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國內最實用的場館之一,,也是國內為數不多西式管理的場館。這里,吸引了許多流動展聚集鄭州,又推動著以“鄭交會”為代表的本土品牌展會的發展。仰望著佇立在中原大地藍天之下,凝重沉穩而不失現代氣息的“大傘”,更想進一步走近它去了解它。——這就是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為鄭州會展業的發展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作為這個“大傘”的守護者之一,鄭州國際會展中心常務副總經理李喬松默默地努力著,致力于鄭州會展業的跨越發展。在第十六屆鄭交會期間,忙碌的他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服務與管理的雙重角色
北方的11月,已經進入寒冷的冬季,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的“大傘”卻像是夏天,全國農產品交易會、全國農機產品訂貨交易會等剛在10月底圓滿結束,鄭州全國商品交易會、中國鄭州2010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第八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暨產品交易會、2010第三屆鄭州國際汽車展覽會又相繼展開。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的團隊還沒有停下來喘口氣,又開始新的“接待”工作了。
會展人總是處于一種“忙并快樂著”的狀態,自2005年建成使用以來,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為鄭州會展業揚起了前進的風帆,成就了鄭州市在二線會展城市的名列前茅。“展館就因展會而有生命力,會展人也因展會而成長。”李喬松微笑著說,鄭州會展業的繁榮與當地會展業的軟硬件環境是分不開的。第一,政府支持。鄭州市委、市政府自2005年相繼出臺鄭州會展業的發展政策,并設立了1500萬元的會展業發展專項資金,多策并舉強力促進會展業又好又快發展。第二,市場潛力。鄭州是一個巨大的商品貿易市場集散地,加之周邊區域的2億消費人口,已成為一個成熟的消費與流通基地,利于企業低成本辦展或參展。第三,區位優勢。鄭州地處中原腹地,承東啟西,連南貫北,是我國公路、鐵路、航空、通信兼具的綜合性交通通訊樞紐,同時擁有亞洲最大的鐵路貨運編組站,利于客商及其產品的貿易往來。
可見,鄭州發展會展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可持續性的發展絕對離不開場館的服務。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由鄭州國際會展有限責任公司(鄭州市政府直屬的國有獨資企業)交與鄭州香港會展管理有限公司“托管”管理,采用國際化的經營模式,專業化的服務理念,其“優質、特色的服務”在業界贏得了較好的口碑。
每一個展會開展前,鄭州國際會展中心都要對展會的籌備、展場交易秩序做周密安排,通過市政府協調會周密布署,與相關部門及主辦方協調配合,加大對展場公共安全、消防、衛生防疫、市容、交通管理的投入,制訂完備的應急工作預案,確保展會的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為觀眾提供一個安全、健康、有序的展會環境。為了保證展場的秩序,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狠抓展場管理,在場地安保、服務上下工夫,并認真和客戶溝通,做好各項配套服務。進一步凈化交易環境,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兜售商,確保展會在公平、和諧的環境中進行。
“作為場館,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務者的角色,最大限度地為參展商、觀眾提供幫助。”李喬松誠懇地告訴記者。大多數參展企業的滿意讓場館獲得了更多的客戶資源。
政府主導到市場化的逐步轉身
十六年,不只是歷史,也是經歷。作為河南省資歷最深、影響力最大的鄭交會,不只是鄭州會展業的延續,也是“全國綜合性展會”的代表之一。李喬松見證了鄭交會的一波三折,也對鄭交會充滿了復雜的感情。從1995年第一屆政府辦展的好開端,到2003年前后的迷茫,再到2006年的開始變革,鄭交會經歷了改革的陣痛。“這似乎是綜合展必然而走的道路,從政府主辦到市場運作。”李喬松跟隨著鄭交會一起歡喜一起憂。
經歷了2009年從政府主導向市場化運作的探索,作為協辦方的鄭州國際會展有限責任公司繼續發力,第十六屆鄭交會達到了90%的市場化成份,創歷年之最。這無疑傳達出一種積極的訊號。既然是“改革”,又談何容易。李喬松告訴記者,“借助媒體的宣傳力量,做好展會的服務工作,動用市場化的機制,全力招商。”具體說來,第16屆鄭交會總結以往歷屆鄭交會的經驗教訓,選定相對成熟、有經驗、規模化程度高的代理商,建立一支能打敢拼并且相對專業化的招商隊伍,確保鄭交會招展運作的穩定性、持續性。這一舉措的確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參展面積、參展企業數量逐年增長,展商和觀眾的反饋也很好。
在綜合展方面,“要展出特色,企業就要展出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帶給專業觀眾和市民耳目一新的感覺。”李喬松說道。第16屆鄭交會邀請了東盟國家的參展,開始了國際化的探索;友好城市、省轄市參展也好于往年。拉薩市也首次組團參展,為展會增添了新亮點。
在專業展方面,更是可見一斑。“鄭交會向市場化、專業化發展,在其中培育專業展就是我們的一個目標。”李喬松表示,沒有專業就沒有吸引力。在展會現場的采訪中,李喬松的話就得到了很好的印證。漁具展自2009年入駐鄭交會,得到了很好的收獲。有一些企業反應,“在鄭交會的羽翼下做專業展,參觀鄭交會的觀眾中就存在著我們潛在的客戶,我們參展既推廣了品牌,也為商品拓寬了渠道。”李喬松對此深感欣慰,“只要聽到展商肯定的聲音,就證明我們的努力和嘗試沒有白費”。
“綜合展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還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們去攻克。”李喬松冷靜地說。鄭交會今后將繼續按照專業化、市場化的發展方向勇于開拓,在組展方式、辦展模式等方面不斷有新的發展,使其真正成為中部地區開拓市場的重要載體,企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為繁榮河南市場、推動河南經濟發展、促進鄭州與兄弟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發揮重要的作用并取得更大的輝煌!
采訪側記:
從展館自辦展的角度來看,鄭交會可謂是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的摸索和嘗試。結合我國會展業的發展狀況,擴大展館的使用率,“自辦展”的確不失為一種有效方式。“做自辦展,有效地補充了展館的閑置空間,也能培育自身的展會品牌。”李喬松并不否認自辦展的作用。那么,挖掘特色資源,原創展會,鄭州國際會展中心是否也會轉變?“是否要著手自辦展會,還需要市場的需求和發展來決定。”李喬松沒有直面作答,留給了業界無限的猜測,翹首觀望著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的動向。
這不是故弄玄虛,不是設置懸念,而是李喬松的嚴謹和務實。面對記者對于展館經營的提問,他亦很認真,“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關鍵是要有利于城市會展業的發展”,在李喬松對會展業的那份感情和責任中,記者看到了鄭州國際會展中心這把巨傘的會展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