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關于唐代敦煌教授《文選》的一點臆測

2011-01-01 00:00:00丁紅旗
敦煌研究 2011年1期

內容摘要:通過諱字,能大致推斷天津藝術博物館、日本永青文庫藏敦煌寫本《文選注》寫于唐德宗時代。在性質上,這兩個寫卷屬于講章的記錄。其內容能讓我們看出敦煌一地講學《文選》的一些情形,特別是其與當下科舉的密切關系:或者說,這種講解是唐代科舉下《文選》興盛的產物。這也足以證明講章與科舉的某種近屬關系。

關鍵詞:寫卷時代:性質:講授情形

中圖分類號:K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獻編號:1000-4106(2011)01-0061-06

唐·張鶩《朝野僉載》云:“唐國子監助教張簡,河南緱氏人也,曾為鄉學講《文選》。而據《四庫提要》的推斷,其書撰寫的年代“在天寶之前”,“凡濫入中唐后事者,皆應補遺之文”;那么,判斷這一情形為開元、天寶時事,就或無大謬;但張簡如何講授《文選》,因記載的簡略,且又夾雜、附益在不無神秘的野狐化形的故事中,而不能得知。幸運的是,在西北敦煌一地,因留存有三個關涉講章的《文選注》抄本,而能讓我們窺知一二。

一、寫本年代的推斷

這三個關涉講章性質的《文選注》,指俄藏中·242(先前編號為L 1452,下簡稱俄藏本)、天津藝術博物館(下簡稱天藝本)和日本永青文庫所藏(下簡稱永青本)《文選注》。俄藏的抄寫時間已有學者探討,概括而言,傅剛先生據文中“世”、“民”字缺筆,“治”、“照”、“隆”、“基”不諱,認為寫于太宗朝。對此,范志新先生與許云和先生不同意,范文博列其諱字,認為避至代宗,而定在“代宗至順宗三代,大而言之,蓋在中唐也。”許文則據朱彝尊《經義考》卷288中據文宗開成二年(837)國子監刻成的《石壁九經》總結的諱字規律,以及“古者卒哭乃諱,故生不諱”的禮制,定為肅宗之后代宗李豫時的抄本。

今按,假如通覽饒宗頤《敦煌吐魯番本(文選)》(中華書局,2000年)所收的卷子,就會發現,俄藏無論就形制(行大字十三、十四字不等;注雙行,行十九、二十字不等)還是抄寫工整的程度,都堪為贊嘆。重要的是其避諱較為嚴格,這也是能通過諱字來探討抄寫時代的關鍵所在。毫無疑問,唐時的避諱有一個從寬松到嚴格的前后發展過程。如果我們把有明確抄寫年代的永隆二年(681)弘濟寺抄本,即P.2528卷子與俄藏相比,無疑能發現敦煌寫卷的一些避諱特點。P.2528卷子中。“若歷世而長存”中“世”字不避,而“今民餒而君逞欲”中“民”字缺末筆。就說明其時避諱并不嚴格;還能說明的是,其寫卷遵守“卒哭乃諱”的禮制,因為卷中“贊勞永逸,無為而治”的“治”,并不避今上李治的御名(681年,李治已在位31年,敦煌不存在不知道或傳不到的問題)。但這一早期避諱不甚嚴格的情況,到了后來就嚴格多了,俄藏φ·242寫卷的出現就充分證實了這一點:至少此卷中不僅“世”、“民”字都避,而且避類似的字,如“臨組乍不紲”中“紲”字也避——這只能是嚴格避諱下產物。所以,以互相比核、參照的觀點來理解,就可能更貼近事實。通過核對(相關的字用繁體),“丘淵之《新集錄》”、“皆出《白虎通》”、“救魯民”、“康世屯”、“臨組乍不紲”、“享國漸世”、“嫂被顯祖”、“但學即得”、“彪之以文”中“淵”、“虎”、“世”、“民”、“顯”、“但”、“彪”等字避,而“隆斯民”、“靡逋不懷”、“豫章之木出焉”中的“隆”、“適”、“豫”不避:則俄藏當為代宗李豫時的抄本。

下面看天藝本、永青本的避諱情況:“欲龍虎之為志”、“遣夏侯淵”、“世行”、“見為城旦”、“趙有毛亨《詩》”、“太守從事,逋遼東”中的“虎”、“淵”、“世”、“旦”、“亨”、“逋”等字避;而“元元,善民也”、“禹初治水時”、“故言檄豫”、“不誦:不肯習誦”中的“民”、“治”、“豫”、“葫”字不諱。又,天子七廟,避諱有出祧制度;據此,大致為順宗時代的抄本。當然,這里還要考慮一下敦煌當時的政治情況。敦煌在建中二年(781)陷番,大中二年(848)當地大族張議潮起義趕走了吐蕃,其間近70年是在吐蕃直接管轄下的;而避諱無疑牽涉到對政權的認可、歸屬感和立身、節操等大事。所以,781年以后的寫卷,再據唐諱去推斷抄寫的年代,就不免有些問題。這樣前推,定在德宗時的抄本,即陷蕃以前,大致還是可以說明問題的。不過,因大唐情結的存在,其民間避諱也可能持續更長一些時間,因為陷蕃期間,這一地的民眾幾乎一直進行著不屈的反抗。但《唐摭言》卷1《會昌五年(845)舉格節文》中,沒有沙州的貢舉名額,也說明了這一問題的復雜。

二 寫卷的性質

對Ф·242《文選注》,許云和先生從六個方面,即基本上用口語、不避重復、引文不規范、詳略不當、多以己語轉述典故、自己作的注僅十之一二,而論定注本為“鄉塾選學講章之本”,“殘卷實實在在就是一個學生記錄的鄉塾選學講章之本”。許氏所言的“選學講章之本”,確有道理,可為定論;但其說的“學生記錄的”、“鄉塾”兩個方面卻不免略有爭議。從卷子本身看,此卷抄寫清晰、工整、整潔,一般的聽課筆記恐怕做不到,至少會有因緊張或其他原因而漏掉的地方,這一點如與天藝、永青抄本比較,能更清楚地看出(這兩個抄本漏掉了好多內容)。因此,與其說是“學生記錄”的抄本,還不如說是老師講學的底本,倒可能更近于事實。其所說的“鄉塾”,在沒有證據前,恐怕也不能這樣斷言:因為敦煌一地的教育比較復雜,既有官學性質的州學、縣學,還有私學性質的義學、家學、寺學這樣籠統說“鄉塾”恐怕未必妥當,也可能給人不必要的誤解。

與許氏的推斷相類似,天藝、永青抄本也存在上述情況。整個說來有以下五點:

1.注本多用口語,這與嚴格意義上的注本有根本區別的。如稱南齊為“齊家”,稱周為“姬家”,稱北魏為“胡元家”等,并且不避方言,如“李斯教始皇”,“渠得之者,未解其義,但傳教使讀”等。其最常用的句式為“謂……”,“言……”,或“故云……”、“云……”等。如“召人者,是言入谷來召之人”,“萌芽,言始初有也”,“三事,謂《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比比皆是。

2.與一般的釋義或注典不同,抄本多節略原文語詞,著眼于疏通、串釋文意,表現出較濃的講授色彩。如:“‘至若蘭芷’、‘桂林’等,自喻北胡虜之地,非我賢士所處。”“騰,閹人無兒,故《曹瞞傳》日:‘騰是得夏侯譚子,即嵩’,故云‘乞句’。”“‘專行’、‘卑侮’等,道操執天子權。”再如釋“衛使者不然”,“‘不然’者,畏有非常云,故‘衛’之。”顯然,注者意在提醒所講的語詞、句意。另外,引事時多以“事出……”、“出……”為體例,也是告知的口吻;這種體例幾乎貫穿了寫卷的始終。

3.整個看,寫卷缺釋的地方較多,據韓國奎章閣本《文選》原文,缺釋10幾字、20多字是常態,缺30字以上,甚至高達90字、180多字的,也在在多有,如《與嵇茂齊書》中“仰蔭游鳳之林”、“無金玉爾音”間缺釋原文102字,《喻巴蜀檄》中“處列東第”、“重煩百姓”間缺釋原文189字,《檄吳將校部曲文》中“邑侯杜鑊”、“焚首金城”間則缺釋原文125字:這在注釋體例上是一個嚴重的不可忽視的缺陷。比較之下,Ф·242寫卷的正文則無一殘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筆者推測,如排除漏頁、脫頁的可能,那就只剩下一種情況,即學生在聽講時因某種原因漏記造成的。毫無疑問,這當是一個學生的聽課記錄。這一點只要與Ф·242《文選注》比較后就能發現,在格式、空格、分段、工整等方面,俄藏與規范的刻本毫無二致,如類,頂格,一行;標題,另起一行,頂格;次一行,正文。而天藝、永青都不單獨起行,一連下來;至于空格,更隨心所欲,毫無規律,有時甚至在一個詞語解釋的中間,也沒緣由地空了一格:這種不無雜亂的情形明白無誤地表明了課堂記錄的性質,而非規范的抄寫本。

4.簡繁失當,不該注的注了,該注的卻反而不注,如《北山移文》中的題解,重復“當是丹陽為都”、“齊時都丹陽”;在解釋“鐘山之英,草堂之靈,馳煙驛路,勒移山庭”時,語意反倒因繁瑣而滯澀。而且大量的是較淺顯的詞義解釋。如“李叟,老子”;“根萌,言未樹根芽于土地,言不可”;“恙,病也”等。

5.經核查,注本引用的出處、故實,多與原典不合;且有隨意以口語來概述內容的傾向,這就不能用一時的疏忽來解釋——此當然不合注文的規范,而只能是講章下的產物。

特別說明的是,寫卷錯誤極多,如不校釋,幾乎不能卒讀;這一點更與Ф·242《文選注》判然有別——這也只能是聽課下的產物。綜合而論,此寫卷當是學生的課堂筆記,而非老師講課的底本。

三 寫本與當下科舉的關系

既然是講章的性質,那就有一種現象,其著重提及的書名、引文或詳加解釋的必然是其熟習的內容:這也容易理解,大凡一己熟習的知識,總會不由自主地會多講一些。因此,從其引文、書名能看出其擅長的知識或背景。統計引文中出現的書名后能發現:天藝寫本共20條,其中《易》4條,《詩經》、《尚書》、《老子》、《左傳》、《莊子》各1條,計9條,近于一半:永青寫本共16條,其中《易》6條,《詩經》3條、《禮記》2條,《尚書》、《春秋》、《周禮》各1條,計14條,近十分之九。其詳加解釋的內容,10篇文章中,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缺注的地方最少;其解釋最詳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欲建立《左氏春秋》……不肯置對”等43字,講者競解釋了151字,對當日經學《左氏春秋》的存亡、廢興,確實稱得上了如指掌。一是對《檄蜀文》“未遑修九伐之征”中“九伐”的解釋,講者不僅說出“九伐”的具體內容,還進一步概述其意旨,以致共用了115字,可謂洋洋灑灑。這足以說明講者對經學的浸染和熟習,已浸入到骨髓了。更寬泛一些,我們也能發現,講者詳加解釋的內容,又多是《史記》、《漢書》、《三國志》,這固然與標題的限制有關,如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但其對史書的熟習也應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這種讀習經書中融匯《文選》,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是一種必然。據敦煌本《雜抄》載:

《史記》(司馬遷修)、《三國志》(陳壽修)、《春秋》(孔子修、杜預注)、《老子》(河上注)、《三禮》(孔子修、鄭玄注)、《周禮》(王弼注)、《離騷經》(屈原注)、《流(劉)子》(劉協注)、《爾雅》(郭璞注)、《文場秀》(孟憲子作)、《莊子》(郭象注)、《切韻》(六(陸)法言作)、《毛詩》、《孝經》、

《論語》(孔子作、鄭玄注)、《急就章》(史猶(游)撰)、《文選》(梁昭明太子召天下才子相共撰謂之《文選》)、《漢書》(班固撰修)、《典言》(李德林撰之)、《千字文》(鐘繇撰、李暹注、周興嗣次韻)

上述諸經史可視為敦煌在中晚唐時期的基本教材;其教育過程,是先識字、習書,次習啟蒙教材,然后在官學(州學、縣學)學習儒家經典。需說明的是,不僅明經要習經書,進士也需帖經,只不過“帖”的內容前后有變更;大體說來,初唐帖一小經并注,開元二十五年(737)后,帖一大經及《老子》(見《唐六典·尚書禮部》)。因此,不管是明經、進士,經學都是必學的,只不過要求不同罷了。但也顯然,僅讀這些書是不行的,或不易消化,這就需要輔助以必要的其他書籍。此種要廣泛讀習經史的言論,在敦煌卷子中并不乏見,如翟奉達的七言詩,“男兒不學讀詩賦,恰似肥菜根盡枯。”《(齒牙)(出可)書》(括號里是一個字)“男兒不學讀詩書,恰似園中肥地草。”S·2048寫卷《父母恩重講經文(一)》說的更為具體:“人家男女,從小至大須交(教)禮儀。是男七歲十歲以來便交(教)入學……囑仙(先)生交(教)文字,孝養禮儀須具備,未待教招一二年,等閑讀盡諸書史。”在上述書目中,《文選》列在其間,正說明是士子在科舉前所要閱讀的書籍之一。反過來,我們在敦煌寫卷《新集文詞九經抄》中也能找到例證,即《經抄》中引用《文選》。據鄭阿財《敦煌寫卷新集文詞九經抄研究》,P·2557、P·2598、P·3621“正可拼湊綴合成一具有首題、尾題,且內容完整的《新集文詞九經抄》一卷并序。”統計后,鄭氏論斷:

綜觀《新集文詞九經抄》所援引之書,以數量而言,經部書籍出現之次數,幾占全書之半,其次則為老、莊等道家典籍。其中,《論語》幾占四分之一(79則),

《尚書》十分之一(33則),《老子》(含河上公注)約十分之一(34則),其次為《太公家教》(26則)、《禮記》(25則)、《莊子》(20則)、《詩》(13則)、《易》(12則)、《孝經》(10則)、《史記》(12則),其援助的情形與唐代教育的實際情況相吻合。[4]30(則數為筆者據其統計數目所加)

出自《文選》的條目,據筆者統計,共7則。固然《文選》并不以通俗性的格言、嘉語著稱,但其能有7則入列,比較起《易》、《史記》,卻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了。這確實說明了《文選》與讀習經書、科舉的密切關系。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據《唐摭言》卷1《鄉貢》載:

有唐貞元(785—804)已前,兩監之外,亦頗重郡府學生,然其時亦由鄉里所升,直補監生而已。爾后膏粱之族,率以學校為鄙事。若鄉貢,蓋假名就貢而已。景云(710-711)之前,鄉貢歲二三千人,蓋用古之鄉貢也。咸亨五年(674),七世伯祖鸞臺鳳閣龍石白水公,時任考功員外郎,下覆試十一人,內張守貞一入鄉貢。開耀二年(682),劉思元下五十一人,內雍思泰一人。永淳二年(683),劉廷奇下五十五人,內元求仁一人。光宅元年(684)閏七月二十四日,劉廷奇重試下十六人,內康庭芝一人。長安四年(704),崔浞下四十一人,李溫玉稱蘇州鄉貢。景龍元年(707),李欽讓稱定州鄉貢附學。爾來鄉貢漸廣,率多寄應者,故不甄別,置于榜中。

從間隔年數的縮短看,咸亨五年到景龍元年30年間,鄉貢(即地方未經正規官學教育而由地方官選送,或懷牒自薦的考生)在迅速發展;發展的結果就是榜中不再特意標明。這種由鄉貢構成的對官學的強烈沖擊,發展到德宗,甚至出現了始料不及的情形——貞元十四年,進士“殆絕于兩監”。這一點,從《會昌五年舉格節文》中更能清楚地看出兩監的衰落和鄉貢的膨脹。而天藝、永青本寫卷正出現在這鄉貢日漸興盛的時期,即上所推斷的德宗時期;可以想見,地方私學的興盛也勢在必然。為提高競爭力,除經學外,或者說為了捷徑,為能提高詩賦的水準而讀習《文選》也自在情理之中。《文選》進入了私學教授的視野。這三個敦煌寫卷正好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明。而敦煌之所以能出土了一批《文選》的寫卷(共29個寫本),大約原因正在于此。

四 寫本講章的特色

既然寫本在盛行的李善、五臣注后,那么三者是怎樣的關系呢?或者說,雖然屬于講章的性質,固不指望其流傳后世,但從便宜的角度說,是否會借鑒聲名甚盛的李善、五臣注呢?

羅國威師《敦煌本(文選注)箋證·前言》曾引日本漢學家神田喜一郎對永青本的《解說》:

此注,與李善注、五臣注全然不同。我國平安時代薈萃《文選》諸注而纂輯的《文選集注》一書之現存殘本中,正好有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一文存在,以與此敦煌本注相較,竟無一條相同者……(天藝本)與李善注、五臣注、日本平安朝寫本集注等均有不同。

即這兩個寫本都沒有借鑒李善、五臣注。如果把這兩個寫本與現存較完整的韓國奎章閣刻本《文選》比較,能發現兩者所述,確系事實。為說明這一點,茲以解說較細的“檄”類解題為例說明:永青本:

“檄”,嗷也,明也。將欲出師,比之于雷,雷動則電出,故師先之以嗷,比電光出。言嗷然以道理喻告之。六國時,(張儀)游于楚,至楚相處,相失璧,而怨秦盜之。故儀,秦照王時,為秦相,為一尺二寸,檄楚相。言其嫩可明。檄,自張儀始。當漢武帝建元五年,知通夜郎、滇池,遣中郎將唐蒙,賚帛遣詔,征巴蜀千人,兵糧送運。蒙,在郡發萬人,后誅巴蜀之渠帥,蜀人大驚,故帝遣司馬相如,相如往檄,以曉喻之。

李善注:

《漢書》日:相如為郎數歲,會唐蒙使略通夜郎、焚中,發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轉漕萬余人,用軍興法誅其渠率,,巴蜀人大驚恐。上聞之,乃遺相如責唐蒙等,因諭告巴蜀人以非上之意也。翰曰:

檄,皎也,喻彼使皎然知我情也。此周末時,穆王令祭公謀甫為威讓之詞,以責狄人之情,此檄之始也。唐蒙通夜郎,征發巴蜀吏卒,因軍興法,誅其渠帥,巴蜀大驚。上聞之,使相如作此檄以責唐蒙,因喻巴蜀人以非上本意之事也。

比較后能看出:永青本對“檄”的解釋,本于《文心雕龍·檄移》(這點與李周翰不同,李周翰把“檄”的起源追溯到周穆王):對“喻巴蜀檄”的解釋,則本于《漢書》,因為其較具體地概述了前后經過(這點與李善不同,李注可能限于引述的體例,而只節選其關鍵的章節作注,部分內容未說)。這就足以說明寫本并非依據李善、五臣注,而是史書。這也有一個鐵證,即抄本在解釋《與嵇茂齊書》“昔李叟人秦,及關而嘆”時說“嘆事未詳”.“是為敦煌本注著者未曾見李善之明證也”。(對此,李善、五臣都有注。)這就不免讓人疑惑:因為至少早在永隆二年(681)就已有相當完整的大賦《西京賦》李善注的抄本,假如講授者想獲得李善注、或五臣注,應當難度不大——但為什么不借鑒呢?筆者推測,就整個注釋看,作者對文意的疏通、串釋相當熟練,是這種熟練和自信讓他沒去借鑒;或者說,偶有借鑒,也淹沒在自己的解釋中而讓后人無從分辨了。但不管怎樣,由這兩個寫卷,對當日講授《文選》的情形,卻可推知一二:

第一,疏通文意:這種情況大量存在,觸手可及,大略有三種:其一純粹的文意翻譯:如“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發”的注為:“各寫廿通,藏之于秘閣,伏隱藏陳”。其二概述一句或幾句的文意:如“或先貞而后黷”的注為“先貞后黷,謂被召入塵俗”。“曩者強秦弱主,趙高執柄,專制朝權,威福由己,時人迫脅,莫敢正言,終有望夷之敗”的注為“此言比曹操執權,假衛天子,如趙高、祿、產等”。其三解釋其間隱含的故實:如“續遇董卓侵官暴國”的注為“‘續董卓’者,袁紹當為虎賁中郎將,遭董卓起,乃是向關東,襲陳馥軍,取之,遂令聚關東起義軍,欲誅卓。徐、兗、青、冀、豫四州,合謀推紹為盟主,辭合兗州,俾墜其師”。

第二。解釋字詞:這種情況更為習見,僅舉兩例:“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的注為“漢時,以贓買得官,故云‘輿金’、‘輸貨’也”。“操,贅閹遺丑”的注為“‘贅’,贅肉,言操本乞養之子。后‘閹’即騰,是黃門兒”。

據此,講授者釋義的意圖一望即知,而非是李善般注明故實。這是唐代科舉考試方式的必然結果。開元、天寶以來,明經考帖經、策試,進士考帖經、雜文、策試(名稱相同,但各自要求不同)。而帖經,主要是背誦,為便宜計,根本不必深究典章故實。所以,永隆二年(681)(時距唐開國已63年)就以詔令的形式駁斥投機取巧者,“如聞明經射策,不讀正經,抄撮義條,才有數卷。進士不尋史籍,惟誦文策”。這還只是初期的情形,尚不甚嚴重。開元二十五年(737)的詔令,措辭就嚴重多了:“進土以聲律為學,多昧古今。明經以帖誦為功,罕窮旨趣。”對此,采取“仍按問大義十條”——即考問意旨的方式來解決,以防范于未然(一個“仍”字,說明先前已實行過)。這一做法也在官學中得到了執行,太和五年(831)“明經帖經,口試,策經義”。

這也有一個證據。法藏P.2527揚雄《解嘲》,就脫落了李善注十處,這很可能就是抄寫者認為不必要而省略的;因為這十處,只能提供語源,實在無補于文意的理解,如“吾聞上世之士,人綱人紀,不生則已”,善注:“《尚書》曰:‘先王肇修人紀’”孔安國曰:‘修為人綱紀也。”“‘紆青拖紫,朱丹其轂”,善注:“《東觀漢記》曰:‘印綬,漢制,公侯紫綬,九卿青綬。’《漢書》曰:‘吏二千石朱兩幡。”’“深者入黃泉,高者出蒼天,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善注:“《春秋命歷序》曰:‘元氣正,則天地八卦孳。無間,言至微也。’《淮南子》日:‘出入無間。”’而這個寫卷,據其間的諱字,“虎至則靡耳”、“聞上世之士”、“旦握權則為卿相”、“世治則庸夫高枕”中的“虎”、“世”、“旦”、“治”都避,則至少是睿宗李旦以后玄宗時期的寫卷,正好與天藝、永青本處于同一個時期。這樣,結合時代風尚,這種省略就不足為奇了。又,歐陽詹在《太學張博士講(禮記)記》時說其貞元十四年(798)張博士講解《禮記》時,“先申有禮之本,次陳用禮之要,正三代損益得失,定百家疏義長短,镕乎作者之意,注乎學者之耳,河傾于懸,風落于天,清冷灑蕩,幽遠無泥,所味鏡徹于靈臺,所疑冰釋于心泉。”這當然是好的情況;而景云三年(712),皇太子行釋奠禮時就極不客氣地批評當時國學的講授方式:“問《禮》言《詩》,惟以篇章為主;浮詞廣說,多以嘲謔為能。”據此,我們似乎能說,講解篇章、疏通文意正是當日的一種主要方式。

不管怎樣,至少能這樣說,不論這兩個寫本是否參考了李善、五臣注,但其疏通文意、解釋字詞的做法,卻無疑與五臣注一脈相承。這也能從具體的注本上說明《文選》盛行時期的講讀風貌,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五臣注解方式的盛行。

參考文獻:

[1]張蔫.朝野僉載[M].北京:中華書局,1979:167.

[2]劉進寶.敦煌學通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35-91.

[3]高明士.唐代敦煌的教育[C]//歷代教育制度考·隋唐五代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608-626.

[4]鄭阿財.敦煌寫卷新集文詞九經抄研究[M].臺灣:文史出版社,1989:19.

[5]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

[6]羅國威.敦煌本《文選注》箋證[M].成都:巴蜀書社,2000:6.

[7]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631.

[8]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18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久久| 欧美伦理一区|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 青青青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成人在线欧美| 操国产美女|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a|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久成人18免费|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伊人AV天堂| 毛片免费试看| 一级不卡毛片| 免费毛片a| a天堂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91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高清视频一区| 欧美国产另类| 91九色最新地址| 久草热视频在线|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黄色国产在线|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欧美在线一级片|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9啪在线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欧美97色|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日韩|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欧美|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97国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