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城南10公里馬鞍山東麓有一村落,名“駙馬莊”。駙馬莊的得名,長期以來人們都相傳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在此收認義女后,其丈夫就成了駙馬,故而“白馬莊”在民間就自然更改為“駙馬莊”了。2008年鎮江市丹徒區政府將“傳說駙馬莊的來歷”列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予以公布。
據查,“駙馬莊”地名最早見于民國《續丹徒縣志》卷三,僅“頭區三都九圖”幾個字,此前之府、縣志上,均無一字記載。
駙馬府的傳奇
1981年鎮江市地名辦通過地名普查,認為“駙馬莊之名,早在距今八百年以前的南宋時代就有了”(鎮江市地名辦:《“駙馬莊”名稱的由來》,載《鎮江文史資料》第二輯)。
此文稱“駙馬莊”建于南宋紹定年間,莊主謝廷寵,為浙江天臺人,生于宋隆興元年(1163年),他的遠祖為東晉宰相謝安和大將謝石。曾祖父謝大祚在北宋時官至正儀大夫。金滅北宋后謝大祚隨宋高宗南渡長江至臨安。祖父謝敏在高宗時官至副宰相。父親謝深甫歷任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宰相,可謂名門貴族,顯赫之家。謝深甫之次子廷寵,從小便智力過人,才貌超群,能文能武,深得父母寵愛。他24歲中狀元,適逢宋光宗為女兒寶慶公主擇婿,被選為快婿,于當年完婚,后生二子一女。女兒謝道清,在理宗即位后人宮,被封為皇后。恭帝即位后,她便臨朝聽政,稱太皇太后。兩個兒子士賢、士賓分別被封為驍尉大將軍和右軍司馬,分別鎮守鎮江和丹陽。紹定三年(1230年),謝廷寵已年過花甲,要來鎮江看望子孫。兩個兒子為迎接父母的到來,并意欲挽留兩位老人長期居住,就在城內陽彭山建造了宮苑,又在城南長山腳下買地造了一座庭院。當年,謝廷寵在此終老。景炎元年元兵再度南下,進人鎮江城里,陽彭山謝氏宮苑遭到洗劫并燒毀,謝廷寵玄孫謝仁帶家眷逃出鎮江城,避居于鄉間的駙馬府。從此謝氏家族便在這兒繁衍發展,成為不小的村落。
與此同時,鎮江學者江慰廬、丁志安依據當地紹宗藏書樓所藏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族長謝大才主修的《潤州謝氏九修族譜》,形成調查報告《鎮江駙馬_主傳說與“謝氏九修族譜”》。文章引述族譜記述,參校疇昔官纂正史,發現族譜與《宋史》的3點不合之處。但還是推斷:今時優存之駙馬莊,其得名來自近八百年前“南宋時謝姓駙馬”,殆必有據(江慰廬、丁志安:《鎮江駙馬莊傳說與“謝氏九修族譜”》)。
以上結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江蘇省卷》《鎮江市地名錄》等采用,傳播頗廣。
駙馬莊真有“駙馬”嗎?
鎮江地方史學者嚴其林先生認為上文家譜中南宋駙馬謝廷寵于“正史無征”,并撰文質疑,認為“前說(指說清乾隆帝下江南時于此地收養義女,并為義女招贅駙馬)荒誕不可信,后說也是破綻多多”。
經查歷代狀元名錄,南宋光宗朝(1190~1194年)所錄狀元僅兩人,即徐復和陳亮。不僅光宗朝無謝姓狀元,而且整個南宋所錄49名狀元中也無謝姓者。另據《宋史·公主傳》記載,宋光宗生有三女,皆早卒,怎可能有一女招贅駙馬并生有二子?又怎能晚年偕駙馬來到鎮江田莊養老歡娛?該譜又稱謝廷寵女謝道清后為理宗皇后,即南宋末年的謝太后。查《宋史·謝太后傳》,謝道清父名謝渠伯,既不是駙馬且“早卒”。凡此疑點頓多,推測南宋時某謝姓富戶遷此營宅,子孫繁興,在撰寫家譜時引入諸如東晉大臣謝安、南宋宰輔謝深甫等名人,并杜撰駙馬一說,以示家世顯赫(嚴其林:《家譜文化與鎮江》)。
早在1960年春,鎮江師專中文科學生李進法等去駙馬莊采風,整理了乾隆收養義女招贅駙馬的故事,村上謝姓老人堅決否定“駙馬后裔”之說。1981年鎮江市地名辦在采訪莊上一位謝姓長者時說:“這是南京南鄉周家莊(筆者按:此為南京‘磚墻周家’。三國時期,周瑜在高淳西部的丹陽大澤操練水軍,并居住在相國圩即今高淳縣磚墻鎮。周瑜死后,孫權將周瑜之子周循招為駙馬,將相國圩賜為封地。此后,周循在此筑城建府開始定居。南宋時期,周省官至翰林學士,其子周察被宋理宗大賢公主招為駙馬。當時,朝廷命大臣孟琪為周察督建駙馬府,‘外圍砌磚城墻護之,環一里余’)的傳說,裝套在南郊謝姓駙馬莊身上,以訛傳訛,沿誤至今。”筆者多次訪問駙馬莊,謝姓村民謝錦培(中學教師,43歲)等說:“我們這里是窮村,‘文化大革命’時,民間有順口溜:‘駙馬莊,一步三個崗,一到年頭開土方,打點糧食在田頭就吃光,有女不嫁駙馬莊。”’南宋末年,由于戰亂,一謝姓人氏攜8個兒子從河南遷人白馬莊(當時名稱),周氏接納。另一當地謝姓后裔謝桂喜(中學教師,52歲,現在鎮江中學任教)說,我們家族遷來之前,這里叫白馬莊,只有十來戶人家,具體是“周三、岳四、李八家”,原來沒有姓謝的。至于哪一年遷來,我也不知道,是聽村中長輩說的。
筆者以為,鄉間草民,焉敢妄稱皇親國戚?“駙馬”得名,正如江慰廬先生所說——民間傳說中定有莊因舊時皇家駙馬而得名的“核心事實”,亟待繼續稽考。
近閱鎮江著名學人鮑鼎(字扶九,1898~1973年)晚年撰著《九李十三張》遺稿,始明其真相。鮑文稱:
駙馬李、牌樓李、石牌李,李氏
即南唐李昇之后,宋李公麟九世孫
讓,字杰遜,明洪武初尚燕王第二女
永平郡主,為宗人府儀賓,以靖康功,
授奉天靖難口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
夫柱國駙馬都尉,富陽侯,掌北平行
都事,永平晉封公主,北京、南京各
賜第一所,賜莊田四所——北京、南
京、安徽合肥、江蘇鎮江,(鎮江)莊
田在二十二都二圖,即今之駙馬莊。
清道光年間大水,全族避居城中惠安寺巷,巷有石棹樓,故有“石牌樓李”之號,又名牌樓李,祠在城內玉帶巷司徒廟,即今太平橋下至土地廟,建筑年代無考,今其子孫有李崇甫。
鮑鼎先生出身鎮江著名世家,曾在無錫國專執教,其所援引資料翔實,且與《明史·公主列傳》相合,由此看,駙馬莊為明成祖二女永平公主夫婿李讓的莊田,萬歷后為李姓村落,清道光時遷出,后為謝氏遷人。這和上述村人口述殘留的家族“記憶”也是一致的。
另據清末民初學者陳慶年《鎮江剿平粵匪記》,同治元年(1862年)十二月初六日,提督馮子材、京口副都統海全自官塘橋襲擊在鎮江南鄉華村太平軍營壘,丹陽太平軍前往馳救,與清副將楊青山交戰于駙馬莊(許進、徐蘇主編:《陳慶年文集》)。駙馬莊是清軍與太平軍發生激烈戰斗的戰場,故據筆者估計,謝氏在此地的繁衍發展不超過140年。駙馬莊得名系清末謝姓村民疊合原地李、外地周等家族舊聞形成的傳說,后被“譜師”整理人譜。
與鎮江相似的淮安駙馬巷
與鎮江同處運河沿線的準安市楚州區,古稱山陽縣,為準安府冶。此地有一駙馬巷,因誕育偉人周恩來而名播四海。“駙馬”是誰?當地人也流傳著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淮安認民婦朱巧云為干女兒的故事——巧云的丈夫張大龍(為“干駙馬”)犯了過失傷人罪,幸礙有乾隆賜扇保住性命(張樹銀:《駙馬巷》)。這個故事與鎮江李進法采風得來的“干公主”故事,似同出一轍。
其實并非如此。駙馬巷地名見諸清同治《重修山陽縣志》:“駙馬巷,大圣橋西南,舊有黃駙馬祠。”據當地史志工作者研究,在朱元璋(重八)當農民起義軍領袖的時候,他的堂兄重四在軍營中病重,臨終前向朱元璋托孤。朱元璋不僅把侄女無嬌撫養大,還把她許嫁給兵馬副指揮黃寶。1368年,朱元璋登基,追封重四為蒙城王,封無嬌為慶陽公主(按慣例封郡主),封黃寶為駙馬都尉,賜名黃琛,升任為淮安兵馬指揮使,子孫世代沿襲。黃琛住望仙巷北首。1371年朱元璋將黃琛調到安徽鳳陽看管祖墳。黃琛在鳳陽30年,直至老死。黃琛死后,明惠帝朱允炆在望仙巷內建了駙馬祠。地方官遂將望仙巷改名駙馬巷,一直沿用至今。
由此看,與淮安和鎮江相關的兩位明朝公主(一個是朱棣的堂姐,一個是朱棣的女兒),雖相差一輩,其夫婿均非“土著”,卻出身行伍,其子孫世守基業,自清兵入關及后來“文字獄”大興后,皆徒有“駙馬”虛名矣。而借助“駙馬”的特殊身份,附著于“乾隆下江南”的民間傳說,竟成為運河沿線非物頃文化遺產的又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