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南京2010年11月8日消息(記者姚東明):金陵大報恩寺重建獲十億元捐贈
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向金陵大報恩寺重建工程捐贈10億元人民幣簽字儀式今晚在南京隆重舉行。據悉,這是迄今為止,中華慈善史上最大數額的單筆個人捐款。
此次王健林先生以個人名義捐贈的十億元,將于今年十二月份一次性捐給中華慈善總會,由中華慈善總會分三次撥付南京市政府,用于重建金陵大報恩寺工程建設。
王健林先生表示,他本人不是佛教信眾,此次巨額捐贈,并不是信眾的布施,而是盛世之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豐富中華歷史文化內涵、促進社會和諧的善舉。
新浪博客:2010年11月9日(作者陳克農):重建大報恩寺還不如把10億元扔在地上。
我們的政府相關部門能夠籌集到10億以上的捐助,應當將這些資金用到解決民生問題上去,用在可以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的領域中去,這才是當前中國社會的首要任務,這樣做的價值要比投到浮華虛無的“面子工程”大報恩寺項目不知要高出多少萬倍!在當前中國財富分配嚴重不公、社會發展失衡、地區差異過大的現實面前,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遠遠沒有到閑錢多得沒處使、只能投到無聊項目上去的階段!
在我看來,如果從社會價值的角度看,王健林先生將10億元投到大報恩寺項目上,還不如將那些錢隨手扔到大街上更有意義,因為扔到大街上還有可能讓撿到錢的不少老百姓獲得些實惠呢。當然,如果王先生這次的大度只是以捐助之名行投資之實,那就另當別論了。
如前所述,重建大報恩寺,與歷史無關、與民眾無關,與文化無關,與和諧無關,它其實只與虛榮、與面子、與投機、與官僚作風有關。
鳳凰網2010年11月10日(作者懇巷):王健林捐10億重建大報恩寺惹誰了?捐
助本是好事,捐了,不但沒好處,捐助10個億反被無數人質問。不捐,意味著寶貴的文化遺產流失,我想,錢由王健林本人掏出,王健林的錢并非地上揀來,敢罵王健林的人有同等資產未必會捐助,罵和質疑都算多此一舉!對于一個“抗震救災模范”的稱號,可不是王健林自己標上的,
“慈善”兩個字上面怎么可能隨之褻瀆,只在下面的人荒唐表象中多了點齷齪的議論。
為什么近來捐助越來越少?社會不會冷漠,因為捐助,所以大家都不敢捐助,捐多了有人猜測,捐少了遭人嗤鼻。以前有領導帶頭捐款,現在領導都不敢捐了,捐的錢超高怕被指財產來路不明,莫名扣上不良帽子,倒不如淡定不捐。當然了,不是每個企業家都會捐的,不是每個企業家愛拋頭露面。別的不怕,只怕露富,怕圍觀,怕炒作,怕質疑……
既然10億捐助由錢的主人計劃給出,主人愛往哪捐往哪捐,關大家什么事?關于文化遺產保護,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文化遺產必須加以繼承和發揚。古人留下的財富,它不但證明了古代發展的文明程度,同時反映當時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歷史不可輪回,不可再生,一朝破壞,損失無法彌補,給旅游業帶來后患,缺少歷史與自然的命脈,使城市失魄丟魂缺失滋潤感。其實,10億投進去重建大報恩寺,作為這么古老有淵源的寺廟,重建后必將帶動旅游產業,造福一批人,而不是捐助一批人后將10億元在幾年內吃空。何況這是政府和一些機構的要做的事,再說,10億元捐助給某機構去分配,想要得到捐助的人,流到碗里的,能否得到暫且的幸福不一定!
如果王健林不捐助10億元,有朝一日大報恩寺千瘡百孔必將重建,這筆錢仍由政府撥款,那么又是政府的重擔,錢從何來?即使來的錢又從哪來呢?有些事情,我希望公眾有個深思熟慮,不靠盲目質嫌。相比較,王健林和那些嘴上說說不付出行動的人好很多,起碼,王健林近期要捐了,想起之前一些知名人士高談闊論死后裸捐幾十億,談來談去一切都是空談隨風,幾十年后的事太遙遠,提前談死后精神不如不談,唯有承諾立桿兌現方可折服人!
福布斯中文網2010年11月11日(作者李天陽):王健林10億元造浮屠
“萬達王健林捐10億重建大報恩寺”,這條迅速傳播開來的消息,讓我等在看慣了諸如“XX開發商拆千年古剎建商品房”之類的新聞后,著實令人振奮。
將南京打造為“金陵佛都”,是南京政府一直以來的愿望。南京市委書記朱善璐曾說,
“大報恩寺琉璃塔復建工程是提升南京輻射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的重大標志性工程。”不難看出,這筆捐款的實質,是王健林用個人財力,為南京政府一項萬眾矚目卻又長期懸而未決的標志性市政工程,提供了全部資金。可謂功德無量!在王健林,這筆捐款的動機僅出于“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而在南京政府,卻非王健林的仗義相助不能成此盛舉,至于其是否會投桃報李,在政策或資源上向萬達傾斜,這我們無從猜測。但在商言商,企業的每一筆付出都期待得到經濟利益或是社會利益的回饋無可厚非,畢竟還有股東的訴求需要考慮。
毫無疑問,此次十億造浮屠的捐款將會讓萬達在南京的人脈、口碑亨達、發展更加順利。
公益時報2010年11月30日(作者陳江宏):江蘇法規界定王健林10億元捐贈與慈善無關
10億元就要來了。是商業,是慈善?是夾道歡呼,還是暗含交易?人們給出了多方猜想。有網絡聲音感嘆:為什么對捐款有這么多質疑?難道善事也做錯了?
爭議最終歸結為:這10億元究竟能否算作慈善捐款?
11月22日,當《公益時報》記者就此問題詢問江蘇省民政廳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處副調研員邢和平時,他沒有明確表態。結束采訪時,他拿出了一本《江蘇省慈善事業促進條例》遞在記者手里說:其實很多問題都可以從這里面找到答案。
翻開這本Ⅸ江蘇省慈善事業促進條例》,在第一章第三條里清楚載明:本條例所稱慈善活動,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愿、無償開展的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等活動。”
這是國內首個地方性慈善捐贈法規,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慈善法》尚未出臺的眼下,社會普遍認為它具有足夠的指向性。
在這部地方性慈善法規里,界定的“慈善活動”未有“文化”或“佛教文化”等項。
11月28日,北大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金錦萍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有關慈善組織能否接受這筆捐款值得商榷。10億元捐款要“結合該慈善組織宗旨來理解,屬于救助范圍的才可以。”
人民網、人民公益網2010年12月31日(作者李扁):王健林的十個億,給你?給黨?給慈善?——也談慈善事業的功能定位
整個社會對于有人出十億重建大報恩寺,卻有許多的質疑。針對慈善界及眾網友最多的幾個質疑,在此探討一下。
其一,做這個事情,是慈善,還是不是慈善?網上有不同看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