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南之名,正史不見經傳”之說,困擾著以山東沿海為中心尋根人的思路,成為“不解之謎”。
專家判斷:在洪武年間即有“小云南”一詞。傾著這一方向,筆者又查閱了一遍《明太祖實錄》,果有重要發現。
因為元朝的云南縣叫云南州,設品甸千戶所,明王朝從軍事角度稱該地為品甸。
《明太祖實錄》卷一五四,洪武十五年五月記載:
命六安侯王忠、
安慶侯仇成、風翔侯
張龍督兵往云南品甸,
繕城池、立屯堡、置郵
傳,安輯其民人。
據光緒《云南縣志》,這三位侯領軍士一萬人,到達品甸。
《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七,洪武十九年四月記載:
置云南洱海衛指
揮使司,并左、右、中、
前、后五千戶所,以賴
鎮為指揮僉事。洱海
本品甸地,經兵之余,
人民流亡,室廬無復
存者,(賴)鎮至,修
浚城隍、建譙樓、創廬
含、分市里、立屯堡、
筑堤防、嚴斥候,又開
白鹽井,以通課利,民
始安輯。
據光緒《云南縣志》卷七,《武備篇》,洱海衛共設兵9134名。
《明太祖實錄》卷八四,洪武二十年八月記載:
詔景川侯曹震及
四川都指揮使司選精
兵二萬五千人,給軍
器農具,即云南品甸
之地屯種,以俟征討。
以上三條中的“品甸”,就是《明太祖實錄》中的“小云南”。可見明王朝朱元璋非常重視“品甸”這處戰略要地,這里土地富饒開闊,屯駐兵多將廣,名傳天下。
《明太祖實錄》卷二三二,洪武二十七年四月記載:
更定蕃國朝貢
儀……土官三海東賓
居小云南縣……
這條文字很長,列舉了大量蕃國土官朝貢者的名單,其中有一位土官居小云南縣。
這是在明王朝正史中出現的“小云南”之名,是朱元璋洪武年間官方正式記錄,據此可以確認“小云南”之名的史學地位,是歷史名稱。
“小云南”之名產生的歷史原因是“有別于大府”。
清光緒《云南縣志》舊序中載:“云南縣者,小云南也……別于大府曰小云南。”
原來,朱元璋征云南取得勝利后,立即廢除了元朝的建制,云南州降為云南縣,位于昆明地區的中慶路改為云南府,是全省首府,是大府,大府小縣同時名為云南,只好別稱云南縣為“小云南”,是朝廷從上往下的稱呼,非土人俗稱。時間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到2011年已有629年歷史了。
“小云南”之名是歷史產物,從洪武年間開始,流行于明清兩朝,民國以來成為云南或大理地區的偶然用語。如何流傳到山東沿海,這是待探討的課題。
《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二,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記載:“賜山東等處征南軍士六萬四千一百三十二人鈔一十三萬六千百十錠。”
這些從云南凱旋回山東等地的英雄可能成為“小云南”之名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