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呂村戰(zhàn)鼓,源起于安陽縣呂村鎮(zhèn)呂村集,探其淵源,最早用于古代戰(zhàn)爭中鼓舞士氣及各類神祗的祭祀活動。因其村中寺廟林立,祭祀中均有擂鼓拜神的習俗,從而使戰(zhàn)鼓代代相傳。
關于呂村戰(zhàn)鼓的淵源傳說很多,有說是宋代時村民用戰(zhàn)鼓慶賀覺云寺竣工,鼓聲起時,寺內佛像靈光閃耀,村民認為是神圣顯靈,從此祭祀時必用戰(zhàn)鼓,從而以鼓娛神,形成當地特有風俗。截至目前呂村當地仍有“迎廟”的習俗。迎廟時,會首率領鼓隊及村民,聲勢浩蕩地一路擂鼓到附近的每個廟(村中有老爺廟、麥奶奶廟,村東有財神廟等)拜祭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老者求壽,少者求康,商者求財。
此外還有戰(zhàn)鼓陣助周武王破殷、助李白成軍阻擊清兵等傳說。這兩種傳說雖然荒誕不經,但將其賦予了“戰(zhàn)”的內洶。
呂村戰(zhàn)鼓之“戰(zhàn)”字是其精髓,是鼓之魂魄。它的表演形式獨特,用連續(xù)擊打鼓面為表演動作,體現出古代馬步將官面對面與敵廝殺的形態(tài)。擊鼓用的鼓槌一頭彎曲,形似古代武士的戰(zhàn)刀,鼓槌對打形似古代武士用戰(zhàn)刀廝殺,而且敲打起來與鼓接觸面大,增強了音響效果。服裝類似“打衣”,行動自如,鼓手背上三面靠旗,則似古代武士背后的防箭護具,而大鐃、大镲,形似古代武士所用的盾。
戰(zhàn)鼓舞的音樂以2/4拍為主,分為四段,在音樂動作上各有側重面,為增加力度,大部分音樂小節(jié)有重復。整個戰(zhàn)鼓的音樂由6大部分16個鼓點組成。
一、聚將鼓點:召集馬步將官
二、三點卯點:清點人數
此鼓點重復三次,代表古代軍旅嚴肅軍紀三次點名。
三、排兵布陣點:整齊隊伍
四個鼓點,五種陣勢。
步兵布陣:1 長蛇陣:主要是整齊隊伍。
2 方格陣:轉單滾、雙滾。
3 太極陣:轉大鼓表演。
騎兵布陣:八卦陣,相對并列長蛇陣,轉單展翅、雙展翅,霸王雙鞭陣,轉馬步對打。
四、兩軍廝殺點:
步兵廝殺:三個鼓點
1 代表步兵面對面,鼓手相互換位,前后、左右互相打擊進行廝殺。第一遍成右弓步對打,重復點相互換位對打。
2 獅子滾繡球,兩個鼓點,代表步兵在方格陣中追逐打擊的場景。
單滾雙滾走方格,單滾趕對角,雙滾趕一圈,四鼓手按順時針方向沿著方格陣,逆時針轉體連貫追擊,歇步、側身,邊趕邊追擊。
3 大鼓表演:鼓手采用跳步、跑步、蹦步等步伐,形似敵對雙方圍繞土堆、柴垛等障礙物,你追我趕相互追逐打擊,再現古代戰(zhàn)爭的激烈性。
馬隊廝殺:
1 鳳凰單展翅、雙展翅點:代表馬隊敵我雙方廝殺動作。單展翅,側騎馬步對擊;雙展翅,馬步,雙槌同時對擊。
2 霸王鞭轉占領兩廂點,形似騎兵與正面、側面之敵廝殺,馬步,雙槌交替打擊。
五、窮追猛打:
戰(zhàn)役后期,侵敵做垂死掙扎無還手之力狀,而我方將士前后左右追殺敵人。
六、普天同慶點:
鼓點稍快,鼓手重復一些動作,形似戰(zhàn)役結束,相互介紹殺敵過程,最后鼓手以弓步亮勢結束。
戰(zhàn)鼓舞的動作,步伐上采用立、走、跨步、弓步、馬步、歇步、跳步、蹦、撩、退步等六種陣勢、四種打擊方法。通過以上動作把古代戰(zhàn)爭表演得淋漓盡致,它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民族文化舞蹈內涵,在我國民間文化藝術領域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戰(zhàn)鼓的表演隊伍可大可小,可在大型廣場表演,也可在庭院、街道、田間、地頭表演。四鼓手成一組,配合銅器即可完成全部動作,也可組成若干組配上大鼓,組成龐大的表演隊伍進行演出,適應各類不同的慶典活動。雖然戰(zhàn)鼓舞有其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但與傳承人面臨的問題一樣,一些難度較高的表演動作也相繼失傳。譬如:蹲著打、纏脖對打等。吹奏樂器的老一代藝人吹的是扁嘴號,現在別說無處可買,就是制作及吹奏方法也已無人知曉,連尖子號也無人繼承。用老藝人的話講:“老祖先的好玩意兒都慢慢丟光了。”
呂村戰(zhàn)鼓鼓會負責人,古稱會首。會首負責組織傳藝、排練及演出,其傳藝方式是口傳身教,無文字史料記錄,起始年代無從查證。這一極具感染力的民間藝術形式,雖然代代相傳,但卻無嚴格的傳承譜系,傳承多少代已無史料可查,現根據傳說和健在的老藝人回憶,截至目前,此舞已傳至第十代。
呂村戰(zhàn)鼓雖然已傳至十代,但依然面臨后繼無人之困境。呂村戰(zhàn)鼓舞的鼓手在上世紀50年代初以前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動作雄壯有力,陽剛十足,戰(zhàn)鼓的威猛與士氣可表達得淋漓盡致。如今農村青壯年大多常年外出打工,呂村戰(zhàn)鼓的鼓槌別無選擇地落在了婦女手上,戰(zhàn)鼓的威猛本意已大打折扣,只存娛樂烘托氣氛。目前婦女鼓手也不能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來練習,練舞對她們來說只能是忙里偷閑,對戰(zhàn)鼓舞深邃的理解和適宜的表演又談何容易。
盡管呂村戰(zhàn)鼓的發(fā)展狀況使業(yè)內人士擔憂,但近年來各級文化機構都相繼采取了較為積極的保護措施。繼上世紀70年代初呂村戰(zhàn)鼓被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一書后,2003年呂村又被命名為安陽民間藝術基地,2008年呂村被河南省政府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目前呂村戰(zhàn)鼓的發(fā)展態(tài)勢是蓬勃積極的,但也有許多不容樂觀的因素困擾其發(fā)展。一是資金入不敷出,以鼓養(yǎng)鼓遠遠不能維持現有的服裝、道具的更新與維修。二是因男性鼓手無法固定,使呂村戰(zhàn)鼓的陽剛氣勢衰減嚴重。三是呂村戰(zhàn)鼓因其具有的規(guī)模和表演時的磅礴氣勢與陣容,需要開闊的訓練場地,而場地的缺乏是阻礙其發(fā)展的又一個難題。