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關于唐代“西蕃”一詞是指稱吐蕃還是回鶻的再討論

2011-01-01 00:00:00姚律
敦煌研究 2011年1期

內容摘要:本文就李樹輝《庫木吐喇石窟第75、79窟壁畫繪制的年代和功德主身份研究》一文中提出《元和郡縣圖志,隴右道下》載西州“貞元七年設于西蕃”是指回鶻,結合唐詩作了討論,認為在唐代“西蕃”一詞不是泛稱,而是特指吐替,回鶻說沒有充分證據。

關鍵詞:唐詩;西蕃;吐蕃;回鶻

中圖分類號:K289文獻標識碼:A文獻編號:1000-4106(2011)01-0067-06

一直以來,學者們在論述7世紀中葉以后西域政治格局時,基本上持這樣的看法:即隨著唐王朝完成統一西域的宏圖大業,興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權開始進入塔里木盆地南緣,由南而北推進,拉開了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的序幕。幾經反復,唐軍終于在武后長壽元年(692)擊敗吐蕃,并以兵三萬常駐四鎮,使安西都護府穩定地設置于龜茲達百年之久。安史亂起,駐守西北唐軍大批調往內地勤王平叛,武備空虛,吐蕃乘機占據河西、隴右,攻陷安西,今新疆南疆以及吐魯番盆地為吐蕃所據,直到9世紀中葉回鶻從漠北西遷,吐蕃勢力才最終退出西域。

刊載于《敦煌研究》2008年第4期李樹輝先生文章《庫木吐喇石窟第75、79窟壁畫繪制的年代和功德主身份研究》認為,回鶻早在9世紀中葉西遷之前的貞元七年(791年)即已控制天山南北,其證據便是庫木吐喇石窟第75、79窟功德主為咸安公主母子、懷信可汗骨咄祿以及崇徽公主與牟羽可汗的女兒、女婿,并認為《元和郡縣圖志·隴右道下》所載西州“貞元七年沒于西蕃”非指吐蕃,而是指回鶻。李先生是這樣敘述的:

回鶻據有高昌的時間,史籍均語焉不詳。《宋史·高昌傳》作“安史之亂,其地陷沒”,僅是概而言之。《元和郡縣圖志·隴右道下》稱西州“貞元七年沒于西蕃”。文中的“西蕃”,學者們多理解為吐蕃。

“蕃”是古人對周邊國家或非漢語族群的泛稱。與此相對,“西蕃”一詞則常用于指稱西方的突厥語族群、印歐語族群和吐蕃。此外,另有北蕃、南蕃等詞語。結合史籍及出土的漢文、回鶻文文獻記載,我們有把握斷定,其“西蕃”正指回鶻……天山地區自貞元七年秋開始便在回鶻汗國的控制之下。

李先生所論,對于研究7至9世紀西域歷史來說非常重要。拜讀之后,感到有幾個問題很有必要提出探討。這里,筆者僅想結合唐詩,看看唐代“西蕃”一詞的指稱對象。要申明的是,筆者對唐詩根本談不上研究,只是在整理唐詩中的禪寺與禪僧資料過程中,接觸到這個問題,覺得實際情況并非李先生所斷言,故冒昧撰成此文。李先生是民族與語言學研究專家,本文錯誤之處,敬請指教。

關于“蕃”的含義,誠如李先生說的,“是古人對周邊國家或非漢語族群的泛稱”,在唐詩中,我們即可讀到許多以“入蕃”、“和蕃”為題。描述唐王朝與吐蕃、回鶻(回紇)、契丹和南詔等周邊民族關系的詩篇。對吐蕃的稱呼,既有同其他周邊民族一起統稱為“蕃”者,又有以吐蕃位于青藏高原的地理方位稱作“西蕃”者,可見“西蕃”不是泛稱,而是特指吐蕃,為吐蕃的一種別稱。

《全唐詩》收錄了描述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贊普棄隸蹄贊的和親詩18首:崔日用《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46)、崔浞《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54)、李嶠《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58)、閻朝隱《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69)、韋元旦《奉和送金城公t適西蕃應制》(卷69)、唐遠悊《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69)、李適《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70)、劉憲《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71)、蘇顳《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73)、徐彥佰《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76)、張說《奉和圣制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87)、薛稷《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93)、馬懷素《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93)、沈儉期《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93)、武平一《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101)、趙彥昭《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一作崔日用詩)》(卷103)、鄭情《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卷106)、徐堅《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卷107)。關于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前后經過,新、舊《唐書·吐蕃傳》均有記載,后者較詳:神龍元年(705年)吐蕃遣使為贊普棄隸遺蹜贊請姻,中宗以雍王守禮女為金城公主許嫁之。景龍三年(70g年)十一月,吐蕃遣使來迎,四年(710年)正月中宗駕臨始平縣,送公主進藏,并命從臣賦詩餞別。以上所列和親詩,便是參加這次送別金城公主宴會的從臣兼詩人們,奉中宗之命而作。鑒于本文要討論的是唐代“西蕃”指稱問題,僅看詩題即可明了“西蕃”是指吐蕃,無需再一一引錄詩文。

除上列描述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贊普的和親詩,《全唐詩》還收錄詠敘朝廷命官出使“西蕃”的送行詩,它們是:杜審言《送和西蕃使》(卷62)、韋應物《送常侍御卻使西蕃》(卷189;又見于卷492殷堯藩詩,題作《送韋侍御報使西蕃》)、皇甫曾《送和西蕃使》(卷210)、杜甫《送楊六判官使西蕃》(卷225)、李益《送常曾侍御使西蕃寄題西川》(卷283)、權德輿《送張曹長工部大夫奉使西蕃》(卷323)、陳羽《冬晚送友人使西蕃》(卷348)、姚合《送少府田中丞入西蕃》(卷496)。

這些送行詩,盡管不同于描述金城公主出嫁吐蕃的和親詩那樣,一望便知“西蕃”一詞所指,需要作些解釋,好在專家對這些詩大多作有校注,下面結合自己的體會,依次引錄一述。當然,限于知識,只能點到為止。

先看杜審言詩。杜審言(約645—708),鞏縣(今河南鞏縣)人,杜甫祖父。咸亨元年(670)進士,曾任隰城尉,洛陽丞,后因事貶為吉州司戶參軍。武周時授著作佑郎、膳部員外郎。中宗即位雖一度被流放,不久召還,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其《送和西蕃使》詩云:

使出鳳凰池,京師陽春晚。

圣朝尚邊策,詔諭兵戈偃。

拜手明光殿,搖心上林苑。

種落逾青羌,關山度赤坂。

疆場及無事,雅歌而餐飯。

寧獨錫和戎,更當封定遠。

鳳凰池、明光殿、上林苑,皆漢代宮室、御苑名,此借指唐代皇宮。以漢喻唐,是唐代詩人常用的筆法。詩的前六句是說使臣領受大唐皇帝的和戎詔諭,拜別京城,前往“西蕃”。七、八句“種落逾青羌,關山度赤坂”,是說明使臣前往“西蕃”的族屬與地點。種落,種族部落。青羌,古羌族的一支,這里泛指我國西南一帶少數民族。赤坂,即赤嶺,在今青海湟源縣西,為當時的唐蕃分界線,兩《唐書》中多處講到在赤嶺與吐蕃分界立碑之事。由此可見,詩人賦詩送行的和西蕃使,應與吐蕃有關。據研究,此詩當是杜審言在長安為送婁師德出使吐蕃而作。婁師德出使吐蕃,事見《資治通鑒》卷202唐高宗儀鳳三年(678)九月載:“李敬玄之西征也,監察御史原武婁師德應猛士詔從軍(實際是以監察御史身份監軍),及敗,敕師德收集散亡,軍乃復振,因命使于吐蕃。吐蕃將論贊婆迎之赤嶺。師德宣導上意,諭以禍福,贊婆甚悅,為之數年不犯邊。”既然杜審言此詩是為婁師德奉使吐蕃而作,詩題說的“西蕃”應指吐蕃,不言而喻。

韋應物(約737-791),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廣德元年(763)為洛陽丞,后任京兆府功曹、尚書比部員外郎等職。建中三年(782)離京出任滁州、江州刺史、蘇州刺史。其《送常侍御卻使西蕃》詩云:

歸奏圣朝行萬里,卻銜天詔報蕃臣。

本是諸生守文墨,今將匹馬靜煙塵。

旅宿關河逢暮雨,春耕亭障識遺民。

此去多應收故地,寧辭沙塞往來頻。

從韋應物仕履看,這首詩應作于建中三年(782)他離京出任地方官之前。從詩的首聯可知,這位常侍御剛從“西蕃”歸來,又奉命出使“西蕃”,時間就在德宗即位之初。侍御,官名,唐代殿中侍御史和監察御史的通稱,也用以稱呼臨時奉命外出執行皇帝御旨的使臣。這位常侍御是誰?有不同的說法,筆者認為常魯說比較可信。據《舊唐書,吐蕃傳》載,建中二年(781)三月,常魯以判官身份隨兵部尚書崔漢衡奉使吐蕃,贊普提出唐蕃既為舅甥國,是親戚關系,可詔書上使用的是對待臣子的措詞,要求修改;又所劃疆界,云州之西請以賀蘭山為界。為此,常魯與吐蕃使者論悉諾羅等人朝奏定。是年十二月,常魯又帶著德宗準其所請的諭旨再使吐蕃,韋應物詩即詠此。所謂“卻使”,即吐蕃遣使來唐,唐復遣使報聘,也就是“歸奏圣朝行萬里,卻銜天詔報蕃臣”之意,詩題所說“西蕃”是指吐蕃無疑。

皇甫曾,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生卒年不詳,天寶十二載(753)進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大歷六年(771)因事貶舒州司馬,不久去職。《送和西蕃使》詩云:

白簡初分命,黃金已在腰。

恩華通外國,徒御發中朝。

雨雪從邊起,旌旗上隴遙。

暮天沙漠漠,空磧馬蕭蕭。

寒路隨河水,關城見柳條。

和戎先罷戰,知勝霍嫖姚。

據《增訂注釋全唐詩》,皇甫曾賦詩送行的和西蕃使疑指馬磷。馬磷,岐州扶風人,少孤,年二十,讀《后漢書-馬援傳》,受到激勵,立志要像祖上那樣,馳騁邊關,建功立業。開元末挾策從安西節度府,多次立功升遷,官至金吾衛將軍。至德初。東討史朝義又屢建奇功,遷試太常卿。后奉詔移師河西,對吐蕃作戰,擢兼御史大夫。永泰元年(765)正月拜馬磷為四鎮行營節度使兼南道和蕃使。皇甫曾此詩或即記此。白簡,為御史彈劾的奏章,這里代指御史大夫。分命,任命。黃金,指束金腰帶。唐制,文武官員一至五品束金腰帶,六、七品用銀腰帶,御史大夫官從三品。詩的首聯“白簡初分命,黃金已在腰”,就是指馬磷被擢拔為御史大夫。盡管尚不能確指這位和蕃使就是馬磷,但從“旌旗上隴遙”之句看,隴,泛指今甘肅東南一帶,因隴山(六盤山南段)而得名,是從關中通往青海的必經之地,而青海地區自肅宗以后即為吐蕃所陷,屬于吐蕃境,可見詩題中的“西蕃”是指吐蕃而言。

杜甫(712—770)于天寶五年(764)來到長安,在困頓中度過十年。安史之亂后,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被授為左拾遺。唐軍收復長安,杜甫卻被貶出京城,重新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最終病死于湘江途中。盡管杜甫一生坎坷,但始終系念國家安危,關心生民疾苦,寫下大量憂國憂民詩篇。《送楊六判官使西蕃》詩云:

送遠秋風落,西征海氣寒。

帝京氛稷滿,人世別離難。

絕域遙懷怒,和親愿結歡。

敕書憐贊普,兵甲望長安。

宣命前程急,惟良待士寬。

子云清自守,今日起為官。

垂淚方投筆,傷時即據鞍。

儒衣山鳥怪,漢節野童看。

邊酒排金盞,夷歌捧玉盤。

草輕蕃馬健,雪重拂廬干。

慎爾參籌畫,從茲正羽翰。

歸來權可取,九萬一朝摶。

詩題中的楊判官,據《增訂注釋全唐詩》,認為可能是至德二年(757)入蕃使南巨川的隨行僚屬。至德元年八月吐蕃遣使至唐求親,并表示愿出兵討伐安史叛軍。二年三月又遣使請婚,唐王朝派給事中南巨川回訪,大概楊判官是隨南巨川使吐蕃。從詩中明顯看出,杜甫賦詩送行的楊判官是出使吐蕃,時間是在秋天。詩的第二句“西征海氣寒”中的海,指西海,即青海湖,只是將西海二字折用,嵌入“征”字,使這一句與起句“送遠秋風落”相對,西征對送遠,海氣寒對秋風落,意謂楊判官是西行青海,雖然眼下還是秋天,可那里已經很寒冷了。絕域,遙遠偏僻、人跡罕至的地方,這里指吐蕃。拂廬,吐蕃貴族居住的大氈帳,這里指吐蕃贊普住所。顯然,詩題所說“西蕃”指吐蕃。

李益(748—828),河西姑臧(亦稱涼州,今甘肅武威)人,廣德二年(764)河西、隴右陷吐蕃前,隨家遷居洛陽。大歷四年(769)進士,初授鄭縣尉及主簿,因久不調遷,遂投筆出塞從軍20多年,后入朝任職,官至禮部尚書。其《送常曾侍御使西蕃寄題西川》詩云:

涼王宮殿盡,蕪沒隴云西。

今日聞君使,雄心逐鼓鼙。

行當收漢壘,直可取蒲泥。

舊國無由到,煩君下馬題。

詩題中的常曾,京兆人,為代宗朝宰相常袞的堂弟,曾任弘農令。西川,即劍南西川節度使的簡稱,治所在今成都。寄題西川,一說李益家鄉在涼州,自河隴沒于吐蕃,故以西川代指涼州。實際這應指被吐蕃占領的河隴。涼王,是指晉時十六國中的河西五涼。詩的開頭兩句是說河隴一帶盡陷吐蕃,隴山以西的廣大地區,城池傾圮,田園荒蕪,昔日繁榮富庶、物阜民豐的景象已不復存在。接下來四句,鼓鼙,軍鼓,借指戰爭;漢壘,喻指唐代建在河隴的城堡營壘;蒲泥,漠北塞名(一說為匈奴王號),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衛青擊匈奴時,曾“討蒲泥,破符離”。這四句表達了詩人對常曾出使吐蕃的希望,即不光要通過和議解決唐蕃之間的軍事沖突,更應當收復包括河隴在內的被吐蕃侵占的疆土,重現漢武盛世那樣的國家大統一局面。結尾二句,“舊國”,指故鄉,即河隴地區,這是照應詩題之句。毫無疑問,李益這首詩說的“西蕃”即吐蕃。

權德輿(759—818),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貞元八年(792)授太常博士,后歷任左補闕、起居舍人、駕部員外郎、司勛郎中、禮部侍郎等職,是中唐詩壇一位重要人物。其《送張曹長工部大夫奉使西蕃》詩云:

殊鄰覆露同,奉使小司空。

西候車徒出,南臺節印雄。

吊祠將渥命,導驛暢皇風。

故地山河在,新恩玉帛通。

塞云凝廢壘,關月照驚蓬。

青史書歸日,翻輕五利功。

詩題中的張曹長工部大夫,即張薦,曾有三次奉命出使的經歷。第一次是貞元四年(788)以判官身份隨刑部尚書關播持節護送咸安公主出嫁回紇合骨咄祿可汗(改回紇為回鶻即此可汗),第二次是貞元十一年(795)任諫議大夫時持節冊立回鶻宰相骨咄祿為毗伽懷信可汗,第三次是貞元二十年(804)出使吐蕃。據《新唐書·吐蕃傳》載貞元“二十年,贊普死,遣工部侍郎張薦吊祠,其弟嗣立”。《新唐書·張薦傳》亦載:“吐蕃贊普死,推薦工部侍郎為吊祭使”。權德輿此詩即詠張薦這次吐蕃吊祭之行,而張薦就病死于赤嶺。曹長,是當時對尚書侍郎、丞的俗稱;張薦時任郎中,為尚書侍郎、丞下屬官,故有此稱。詩中所言小司空、南臺,也指張薦。工部尚書別稱司空,張薦為工部侍郎,故稱其小司空。南臺為御史臺的別稱,張薦人吐蕃吊祭時為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故稱之。勿庸置疑,詩題所說“西蕃”是指吐蕃。

陳羽,江東吳縣(今江蘇吳縣)人,生卒年不詳,貞元八年(792)進士,官至東宮尉佐。《冬晚送友人使西蕃》詩云:

驛使向天西,巡羌復入氐。

玉關晴有雪,沙磧雨無泥。

落淚軍中笛,驚眠塞上雞。

逢春鄉思苦,萬里草萋萋。

陳羽賦詩送行出使“西蕃”的友人,生平不詳,從詩的起句“驛使向天西”可知,他是一位信使,前往的是極遠的西邊之地。如果說,這僅點出驛使行進的方向,而具體去處仍不甚明白的話,那么,第二句“巡羌復入氐”,便作了回答。羌、氐,指古代羌族與氐族,多居住在今四川岷山及其以西地區,與吐蕃接壤。據《舊唐書·吐蕃傳》載自儀鳳三年(678)以來,吐蕃日漸強盛,這一帶的羌、氐等族都歸屬吐蕃,“時吐蕃盡收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東與涼、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羅門,西又攻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余里,自漢、魏以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巡羌復入氐”之句,即指代吐蕃,告訴我們詩人的這位驛友出使的“西蕃”就是吐蕃。

姚合(約779—846),陜州(今河南陜縣)人,元和十一年(816)進士,歷任武功縣主簿、監察御史和荊、杭二州刺史、陜虢觀察史、秘書少監等職。其《送少府田中丞入西蕃》詩云:

蕭關路絕久,石堠亦為塵。

護塞空兵帳,和戎在使臣。

風沙去國遠,雨雪換衣頻。

若問涼州事,涼州多漢人。

《增訂注釋全唐詩》認為,姚合賦詩送行的田中丞,即大和六年(832)十一月以少府少監兼御史中丞出使吐蕃的田早蕭關,位于今寧夏固原縣東南,是關中通往河隴的要道,唐時曾筑城戍于此,以御吐蕃。正由于此,蕭關一詞多見唐代邊塞詩。可就是這樣一座重要關隘,卻在乾元元年(758)被吐蕃占領,直到大中三年(849)才收復,沒于吐蕃將近百年。堠,是邊塞用來偵察、瞭望敵情的崗亭,既有土筑的,也有石砌的。首聯二句是說蕭關被吐蕃占據已很久,關外當年修筑的石堠,因年久風化而成塵了。頷頸二聯“護塞空兵帳,和戎在使臣。風沙去國遠,雨雪換衣頻”,是諷喻朝廷不重視邊防,把邊境的安寧只是寄托在議和的使臣,遙想田中丞前往“西蕃”旅途的苦寒之狀。尾聯“若問涼州事,涼州多漢人”,涼州,為西北地區重鎮,河西節度使治所,居民大多是漢人,但自河、隴地區陷于吐蕃,居住在那里的漢人成了吐蕃統治下的亡國之民。這二句看起來好像僅是在敘事,實際表達了詩人對淪陷于吐蕃的涼州漢人的深切同情,隱含著對唐王朝國勢衰弱,無力收復被吐蕃侵占領土的嘆息,自然也說明田中丞出使“西蕃”是吐蕃。

總之,從以上擇取的和親、送行詩看,在唐代“西蕃”一詞均指吐蕃,無有一例是指回鶻。當然,在唐詩中也有稱吐蕃為“西戎”、“西夷”的,如唐代詩僧無可亦寫有一首為田早出使吐蕃的送行詩,詩題便作《送田中丞使西戎》,詩中并有“玉節使西夷”一句(卷813)。其實,不僅是唐詩,在唐代史籍乃至宋明文獻也同樣是如此。盡管對吐蕃有這樣幾種不同的別稱,但皆冠有一個“西”字,以表明地理方位。

那么,唐詩中又是如何指稱回鶻的呢?回鶻是繼匈奴、突厥之后建立于漠北的強大游牧汗國,曾兩次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亂,唐有四位公主(即肅宗時的寧國公主、代宗時的崇徽公主、德宗時的咸安公主、穆宗時的太和公主)出嫁回鶻可汗。因此,唐王朝與回鶻關系,在唐詩中也多有反映。對回鶻的稱呼,除同其他周邊民族一樣,統稱之“蕃”外,便是因回鶻地處漠北而稱“北蕃”或“北虜”、“北狄”。這里只引錄其中稱“北蕃”的三首,即楊巨源《送殷員外使北蕃》(卷333)、《和呂舍人喜張員外自北蕃回至境上先寄二十韻》(卷333)、雍陶《送于中丞使北蕃》(卷518)。楊巨源的詩,前一首起句為“二軒將雨露,萬里人煙沙”。軒,為朝官所乘之車,二軒,喻指正、副二使臣;雨露,喻皇帝圣恩,煙沙,形容廣袤干旱荒漠,其意謂二位使臣帶著皇帝的恩澤,前往萬里之外的荒漠,猶如將雨露灑向那里。據《舊唐書·回鶻傳》載,元和三年(808年)咸安公主老死,回鶻保義可汗遣使請婚,考慮到嫁女所費巨大,憲宗不許,但為了安撫回鶻,“乃詔宗正卿李孝誠使于回鶻,太常博士殷侑副之,喻其來請之意。”疑楊巨源《送殷員外使北蕃》即記此事。后一首,從詩題冠以“和”字可知,此詩為一首酬和之作。張員外生平不詳,但從詩句“突兀陰山迥,蒼茫朔野寬”,“節異蘇卿執,弦殊蔡女彈”看,陰山,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為匈奴所在地;蘇卿,即蘇武,漢武帝時出使匈奴,被扣留,持節牧羊19年;蔡女,即蔡琰,東漢陳留人,博學能文,善音律,遭亂被俘至匈奴12年,相傳琴曲歌詞《胡笳十八拍》為她所作。這些詩句都與匈奴有關,是喻指回鶻。如果說,楊巨源這二首詩所說“北蕃”尚不能確指回鶻,或許是指北方別的少數民族而言,那么,雍陶《送于中丞使北蕃》則很明確,他賦詩送行出使“北蕃”的于中丞,即敬宋朝司門郎中于人文。據《新唐書·回鶻傳》載:“敬宗即位之年(寶歷元年,825年),可汗死(指崇德可汗),其弟曷薩特勤立,遣使者冊立愛登里羅汩沒密施合昆伽昭禮可汗”。《資治通鑒》卷243唐敬宗寶歷元年載:“三月,辛酉。遣司門郎中于人文冊回鶻曷薩特勤為愛登里羅汩沒密施合毗伽昭禮可汗”。雍陶詩即詠敘此事。對此,除雍陶外,還見之當時另外幾位著名詩人之作,如顧非熊《送于中丞入回鶻》(卷509)、朱慶余《送于中丞人蕃冊立》(卷514)、賈島《送于中丞使回鶻冊立》(卷574),都是送行于人文出使“北蕃”即回鶻的詩篇。

唐代是詩的時代,詩歌創作空前繁榮,僅《全唐詩》就收錄近五萬首之多,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廣程度也是史無前例的。雖然其中有些作品屬于回溯性的,但上述唐詩都是贈行之作。是當時人歌吟當時事,有感而發,歷史的真實性很可靠,充分反映出唐人以方位稱周邊民族均有一定規律,是唐人稱吐蕃為“西蕃”、回鶻為“北蕃”的歷史見證。《元和郡縣圖志》這部我國現存最早又較完整的地理總志,是由唐代李吉甫于元和八年(813)編撰而成,也就是完成于上述唐詩問世期間。而李吉甫,少好學,在貞元初任大常博士時,即已博洽多聞,明練典故,并又于元和二年(807)和六年(811)兩度入相秉政,應該說熟識當時全國各州縣情況,也了解這一時期唐人對吐蕃與回鶻的稱呼,不至于在自己著作中張冠李戴,不稱回鶻為“北蕃”。而將吐蕃別稱“西蕃”用到回鶻頭上。因此,在沒有充分證據情況下,斷言《元和郡縣圖志-隴右道下》載西州“貞元七年設于西蕃”是指回鶻,恐怕難以成立。由于地緣關系。回鶻在9世紀中葉從漠北西遷之前,已有軍事力量活動于天山南北,與吐蕃爭奪東西交通線上的商業利益,可能是事實,尤其是在天山以北,曾一度左右過北庭的局面,但就現有材料還很難得出“天山地區自貞元七年秋開始便在回鶻汗國的控制之下”的結論。

參考文獻:

[1]徐定祥.杜審言詩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

[2]陳貽掀.增訂注釋全唐詩:第1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1517.

[3]陳貽惞.增訂注釋全唐詩:第2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180.

[4]范之麟.李益詩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0.

[5]陳貽掀.增訂注釋全唐詩:第3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96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第九页| 成年人国产网站| 国产理论一区|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男人天堂伊人网|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综合网|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538国产视频|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91|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四虎AV麻豆| 久久国产乱子| 毛片视频网址|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国产精品v欧美|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欧美笫一页|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九九热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日韩黄色精品| 无码日韩视频|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91免费在线看|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激情综合激情|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第一区| a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区在线|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国产亚洲精|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波多野结衣二区|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色视频| 免费jizz在线播放|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