主體的需要和客體能否滿足主體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評價各種客體(物質的、精神的現象)對個人與社會的作用和意義。”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像這種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就是價值觀體系。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價值觀取決于人生觀和世界觀。正如熊彼特指出的那樣:“價值體系一旦建立,各種組合一旦給定,它們總是成為每個新的經濟時期的發軔點,可以說總有一種于它們有利的推測。”可見,價值體系影響生產,也影響人們的行為。在價值觀念上,把經濟價值凌駕于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之上的工業文明的價值觀在我國還是根深蒂固的。以這種畸形價值觀念引領,必然會對慈善事業、對弱勢群體采取漠視態度,甚至完全無視其存在,導致慈善事業的發展出現障礙。“發展觀是對社會發展一般進程的理性認識,是對社會發展問題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基本觀點。”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和發展結果。不同的發展觀對社會發展進程有不同的認識,自然對怎樣發展、為什么要發展、如何評價發展等問題會有不同的回答。可見,發展觀一定程度上決定我們的前進道路和方向,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是理論決定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東西”。我們所倡導的科學發展觀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也是個人實現自我發展的詮釋。通過正確價值觀的確立,實現社會和個人的良性發展,實現價值觀和發展觀的高度統一。
典型示范,實現社會公平和精神風范的統一。在美國,“寧留社會不給子女,奮斗互濟已成傳統。崇尚個人奮斗而非世襲爵位和財富,已經成為美國社會影響最深刻、最被認可的主流價值觀之一。”盡管美國貧富差距逐步加深,但是“仇富”心理卻并不嚴重,主要原因就在于社會競爭條件比較公平、窮人托底保障體制比較完善,更重要的是富人日益熱衷慈善捐款。有資料表明,“2005年,全美私人捐贈總額為2603億美元,以當年美國境內總人口2.964億計算,人均捐款878.20美元,在全球屬于領先水平。而2005年中國全部私人捐贈僅相當于人均0.2美元。”換句話說,中國人均GDP與美國相差38倍,但是中國人均慈善捐款和美國相差7300倍。如此大相徑庭的捐贈對比,從中不難看出,公平性的保障與實現的根基和條件欠缺,仇富心理、劫富行為的時常發生也就不難理解了。
美國著名經濟時評人蘭伯特說:“在美國,你可以擁有極多財產,但必須有所回饋,而且必須有人注意到,否則你就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大人物。在美國,人們并不景仰富人,而是景仰對社會有所回饋的富人。”我們國家確實也不乏慷慨捐獻者,然而捐獻者中為了宣傳、為了廣告、為了自身經濟或政治前途和利益者也為數不少。我們需要樹立把捐獻作為成功個人和企業家的一種優秀素質,作為得到社會認同的根本標準,作為一種具有終極誘惑力的精神風范。為此,我們需要通過典型示范,對那些不計個人得失、慷慨解囊的富有者們大力進行宣傳,宣傳中華慈善獎獲得者、全國優秀慈善工作者及中華慈善貢獻獎獲獎者的先進事跡,樹立榜樣。通過先富帶動后富、通過強者幫助弱者、通過扶危濟困來消除貧富差距,減小仇富心理,實現社會公平乃是明智之舉。這樣的長久效益就會實現社會公平和精神風范走向統一。
人民群眾期盼著慈善事業的發展,時代呼喚著千萬慈善家的涌現,社會期待著人人積德行善。只有海內外社會團體、各類企業和各界人士進一步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熱情參與慈善活動,向需要幫助的人們奉獻更多的關愛,我們的慈善事業才會更加富有活力;傳播慈善理念、激發全民向善的熱情就會更加深入和高漲;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才會更加公平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