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90年初一個晴朗的早晨,王健林曾經工作過的大連西崗區領導找到他,面帶愁容地和他談起區里幼兒教育面臨的困境。那個年代,因為新生兒的增加和幼兒園建設的缺口,
“入托難”問題十分突出。區領導特別和王健林談起,區里許多有小孩兒的教師因為孩子無人照看,而影響了工作。教師的工作受影響,這事非同小可。區委、區政府早就計劃著要建一座教師幼兒園,無奈區財政拿不出這筆計劃之外的資金。
為難之時,區領導忽然想到了王健林。
兩年前,王健林還是大連西崗區區政府的辦公室主任。區委、區政府的幾位領導對王健林都有很好的印象,很高的評價。王健林是從部隊轉業到西崗區政府的。他出生在四川一個功勛卓著的革命家庭,父親是一名參加過長征和抗日的老紅軍,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出生入死,卻從不居功自傲。他的父母親都很善良,待人十分和氣,特別樂于助人。在這樣的家庭里成長起來的王健林沒有被嬌慣,受到的都是革命傳統和艱苦奮斗的教育。王健林從小立志做一個像父親那樣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大貢獻的人;從小,他就知道孝敬父母、就樂于幫助別人。王健林15歲初中畢業以后,在父親的鼓勵下參軍入伍,到自然條件、生活環境與四川大不一樣的東北當兵。在部隊的熔爐中,小小年紀的王健林經受了異常艱苦的磨練,闖過青壯年也難以闖過的一道道難關。他從士兵做起,一步一個腳印,直至成為正團職干部,那一年他只有28歲。在部隊期間,王健林一直沒有放松學習文化知識,不但取得了“陸軍學院”的大學專科文憑,還利用業余時間完成了遼寧大學的函授課程。1987年,黨和國家發出“百萬裁軍”的號召,本來有望會成為將軍的王健林,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轉業到大連市西崗區政府任職。在區政府辦公室主任的位置上,王健林很快就表現出了他非同一般的工作能力,人氣旺盛的凝聚力。在他任職后僅一個月的時間,就解決了煤氣疏通和干部、職工洗澡、吃飯等多年沒有解決的難題。無論是社區百姓還是機關的干部、領導都非常喜歡他,都不懷疑他是位前途無量的好干部。但不久,他的人生軌跡又一次發生重大轉變。當時大連西崗區的住宅開發公司因為經營不善,負債數百萬元,瀕臨破產。區政府為了收拾這個“爛攤子”,面向全區公開招賢,希望有能人挺身而出,挽救這個企業,幫助那些生活陷入困境的工人。可有誰敢趟這見不到底的爛泥潭,有誰敢碰這正在坍塌的大廈呢?正在區領導為此事忐忑不安、一籌莫展的時候,在區政府辦公室主任位置上正春風得意的王健林竟出人意料地主動請纓,自愿去擔任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經理。
在王健林的思想意識里,中華民族“仁智禮義信”“孝善理合”的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烙印。在家里,他是個孝順的孩子,聽父母的話,孝敬長輩。在社會上,他聽黨和政府的話,孝敬人民大眾。在這個兼有南方人細膩和北方人豪爽的男子漢身上,有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敢于向困難、向挫折說“不”的英雄氣概,他有著很強的創新意識、發展意識。他很清楚,一個人、一個單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創新、不發展,就無法更好地造福父老兄弟、人民大眾。
在人人都不看好的這個住宅開發公司,王健林憑著他的誠信、他的智慧、他艱苦奮斗的精神和意志,打了一個漂亮的攻堅戰,很快就還清了所有債務,扭虧為盈,使這個頻臨破產的企業奇跡般地起死回生。當區領導棧到王健林,希望他出資110萬元修建教師幼兒園時。他只是稍微愣了一下,便即刻爽快地答應下來。那一刻,他的內心深處升騰起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滿足和自豪。他意識到,他的這次成功,不但造福了公司的職工,增加了國家的財富,還有了為社會的公益事業貢獻力量的機會和能力。110萬元,這在那個時候可不是個小數目。當時,剛剛扭虧為盈的公司面臨的困難還很多,資金并不富裕,可王健林自信自己有能力帶領大家把企業搞得更好,還會掙更多的錢。他很感激區領導給予了他為社會做奉獻的機會。從那時起,他善于思考的頭腦中已經有了把企業搞得更大更好,不但把企業職工的生活搞好,為國家增加更多稅收,還要有能力為社會公益事業做奉獻的意識和愿望。他骨子里慈善的基因開始被喚醒、被激發了。
當他看到漂亮的教師幼兒園建成,看到孩子們一張張天真、美麗的笑臉和他們父母親安心的微笑時,他的這種意識和愿望便更加濃厚更加強烈了。
這個時候,中國慈善事業創建與發展的領軍人物崔乃夫、閻明復、范寶俊都注意到了中國經濟領域和人與人社會關系發生的變化,都正在思考中國的慈善事業。
崔乃夫曾分析過解放后直到文化革命前的社會經濟情況。那時,每人每月28斤糧票、5兩油、半斤肉,一年十幾尺布票,每人每月30至50元的工資。這樣的經濟狀況就沒法開展慈善活動。閻明復注意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中國經濟在改革中快速地發展。在最先富裕起來的成功人士中,那些最先樂于行善、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有心人,其善行對社會慈善意識的警醒起到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范寶俊在全國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地區考察、組織救災工作時,意識到來自民間的慈善援手將會成為政府援助的補充。
(二)
任何企業的成功與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為企業打好翻身仗終日拼搏的王健林同樣遇到了很多困難,其中最使他感到頭痛的就是,企業迫切需要舒展腿腳,可條條無形的繩索,卻緊緊束縛著企業健壯起來的肢體。思想“不安分”的王健林想到了改制、改革。1991年,國家體改委和大連市體改委在大連市選擇三家先進企業擬作為東北三省的首批股份制試點企業。王健林積極申請,最終憑實力和業績爭取到企業全面改制的機會。很快,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王健林帶領“萬達”跨入了輝煌的時代。
王健林的企業有了新的發展,他承擔社會責任的腳步也更快更堅實了。就在王健林所在企業捐資110萬元修建了西崗區教師幼兒園之后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又出資,改造了大連市的人民廣場。這個幾萬平方米的廣場原為水泥地,這時要將其改造成以綠地為主,有利于人們休閑、養生、游覽的現代化的廣場。改造這個廣場需要購置一套噴灌設備。當時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上國產的噴灌設備,這樣整個廣場的改造費用需要170萬元,另一種是上美國進口的噴灌設備,那樣需要220萬元的資金。王健林問專家這兩種設備的區別在哪,專家說美國進口的設備可以保用30年,國產的設備就不敢保證了。王健林聽罷,毫不猶豫地說上進口設備,并立即決定捐資220萬元。
在業務上,王健林帶領萬達職工建每一棟房子,都要求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藝和技術。他們蓋的房子,質量總是最好、最讓用戶滿意放心的,當初在大連市的消費者中就有“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