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忽,,及以它為語素構成的一些復合詞,在敦煌變文中有時用作假設連詞?!昂觥弊骷僭O連詞在中古已產生,是副詞用法的進一步語法化。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認為“忽”作假設連詞是“或”的同音假借字,情況并非如此。“忽若”、“忽如”、“忽其’’用作假設連詞是通過同義復合而形成的復合詞?!昂鋈弧?、“忽爾”、“忽而”是“忽”加詞綴構成的復合詞,它們由于受到“忽”、“忽若”、“忽如”、“忽其”作假設連詞的類推作用而產生出相同的連詞用法。
關鍵詞:敦煌變文;忽;假設連詞;來源
中圖分類號:H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獻編號:1000-4106(2011)01-0112-05
敦煌變文(簡稱變文)產生于晚唐五代時期,為民間流行的通俗講唱文學,作品中有豐富的口語,自發現后一直被漢語史研究者看重,把它作為研究近代漢語的重要資料。它里面有很多晚唐五代特有的詞匯,也有一些新的語法形式。比如“忽然”一詞,自上古漢語起,即可作副詞,中古后成為常見用法,但在變文中它還可以用作連詞,像《捉季布傳文》中“忽然買仆身將去,擎鞭執帽不辭辛”的“忽然”,就是一個表假設語義關系的連詞,可以理解成現代漢語中的“如果”、“假如”。與“忽然”同有連詞用法的,變文中還有“忽若”、“忽爾”、“忽而”、“忽期”、“忽”、“忽其”、“忽如”、“若忽”等詞。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姑且稱這些詞為“忽”類連詞。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以下簡稱《通釋》)對這些詞作了解釋,今天我們重提出來,只是想就其連詞用法的來源作些探討。
一 “忽”作假設連詞并非“或”的同音假借
敦煌變文中以“忽”為語素構成的復合詞可作連詞,上古和現代漢語中都沒有這種用法,的確是很特殊的語法現象。《通釋》對這些詞的連詞用法做過詳盡的解釋,該書第六篇《釋虛字》中說:
或若
忽若
忽然
忽爾
忽而忽期
忽
忽其
忽如
若忽
假使,倘或。“或”是正字,“忽”是同音假借字。所舉例子很多,這里略舉四例,如:
(1)臣今見王無道,慮恐失國喪邦。忽若國亂臣逃,豈不由秦公之女!(《伍子胥變文》)
(2)吾死之后,愿弟得存。忽爾天道開通,為父仇冤殺楚。(《伍子胥變文》)
(3)若是生人須早語,忽然是鬼奔丘墳。(《捉季布傳文》)
(4)忽而一朝夫至,遣妾將何申吐?縱使黃金積到天半,亂采(彩)墮(垛)似丘山,新婦寧有戀心,可以守貧取死。(《秋胡變文》)
我們認為《通釋》指出敦煌變文中這些詞在所舉例子中是“假使,倘或”的意思,這是非常準確的,但同時認為將“忽”釋為“或”的同音假借字尚值得商榷。單音詞“忽”的連詞用法,是中古漢語由副詞語法化而產生的,并不是同時期可作假設連詞“或”的同音假借字。它們只是在連詞用法上剛好構成了同義詞。我們可從幾個方面來證明:
首先,從兩字的古音上看,“忽”是曉母物部,“或”是匣母職部。兩字的聲母雖屬旁紐,但是韻部相差很遠,不是“對轉”或“旁轉”的關系,因此不能輕易認定它們古音接近。據我們查閱《左傳》、《論語》、《戰國策》、《韓非子》、《史記》、《漢書》等先秦兩漢的重要文獻典籍來看,均未見有“忽”通“或”的文獻用例。因此,“忽”和“或”構成同音假借的條件并不具備。
其次,從《通釋》中所舉正面證明“忽”是“或”的假借字的例子看,我們認為這些例子中的“忽”都不宜理解成“或”的同音假借字,有的“忽”仍然是副詞,是“忽”從古沿用至今的主要用法,還有的可以從其它方面得到合理的解釋,試一一分析之?!锻ㄡ尅匪e第一個例子及其解釋是:
唐人劉恂《嶺表錄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卷中:“彼中居人,忽有養鵝鴨,常于屎中見麩金片?!边@里的“忽”也是“或”字之借,不過是“或人”的“或”,不作“倘或”解。
按照《通釋》中的解釋,此處的“忽”是“或”字的假借字,意義并不是作假設連詞的“倘或”,作者把它當作無定指代詞,意思是“有的人”或“有的”。如果我們聯系這個句子的上下文,從更廣泛的語境考察,就可發現這里的“忽”仍然是副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突然”、“忽然”?!锻ㄡ尅分械倪@個句子原文是這樣的:
廣州洽涯縣有金池,彼中居人,忽有養鵝鴨,常于屎中見麩金片,遂多養,收屎淘之日,得一兩或半兩,因而至富矣。
此句出自唐劉恂的筆記小說《嶺表錄異》,該書主要記載一些怪異之事,其中很多材料又被《太平廣記》收錄。我們認為句子中的“忽”仍然是一個副詞,表示出乎意料的情況,意為現代漢語中的“突然”、“忽然”,暗含著說話者對事件、命題的主觀評價和態度。張宜生把這樣的副詞稱之為“評注性副詞”,它的位置可以在句中,也可以在句首。“忽”既然表示說話者的態度和主觀評價,因此它在這里的評注轄域是對述題部分進行評注。而“有養鵝鴨”實際上是“有養鵝鴨人”,賓語“人”承前省略,“養鵝鴨”這個動賓短語修飾“人”。這樣理解“忽”才能和整段話表達一件怪異之事的意思相合。另外,我們從《嶺表錄異》中還可找到兩處用法相同的“忽”:
a.北人有寓南海者,市此魚食之,棄其頭于糞筐中,夜后忽有光明,近視之,益恐懼,以燭照之,但魚頭耳。
b.后行兩日,遇一洲島而取水,忽有群山羊,見人但聳視,都不驚避,既肥且偉。初疑島上有人牧養,而絕無人蹤,捕之僅獲百口食之。
a例中講的是一種奇怪的魚,吃完后剩下的魚頭在夜晚還會發光的現象?!昂觥痹谘幸彩歉痹~,表示一種出乎意料的主觀評價,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副詞“突然、忽然”。b例是講陵州刺史周遇乘船于海上時遇大風,船漂流到一個島上,船上人去取水時忽然發現了一群山羊,但島上絕無人跡。同樣,“忽”在句中也是一個評注性副詞。比較a、b例和《通釋》所舉例,可以發現副詞“忽”所在的分句都是“忽+有NP”的結構,“忽”作狀語,修飾“有NP”這樣的動詞性短語。按常理說,作家在自己同一本書中用詞造句的習慣應該是相同的,此書中結構完全相同的句子反復出現也可證明這一點。因此,從上述分析來看,我們認為《通釋》所舉例中的“忽”是副詞,不宜看作“或”的假借字。
《通釋》所舉的第二個例子及其解釋是:
《舊唐書》姚南仲傳,南仲上疏:“臣恐君子是非,史官褒貶,大明忽虧于掩蝕,至德翻后于堯舜?!焙鲆彩恰盎颉?,意謂可能。
我們核對了原文,姚南仲疏中的這句話完整的句子應該是這樣的:
臣恐君子是非,史官褒貶。大明忽虧于掩蝕,至德翻后于堯舜,不其惜哉!
從語法結構來看,“忽”是副詞,修飾動補短語“虧于掩蝕”,和下旬的“翻”構成對文,“翻”也是副詞,修飾動補短詞“后于堯舜”,“翻”在句中是“反而”的意思,“忽”在此句中雖然是副詞,但并非“可能”之意?!翱赡堋北磉_出的是一種或然、不太肯定的主觀評價,而聯系史實及更為廣泛的上下文語境來看,姚南仲上此疏是在朝中大臣無人敢進諫的情況下冒死直諫,因此整個句子表達的應是非??隙ǖ恼Z氣,是一種非??隙ǖ闹饔^評價,這才有后一個分句因擔心假設情況變成事實的感嘆。再從事理上說,姚南仲把皇帝的圣明比喻成日月的光明,而日月的光明在發生日月食的時候有所虧損是必然的、突然發生的事情,并非是可能的事情。因此,“忽”不能理解成表示或然的“或”,而應該是“忽”的常用意義“突然”?!抖氖啡g》中《舊唐書全譯》譯者是這樣翻譯這個完整句子的:
臣擔心君子的是與非,史官將有所褒貶地記載,使光明突然受到掩蓋,至德反而落在堯、舜之后,豈不是太可惜了!我們看到譯者把“忽”正是翻譯成“突然”,這是非常正確的。因此,此例中的“忽”理解成“突然”、“忽然”正符合原文文意,也是“忽”作為副詞的常見用法,不宜看作“或”的假借字而理解成“可能”。
《通釋》所舉的第三個例子是:《清平山堂話本》錯認尸:“二人通同奸騙女兒,倘忽丈夫回日,怎的是好!”《警世通言》作“倘或”。
根據這條材料也不能認為“忽”就是“或”的同音假借字。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和《清平山堂話本》主要收錄的是宋代的話本小說?!肚迤缴教迷挶尽肥褂谩疤群觥保窃挶驹瓉淼脑~語,《警世通言》使用“倘或”是以明代的常用詞替代了“倘忽”。“忽”在很早以前就有假設連詞的用法,那么在詞匯的復音化過程中,它和同義詞“倘”復合形成表假設關系的“倘忽”就是同義復合的構詞。如:“圣恩倘忽念行葦,十年踐蹈久已勞?!?柳宗元《寄韋珩》)“或”在很早以前也有假設連詞的用法,它和“倘”同義復合也可以構成“倘或”,如:“倘或窺犯亭障,國家何以防之?”(《舊唐書·魏知古傳》)這兩個復合詞作為假設連詞只是同義詞的關系。但兩者使用的頻率不同,“忽”及以“忽”為語素而構成的復合詞在明代已經很少用作連詞。馮夢龍為了便于普通人看懂便用了常見的“倘或”來替代前代使用的同義詞“倘忽”。這樣的做法是文人們經常采用的。早在漢代,司馬遷著《史記》引用《尚書》中的句子時,就已經用漢代通行的詞語來代替已不使用的艱深的同義詞了。
從以上分析看,《通釋》中的例子實際上并不能成為敦煌變文中作假設連詞的“忽”是“或”的假借字的有力證據,“忽”、“或”在中古漢語時期都可用作假設連詞,它們只是在這一相同用法上構成了一組同義詞。我們認為這是“忽”、“或”兩詞在此時期作假設連詞時兩者關系的正確解釋,“忽”的連詞用法,其實可以從“忽”的詞義演變及語法化的角度得到合理解釋。同樣,以“忽”為語素構成的復合詞之所以有新興的連詞用法,也可以從語言發展演變的角度,并聯系和“忽”的關系去尋找原因。
二“忽”類假設連詞的來源
“忽”的連詞用法在中古時已經產生了,《通釋》中舉了好幾例,如:“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世說新語·文學》)又如:“會稽公主……西征謝晦,使公主留止臺內,總攝六宮。忽有不得意,輒號哭?!?《宋書·徐湛之傳》)此二例的“忽”可以看作假設連詞,含“忽”的分句表示一種假設的情況,后一分句由前一分句導致的。
上文我們說“忽”用作假設連詞并不是“或”的同音假借字,它應該有自己的來源。我們認為,“忽”的連詞用法就是它在詞義演變過程中新產生的用法,這種用法產生于中古漢語時期。中古以后這種用法開始逐漸增多,但畢竟不及“倘、若、使、如”等假設連詞常見?!昂觥痹诠艥h語中一直是個多義詞,《漢語大詞典》列出了10個義項,其中有:“④滅亡;湮沒。⑥迅速。⑩副詞。(1)突然;忽然。(2)或;倘或。”其第⑩個義項的意義(2)舉了兩個例子作為書證:
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彼中居人,忽有養鵝鴨,常于屎中見麩金片。”晁載之《續談助》卷四引南朝梁殷蕓《小說》:“帝嘗在后前,乃日:‘阿舅何為云人作賊,輒殺之?人忽言阿舅作賊,當復云何?”’
我們認為,以上兩例第一例中的“忽”正如我們上文所分析的,詞性是副詞,意義仍然是“突然”、“忽然”;第二例中的“忽”應是假設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假如”。應該將以上第二個例子中的“忽”單獨列一個義項,釋為“連詞”,用“或”、“倘或”或“假如”加以解釋,第一個例子或并入義項⑩的意義(1),或直接去掉。這樣,“忽”的義項⑩應該分開作兩個義項,一個是副詞,一個是連詞。
如果我們認真梳理一下,就可發現這幾個義項從意義上說有密切的聯系,可以形成一個發展演變的鏈條,即:滅亡;湮沒(動詞)>迅速(形容詞)>突然;忽然(副詞)>假使、倘若(連詞)。“滅亡、湮沒”這樣的動作表現出“迅速”的狀態,因此“忽”由動詞引申出形容詞的用法;而“迅速”表現出時間短,不可預料這樣的特點,因此“忽\"SL進一步引申出副詞“突然、忽然”的用法;而作為副詞的“忽”由于語義的進一步虛化及句法位置的同化,又進一步產生了連詞的用法?!昂觥钡倪@種演變發展方式,正是漢語中許多實詞演變成虛詞的典型模式。這種模式,在現代語言學研究中被稱之為“語法化”。“所謂語法化,指的是語法范疇和語法成分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或現象,典型的語法化現象是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語或結構式變成無實在意義、僅表語法功能的語法成分,或者一個不太虛的語法成分變成更虛的語法成分?!薄昂觥庇刹惶摰恼Z法成分副詞變為更虛的語法成分連詞,正是一種典型的語法化現象?!罢Z法化具有跨語言的共性。目前大多數語言學家都同意人類語言中存在一個如下類型的“語法化斜坡”:‘實義詞>語法詞>附著形式>曲折詞綴’。因為漢語屬于孤立語,不會發展出形態曲折成分。這樣,上述語法化斜坡在漢語中的情形應該是:“‘實義詞>語法詞/附著詞>詞內語素’。”因此,“忽”的語法化過程符合這個共同的規律,其語法化路徑是:實義詞(動詞、形容詞)>意義比較虛的語法詞(副詞)>意義更虛的語法詞(連詞)。同時,“忽”的演變發展也體現出語法化的單向性特征,即“語法化的演變是以‘詞匯成分>語法成分’或‘較少語法比較多語法化’這種方向進行的?!?/p>
導致“忽”由副詞產生出連同用法的原因主要是句法位置的固化和語言使用中的主觀化。“忽”作副詞時經常位于謂語動詞的前面,假設連詞既可居于分句前面也可居于分句的主語后面、謂語動詞前面,且假設復句的前一分句常??梢允÷灾髡Z,這樣,假設連詞在分句中也經常位于謂語動詞的前面。因此,副詞“忽”和漢語中其它假設連詞的句法位置常常是相同的,這樣,“忽”演變成假設連詞并不需要在句法位置上作出調整,并且這種固定的句法位置為它演變成假設連詞創造了條件。只要詞義弱化,其語法功能就有可能改變。此外,在“忽”的語法化過程中,語言使用中的主觀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爸饔^化”是現代語法化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吳福祥先生作了如下解釋:“在日常話語交際中說話人不僅要表達命題意義而且要表達言者意義,而后者體現了語言的主觀性(subjectivity)。所謂語言的主觀性,指的是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如果這種主觀性在語言中用明確的結構形式加以編碼,或者一個語言形式經過演變而獲得主觀性的表達功能,則謂之主觀化(subjec—tivity)?!薄昂觥笔且粋€評注性副詞,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主觀性。隨著它的詞匯意義的進一步弱化,它的主觀性進一步增強,由評價一種客觀的情況向主觀地假設一種虛擬的情況發展,因此它的語義由指向謂語動詞進一步發展為指向整個分句,這樣,假設連詞“忽”就最終產生了。我們知道漢語中的某些副詞的確有很強的連接句子的語法功能。比如“就”、“便”、“才”、“遂”等副詞?,F代漢語中也有一些詞是既可作副詞,也可作連詞的兼類詞,如“并”、“不過”、“誠然”、“但”、“故”、“既”、“盡管”、“就是”、“可是”、“另外”、“乃”、“且”、“萬一”、“只是”、“至于”等詞都有兩種用法,說明漢語中副詞語法化為連詞并不是一種不尋常的個別現象。當然,連詞的用法產生后,并不排斥這個詞另外的語法功能,它可以和其它語法意義共存于一個形式中,形成共時平面上的兼類詞。
含有“忽”的復合詞最先是在“忽”后添加詞綴構成“忽然”、“忽爾”、“忽而”等雙音節詞。它們最初也是常用作副詞,表示“突然”的意思,如:
[長桑君]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高后八年三月,祓霸上,還過枳道,見物如倉狗,橶高后掖,忽而不見。(《漢書·五行志》)
何知長者之道乎?宋忠賈誼,忽爾自失,芒乎無色,悵然噤口不能言。(《史記-日者列傳》)
后來產生的另外一些含“忽”的復合詞主要作假設連詞,是兩個同義詞同義聯合而形成復合詞,如“忽若”、“忽如”、“忽其”等,產生于唐代,如:
其子聽之感慟,因自誓:“忽若作人,當再為顧家子。”(段成式《酉陽雜俎·冥跡》)
幸有酒與樂,及時歡且娛。忽其解郡印,他人來此居。(白居易《題西亭》)(此兩例轉引自《通釋》)
帶詞綴的復合詞“忽然”、“忽爾”、“忽而”的連詞用法直到近代漢語前期(唐代)才產生,“忽”在中古時作連詞的使用頻率極低,沒有推動產生連詞的用法。當同義聯合而形成的只用作假設連詞的“忽若”、“忽如”、“忽其”后,雖然在假設連詞這個類別中還沒有歷時很久地像其他假設連詞那樣使用頻繁,但是在口語中使用,這樣,“忽若”、“忽如”、“忽其”就可以和原來的單音詞“忽”一起對帶詞綴的復合詞“忽然”、“忽爾”、“忽而”產生較強的影響,語言演變中的類推作用,使后者在唐代也產生了假設連詞的用法。
余論
上面我們對敦煌變文中“忽”類假設連詞的來源作了探討,并指出“忽”作假設連詞是中古新產生出的用法,是由作副詞表示“突然”、“忽然”義的“忽”語法化而形成的,并非像《通釋》所說的那樣是假設連詞“或”的同音假借字,同樣,這類假設連詞中的復合詞所含的語素“忽”也不是“或”的同音假借字?!昂觥鳖惣僭O連詞只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跟“或”及含“或”的復合詞都具有假設連詞的用法,而在這個意義上構成了同義關系。“忽”及以“忽”為語素構成的復合詞用作假設連詞并不普遍,遠遠不及自上古漢語以來經常作假設連詞的“如”、“假”、“設”、“使”、“令”、“若”、“倘”及由這些詞構成的復合詞。在近代漢語中,“忽”類假設連詞由于競爭不占優勢而漸漸消失,明代馮夢龍收集宋元話本小說,把“倘忽”改為“倘或”就表明“忽”類假設連詞在明代已經從口語中消失了。現代漢語中“忽”、“忽然”、“忽而”等,都已沒有作連詞的用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